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每個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将會影響他的一生。
紀錄片《奇遇人生》中,春夏說:
“幸福當然是美好的,但是瞬間怎麼放大和延伸,這個辦法我沒有學過。”
“幸福的婚姻是什麼樣子的,我也沒見過。”
春夏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而家裡的長輩也無一例外的婚姻都不幸福。
因為沒有看到過愛的模樣,内心渴望被愛的感覺,春夏曾經用盡一切力氣去讨好身邊的小夥伴,甚至用偷東西的方式來換取友誼。
可是,無論付出多少努力,身邊的朋友還是會欺負她,母親還是會懲罰她。
所以,長大後的春夏,即使已經成為了影後,擁有了美貌和金錢,她還是對親密關系充滿了懷疑和不信任。
春夏說:
“我非常期待在婚姻這件事情中獲得愉悅感,但我可能會很害怕無法維持它。”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童年是最需要陪伴的時候,無論是親情或友情都是不可或缺的。
親情最為重要,尤其是父母足夠的關懷可以讓孩子健康成長,有愛的家庭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因童年時愛和安全感的缺失,進而影響成年時親密關系的建立和保持的例子,并不少見。
一位網友就講述了她自己經曆:
幾年前我生病住院做手術時,伴侶出差在外沒及時回家照顧,病痛中的我内心感到孤單、悲傷、 委屈、難過和無力。
感覺到自己像個無助的小孩,在渴望被伴侶呵護時被忽略,在最需要身邊人給予支持和關愛的時候, 他沒有給予我足夠的安全感和力量。
當我憤怒攻擊對方不愛我時,當我想進一步抓取他索愛時,對方會更害怕我的控制而采用冷暴力的方式回應我,讓我更進一步跌入無力的感覺當中。
為什麼我這麼努力去生活,這麼努力去愛我所愛的家人和伴侶,卻讓自己的世界過得如此不開心?
從小缺愛的人長期會形成什麼心理?
缺乏安全感、不自信
在童年期缺乏家長的疼愛和鼓勵,導緻他們在面對挫折時過于無助和孤獨很難相信自己。
長大後,這種缺乏安全感的感覺更加強烈。所以,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的戒備心很強,也很難信任一個人,在面對事情的時候,猶豫不決。
多疑、焦慮、緊張。
在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經曆,造成了他們過度緊張的性格特質。
而這些緊張的性格特質,并非是自我能控制的,而是受到多種潛意識的影響,從而出現多疑、容易緊張以及焦慮的心态。
武志紅的《和另一個自己談談心》中提到:
“要想有真自我,就要尊重你自己的感覺,讓你的心、你的感覺指引你的人生。因為感覺發自内心,遵從了感覺,心就獲得了自由。”
與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等着别人來愛自己,不如從今天起,慢慢學着愛自己。
但事實上,一個人如果自己内心缺少愛和安全感,不但給不了對方,也無法從對方那裡真正得到。
因為即使對方對你付出的再多、做的再好,如果你不愛自己、相信自己,你也就不能相信有人真的會愛你。
于是你所做的就是不停的去考驗對方,以确認愛的存在。
裡爾克說過:“我們所謂的命運是從我們體内走出來的,并不是從外邊向我們身體裡走進去。”
雖然童年的經曆對我們有着很大的影響,但是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原生家庭和成長環境,更無法選擇我們的父母。
過去的已經成為過去,未來的還沒有到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