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容、儀表、言語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
孩子步入幼兒園,人際交往逐漸增多,就要試着開始培養禮儀了。
3歲的孩子應該學習哪些禮儀呢?
從孩子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家庭教育出發,在遊戲中養成。孩子可以掌握生活禮儀、交往禮儀、文明語言禮儀等三個方面的内容。
生活禮儀。簡單說,就是吃喝拉撒睡要講究哪些。比如,吃飯時,對盛飯的人表示感謝;大便後用“請您幫幫忙”喚起别人的幫助,之後說聲謝謝;睡覺前後,别人幫助穿脫衣服,也要感謝。
交往禮儀。對待家人有禮貌,能夠按照家規要求做事;與小夥伴遊戲時,在不同情境下有禮貌地說“請”“謝謝”“對不起”“再見”等;别人發言時,不随意打斷别人的講話;在成人提醒下,能夠遵守遊戲場所和公共場合的規則;不經允許,不随便拿别人的東西,借别人看的東西要歸還等。
文明語言。能夠大膽地與别人打招呼;與别人講話時,看着對方;日常生活中能用恰當的禮貌用語,不說粗話。
三個方面的禮儀看似簡單,但對于涉世未深的孩子,可能很難遵從,家長教育時應該掌握方式方法。
第一,做好表率。孩子喜歡模仿,家長要注意語言文明,言傳身教很重要。如果在公共場合不大聲說話,不說髒話。孩子表達意見時,成人能夠蹲下來,眼睛平視孩子,耐心聽他把話說完。
第二,用故事兒歌引導。3~4歲的孩子喜歡在一定的情境下進行學習,如果成人能夠把儀禮的内容編成故事、兒歌,用圖片講解,孩子更容易理解和學習,也能夠在反複聽說的過程中形成習慣。
第三,借助節日引導。如三八節,引導孩子說愛媽媽,關心媽媽的話;在中秋節、春節看望家中老人,知道關心問候他們,願意表達自己的情感;兒童節關愛弟弟妹妹。這些節日能讓孩子在被人愛的同時,也能夠付出愛、表達愛。
家長在培養孩子禮儀時,有些誤區需要糾正,如沒有及時給予積極正面回應,表裡不内外原則不一緻,會給孩子造成混亂。
以下方面尤其要規避。
1.愛說反話。媽媽給姥姥買了新毛衣,姥姥會說:“淨瞎花錢!”其實老人心裡高興,但是一旁的孩子聽不懂反話。有樣學樣,今後他可能也會這樣對待别人的心意。
2. 愛逗孩子。很多大人都喜歡逗孩子:“寶貝,把你的蘋果給我吃一口。”當孩子聽後把蘋果遞到了嘴邊,大人假裝咬一口說:“嗯,真好吃呀!”其實并沒吃。這樣做,會讓孩子有被欺騙”“不受尊重”的感覺,次數多了,他也就不懂得尊重别人,為他人着想。
3.缺乏正面反饋。成人給孩子盛飯,孩子說:“謝謝!”成人說:“别說了,快吃吧。"把很好的禮貌教育當做沒必要。
家庭是我們開始禮儀教育的起始點,是傳遞愛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中國人比較含蓄内斂,因此禮儀的核心應該是“内化傳承,外化言行”。隻有這樣,才能夠把孩子培養成有禮貌、懂禮節和禮儀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