天壇是北京地區的重要曆史古迹,是外地遊客來北京必去的景點之一,天壇的祈年殿是北京城的标志。
天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的地方,皇帝自稱是天子,上天之子,所以這個祭祀對于明清兩代帝王來說,是最重要的一個活動,與上天對話,可見天壇的重要性。
天壇面積很大,如今主體基本都保留了下來。面積大,很多人就都奔着祈年殿去了,其實在天壇還有一些建築,一些看點,也是很值得去看的,隻有看完了這些看點,才算較為完整的看完了天壇,
參加旅遊團的朋友,遊覽天壇的時候,有些地方就會被省略了,今天我所介紹的就是一次自由行,不受時間等約束,希望能夠對朋友們遊覽天壇,看懂天壇有所幫助。
路線是從西門進入,然後齋宮、、圜丘壇、皇穹宇、九龍柏、七十二長廊、祈年殿、七星石最後出東門,現在天壇西門、東門都通地鐵了,很方便。
【西門】西門旁邊就是售票處,從西門進入天壇景區
【齋宮】第一站就是齋宮,齋宮是皇帝來天壇祭天的時候,先要來這裡住,最初是提前三天就要來到這裡,後來改成提前一天了。在這裡清心寡欲,靜靜心,反思一下自己一年來的功過得失,然後好像上天做一年來的工作總結。皇帝既然要住在這裡,安全就是第一要務。齋宮周圍挖了護城河,就像是一座小城池。
穿過漢白玉石橋,就進入齋宮,旁邊有鐘樓,内有一口大銅鐘,
正殿是北京地區重要的無梁殿,就是沒有大梁的殿宇,這樣更加堅固,而且利于防火。中間殿外高挂一塊匾額“敬天”,而正中這間殿堂,内有皇帝寶座,寶座上面懸挂一塊匾額“欽若昊天”,兩塊匾額都是清朝乾隆皇帝禦筆親書。
而殿外還有銅人等附屬設施。
齋宮還有一些附屬院落,人少,适合拍古裝藝術照。
【圜丘壇】出了齋宮繼續東行,下一站圜丘壇,圜丘壇是由漢白玉組成,三層漢白玉圍起來的一座圓塔,以中間的天心石為基準,往外擴,鋪設漢白玉地面,每圈鋪設的塊數都是九的倍數,一圈為九,二圈為十八,以次類推。過去皇帝就是站在這座壇上,站在最中間的天心石上,向老天爺做述職報告的。
這裡就是天壇的一大聲學奇觀,在中間這塊石頭上說話,聲音自我感覺十分的洪亮,像是拿了話筒一樣。遊客都輪番排隊,都在石頭上說幾句,過把皇帝瘾。
【皇穹宇】就在圜丘壇北,很近。主要功能就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地方。
正中就是一層藍色琉璃瓦的圓形小殿,外挂匾額“皇穹宇”,裡面供奉着牌位上面寫着皇天上帝。兩側有配殿,供奉着雲、雨、雷、星宿等牌位。皇穹宇的圍牆就是著名的回音壁,大殿前面正中的石頭,有三音石和對話石,隻是由于遊客太多了,效果不明顯了。
【九龍柏】出皇穹宇繼續向北,路邊就有一棵柏樹,叫九龍柏,是北京地區最著名的一棵柏樹,像九條龍往上爬,是天壇的重要一景。
【祈年殿】繼續向北就是天壇最著名的祈年殿,明清兩代帝王在此祈求五谷豐登的大殿。大殿三層藍色琉璃瓦殿頂,高聳氣派。殿内柱子的數量都和節氣有關,中間四根象征着一年四季,往外12根象征着12個月,再往外還有12根,合起來是24節氣等等,正中牌位“皇天上帝。”兩側殿宇内有天壇曆史的展覽。
【七十二長廊】在祈年殿的東南方向,有一組長廊,當年是傳菜的長廊,也就是傳供品的廊子,一共有72間,暗合七十二地煞。陰森恐怖的地方。現在成為人們休息的長廊了。
【七星石】長廊往東,還有一處景觀叫七星石,知道的人不多,都是名氣十分大。傳說嘉靖皇帝修建完天壇後,道士說此地空曠,不利于皇壽。于是就擺放了七塊大石頭在此,象征着北鬥七星,得名七星石,後來清朝入關後,又在東北方向加了一塊石頭,不要忘記我們是從東北來的,不忘祖先。
天壇的重要景點就看完了,出天壇東門就是地鐵站。
沒有想到吧?一個天壇景區還有這麼多看點。北京城文化底蘊豐厚,留下的文物古迹衆多,希望這篇文章,能對您遊覽天壇有所借鑒和幫助。
大槐樹積蓄十年,厚積薄發。
如果你也熱愛文物古迹,喜歡曆史文化,就請持續關注吧!
希望對您的尋古出行有所幫助。
500篇精彩美文,必定有你喜歡的,就請持續關注吧!
你的點贊、關注和轉發,就是對作者最大的支持。
作者:大槐樹,70後,北京人,民間古迹的記錄者。 熱愛文物古迹,喜歡老祖宗留下的這些老東西,用手中的相機,記錄古迹的美麗;四海漫遊路上的探路者,喜歡把旅遊中的景物,推介給大家;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記錄更多的曆史故事,傳承更多的傳統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