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格菲五師姐,我專注于投資課程以及金融财務知識分享。我還有六位師兄妹,他們各有所長,歡迎關注。
有關估值方法的文章,師姐寫過自由現金流折現、市盈率以及市銷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一下(文末點鍊接即可),今天我們接着聊估值,談一下市淨率估值。
很多朋友一看題目就蒙圈了,市淨率估值怎麼就“無用”了呢?其實師姐想表達的意思是有時根據市淨率去判斷企業價值高或者低并不合理;而且市淨率估值适用範圍很窄。
市淨率為何“無用”
市淨率PB=企業市值/淨資産,毫無疑問市淨率受淨資産的影響很大,而淨資産恰恰是市淨率“無用”的核心因素,這裡需要提高另一個資産科目----商譽。
比如一家公司資産負債表上有大量商譽,商譽導緻淨資産虛高,就會形成市淨率低、企業價值被低估的假象。
那麼有人肯定會說,我們可以在計算時将商譽減去,或者當企業商譽為0時再使用市淨率。這确實是個方法,但并沒有完全解決問題。
因為還有一種商譽,它不會被記載在資産負債表中,但确實會為企業帶來營收和利潤,看過師姐之前有關“經濟商譽”文章的朋友就能夠明白。師姐再舉個例子,比如全聚德的鴨子能賣到300;飛天茅台能賣到3000,口碑和品牌等經濟商譽能對企業業績産生巨大影響,但并不會記載在淨資産中,就會導緻市淨率虛高。
所以無論公司有無商譽,将市淨率作為判斷企業價值的方法并不準确,這也就是為什麼市淨率隻适用于金融服務業以及強周期行業的原因。因為這些行業産品和服務的差異性較小,比如券商、銀行、鋼鐵等行業,有形資産對于盈利發揮的作用更大,經濟商譽基本可忽略不計。
分析在這裡,有“杠精”跟肯定反駁師姐,你看這市淨率不還是有用麼,鋼鐵、水泥這樣行業就能用市淨率啊。确實如此,市淨率存在有它存在的道理,但師姐想說的是市淨率最有用的地方并不是對這幾個行業估值,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估值背後的邏輯更有用。
PB估值的核心邏輯
市淨率除了和淨資産有關之外,還與哪些關鍵因素相關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看過師姐自由現金流折現估值的朋友知道把企業一生中所創造的所有自由現金流折到現在,對應的就是企業的估值。在這裡我們将公司淨利潤當成現金流進行貼現:每股市價P=EPS/(r-g), r表示貼現率;g表示每股收益的增長率。
那麼市淨率公式可寫成:PB=P/BV= EPS/[BV*(r-g)]=ROE/(r-g),BV代表每股淨資産。
可見市淨率與淨資産收益率、貼現率以及每股收益增長率密切相關。從公式中我們能看出淨資産收益率高的公司市場價值會高于它的賬面價值。
上面的公式分解可能有些難度,師姐換個角度來分析一下:
市淨率PB=市值/淨資産=市值/淨利潤*淨利潤/淨資産=PE*ROE
也就是PB=PE*ROE
舉個例子來看ROE對PB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當ROE是10%的時候,即便PE是40倍,PB也隻有4倍。但若公司ROE提升到30%,PE隻有20,PB就高達6倍。在實際情況中,預期公司未來持續高ROE會引導PE升高,從而導緻PB提升,所以PB通常滞後于ROE和PE變動;換句話說ROE和PE對市場更敏感。
從上面兩個公式的變形我們可以發現:對ROE的預測是影響PB估值的核心因素,是不是又回到了那個被人捧上“神壇”的财務指标。理想狀态下,我們希望能夠選到低PB,未來持續高ROE的公司進行投資。
最後大家理解了市淨率估值背後的邏輯,就能夠發現什麼樣的公司是值得投資的。本質上還是基本面分析,對公司現階段經營狀況的判斷,以及未來盈利能力的前瞻性預測。
《估值方法專輯》自由現金流的全面解讀(第二篇)
《估值方法專輯》市盈率估值誤區
《估值方法專輯》市銷率:一個被投資者抛棄的估值方法
《财務分析專輯》揭秘特種商譽--經濟商譽
《财務分析專輯》商譽能吃掉利潤,也能割韭菜
免責聲明:文中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對任何一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版權保護:著作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并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