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的桑葚,好奇心大,破壞力強,有一段時間,她簡直變成一個“進門殺”,隻要有人進門,她就像個小皮球一樣撞過來:“我看看,都買什麼好東西了?”這不,一條剛殺好的魚,她伸手一抓,又胖又嫩的小手指頭一下子就被魚刺刺傷了!
兒童的好奇心在幼兒時期大爆發,家長稍有看護不利,寶寶們就可能給自己造成各種外傷:鐵釘紮傷、玻璃割傷、膝蓋擦傷等等,五花八門。
家長們往往會因寶寶外傷、流血而慌張,有些幼童不會表達,像刺傷之類的外傷還不易被發現,可能越紮越深,甚至引起感染。
那如果寶寶出現外傷,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呢?
了解寶寶外傷,正确評估傷口嚴重程度與種類
寶寶外傷一般分為擦傷、刺傷、切割傷、挫裂傷、擠壓傷、咬傷、骨折、脫臼、扭傷等等,不同種類的傷口導緻的組織損傷也不一樣,處理原則也是有區别的。
當寶寶發生外傷時,我們不要緊張,應該重點觀察以下幾點:
1.皮膚擦傷
皮膚擦傷是指由外力的磨擦造成部分皮膚的脫落,表皮的血管和神經末梢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造成出血及大量的漿液性液體滲出而産生疼痛。
皮膚擦傷通常累及表皮和真皮層,且創面内易有泥沙、小石子等異物嵌入。
2.刺傷
刺傷是由木頭的殘片、荊棘、魚鈎、魚刺等小異物刺入皮膚造成的外傷,一般為窄而深的傷口,傷口内易帶有木屑等異物,損傷的程度取決于異物刺入機體的部位、深淺程度。
刺傷後如果處理不當,異物未及時取出,可能會合并感染等并發症,生鏽的鐵釘等異物引起的刺傷,易并發破傷風感染。
&特殊的刺傷:蜂蜇傷
5歲的貝貝胳膊被蜜蜂蜇了一下,家裡人本來沒當回事,給他塗了點清涼油,可不一會兒,貝貝就全身起了疹子,走路也有點歪歪扭扭的沒有力氣,家人趕緊将貝貝送往醫院,醫生說貝貝發生了蜜蜂蜇傷後過敏反應。
蜂蜇傷是蜇人蜂将尾部的毒刺刺入到人體的皮膚,将排洩後的毒液注入人體,導緻人體全身或局部出現反應及相關症狀。
兒童蜂蜇傷後可能出現局部過敏、疼痛、瘙癢、腫脹等症狀,嚴重者還會出現頭暈、惡心、發熱、過敏性休克、昏迷、多髒器衰竭等,如果不及時救治會危及生命。
一米育兒繪制
我國常見的蜇人蜂主要包括蜜蜂以及馬蜂兩種,其中蜜蜂最為常見。
蜜蜂的蜂尾末端有一對毒囊以及一根毒刺,蜇傷人之後其蜂毒注入到傷者體内,而毒刺也留存于刺傷位置。
馬蜂也被稱為黃蜂、胡蜂,城市少見,多存在于農村及山區,毒性是蜜蜂的 4~6 倍。
3.切割傷
切割傷是刀、玻璃、鐵片等鋒利的器具造成的組織損傷,傷口的長度和深度不盡相同。傷口邊緣一般比較平整,僅少數傷口的邊緣組織因有破碎而比較粗糙。
切割傷出血可呈滲溢狀或湧溢狀,個别寶寶因有小動脈破裂,出血呈噴射狀。
經過處理,傷口可止血和閉合,但局部組織會發生炎症反應,導緻疼痛、紅腫。如果處理不當或不及時,可能會出現感染、化膿等,影響愈合。
4.裂傷、擠壓傷
裂傷是指鈍性物體通過打擊、砸壓、撕裂或撞擊等造成皮膚組織的撕裂創傷,一般伴有流血,損傷到達或者超過真皮層時,易留有疤痕。
擠壓傷是由于外力的擠壓所引起的,這種力量強大,可同時造成骨折或引起大面積出血,兒童擠壓傷在車禍中很常見。
&你知道破傷風嗎?
破傷風是破傷風梭菌經由皮膚或黏膜傷口侵入人體,在缺氧環境下生長繁殖,産生毒素,侵襲神經系統中的運動神經元,引起肌痙攣,可表現為牙關緊閉、陣發性痙攣、肌肉強直等症狀。
破傷風死亡率高,平均緻死率為20%~30%,重症高達70%,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破傷風。
我國從1978年開始将百白破(内包含破傷風疫苗)納入國家計劃免疫規劃,從1988年開始我國開展了注射百白破疫苗覆蓋率90%以上的行動,大大減少了破傷風發病幾率。
破傷風梭菌廣泛存在于糞便、鐵鏽、土壤中,可以通過擠壓傷、開放性骨折、深刺傷、戰傷、動物咬傷、産道感染等傷口侵入人體而導緻感染,潛伏期一般為1~2周,最長可達數月。
破傷風是可以預防的,有破傷風感染的風險時,應徹底消毒清理傷口,注射預防破傷風的藥物。
目前臨床常用的預防破傷風藥物主要有“破傷風抗毒素”和“破傷風人免疫球蛋白”兩種。
5.咬傷
動物咬傷可導緻從小傷口到較大且複雜的傷口,如劃傷、穿刺傷、撕裂傷等多種損傷,損傷的程度主要取決于緻傷動物的種類,如狗咬傷80%為撕裂傷,貓咬傷85%為穿刺傷。 被哺乳動物咬傷存在感染、患狂犬病、破傷風等風險。
&了解狂犬病
狂犬病是一種主要通過患狂犬病的動物咬傷而感染的病毒性疾病,病毒從動物的唾液中進入人體内,然後擴散到腦部。目前還沒有針對狂犬病的有效治療方法,絕大多數病例都會死亡,存活下來的情況較為罕見。
犬和貓是我國狂犬病發病的主要傳染源,狗咬傷約占動物咬傷的90%,最常見于兒童。
雖然狂犬病患者的預後較差,但通過恰當的傷口處理和暴露後預防通常能夠預防發病,這點已由Louis Pasteur在1885年首次證實。
某些野生動物比其他動物更易使人感染狂犬病,包括:蝙蝠、浣熊、臭鼬、土撥鼠、狐狸和郊狼等。蝙蝠咬傷尤其可能傳播狂犬病。
患有狂犬病的動物可能行為古怪。例如,它們可能會無緣無故地攻擊人類和其他動物,通常夜間出沒的動物變為白天出沒等。
一般而言,發生以下情況時我們會考慮有暴露,需要至醫院接種狂犬病疫苗:
人類的狂犬病症狀包括:
6.骨折、脫臼、扭傷
兒童外傷時,外力作用也可能會導緻兒童發生骨折、脫臼、扭傷等問題。
骨折分為開放性骨折和閉合性骨折。
開放性骨折:骨的斷端已露出皮膚外;
閉合性骨折:皮膚完整無損,這類骨折往往容易被忽略而延誤治療。
寶寶外傷後,父母可輕微碰觸寶寶受傷的部位,如果觸摸會引起寶寶劇烈哭鬧、拒絕觸摸、表情異常痛苦,并且受傷的關節活動受限,受傷的身體部位出現腫脹,或有異常的折角、隆起、青紫、淤血等,應立即帶寶寶至醫院就診。
寶寶發生外傷後,家長不要慌,應該仔細、快速的觀察寶寶外傷的情況,做出初步傷情評估判斷。
那到底應該怎樣處理這些外傷呢?
妥善處理兒童各類傷口,清洗、消毒、止血、包紮,看完媽媽不慌張
不論是哪一種外傷,出血嚴重的話,應該先考慮止血:
可就地取材,迅速用幹淨衣物、手帕、紗布等,按壓住傷口止血,同時可擡高患肢;出血嚴重時,可同時在傷口近心端包紮,包紮松緊應以能夠止住活動性出血為度,防止移位、脫落,每間隔30~60分鐘松開包紮帶5~10分鐘;也可以用拇指按壓住出血血管的上方(近心端)來止血。
1.皮膚擦傷的處理
處置原則:清洗、消毒。
擦傷一般不會留下疤痕,但需要注意防曬以免出現色素沉着。
在消毒處理時将傷口作為中心,采取畫中心圓的辦法來實施消毒 。
2.刺傷的處理
處置原則:清除異物、清洗消毒、必要時縫合傷口。
對于不深、較小的刺傷,可以使用肥皂水清洗,然後用幹淨的鑷子輕輕夾住異物,垂直向外拔出,注意不要夾斷異物,以免異物在肉内越紮越深而引起化膿感染。
拔出異物後可嘗試把傷口從近心端往外擠血,流水沖洗5分鐘左右,然後用碘伏消毒即可。
如牙簽、鋼針等尖銳較粗物品造成的嚴重刺傷,或者刺入眼睛等重要部位,家長不可盲目地拔掉異物,而應馬上幫助寶寶制動,必要時壓迫傷口附近進行止血,并緊急就醫:
①制動:不可立即将刺入身體的尖銳物品拔出,以避免失血過多、加重傷情。
②如果出血嚴重,應擡高受傷部位高于心髒,将紗布、棉墊置于銳器兩側,保護刺物不動,并壓迫止血(傷口裡有異物時,不要直接壓迫傷口,應該壓在傷口周圍),立即送往醫院處理。
&蜂蟄傷的處理
①拔除毒刺
如果是被蜜蜂蜇傷,要檢查皮膚内是否留有蜂刺,如果有的話,先設法将蜂刺拔除。
②清洗傷口
蜜蜂的毒液為酸性,可用肥皂水(沒有的話先使用清水)反複沖洗,也可用 5~10% 的碳酸氫鈉溶液對傷口進行濕敷。
馬蜂的毒液為弱堿性,可用食醋進行塗抹。
拔出毒刺後的皮膚用碘酊消毒處理;局部疼痛時可以使用冷濕毛巾冷敷。
③觀察送醫
一般情況下,可先觀察10~30分鐘,同時給予冰敷減輕疼痛,并大量飲水,以加快毒素排出。
3.切割傷、裂傷、擠壓傷的處理
處理原則:壓迫止血、清創縫合。
4.咬傷的處理
處理原則:徹底沖洗傷口,消毒清創處理,預防感染、狂犬病、破傷風。
适當處理傷口對預防動物咬傷者發生感染最為重要。
6.骨折、脫臼、扭傷的處理
一旦懷疑寶寶有骨折、脫臼等,家長要盡量減少對受傷部位的移動,以免骨折、脫臼移位引起神經血管的損傷,可将受傷的關節支撐在孩子覺得最舒服的位置上,如有出血可用消毒紗布壓迫傷口止血。
就地取材,可以用硬木闆片把骨折的兩端固定好,以防進一步損傷。
關節扭傷時,症狀與骨折相似,家長無法确認,可以按照骨折的方法處理後送醫。扭傷後24小時内可冷敷,切不可熱敷;扭傷第二天以後,才可以使用熱敷來促進腫脹消退。
懷疑寶寶骨折、脫臼、扭傷時,家長在做完以上緊急處理後,要第一時間帶寶寶至醫院治療。
一米育兒繪制
學會護理觀察,發現感染及其他不适應複診,及時幹預不痛苦
不管是哪一種類外傷,均應根據傷口的性質,聽從醫生建議,給予抗生素預防、破傷風預防和狂犬病預防措施;并在愈合的過程中,觀察寶寶傷口是否有感染等異常情況及其他不适,以便于及時複診處理。
有以下情況時,應考慮傷口出現了感染:
嬌嬌膝蓋摔傷後,局部傷口恢複的很快,但是奶奶一直不讓她吃她最喜歡的糖醋排骨,也不給吃醬牛肉、顔色比較深的蔬菜水果,一個星期下來,嬌嬌的小臉都餓瘦了,奶奶說,小孩子受傷後不能吃帶顔色的東西,這是真的嗎?
對于兒童外傷,很多家長的認識還存在着誤區,我們應該避開以下這些誤區,做好寶寶外傷後康複期護理,促進寶寶傷口的恢複。
兒童外傷常見誤區解疑
1.傷口癢是好事,說明傷口長得好
兒童外傷傷口在愈合的過程中,因為神經末梢的逐漸長入,确實會有局部的癢感。但不當的包紮,如紗布污染潮濕造成局部皮疹、膠布或敷貼過敏、藥物過敏等情況,也都可有能造成傷口及周圍皮膚的癢感,應正确辨别處理。
2.傷口“流水”就是“感染”
外傷傷口在愈合過程中出現滲出、分泌物是正常的情況,最常見的就是清涼、淡黃色的液體,很多家長覺得這是寶寶的傷口感染了,其實不是,這是血清或正常的組織滲液,不必進行處理。
如果傷口出現粘稠、渾濁甚至有異味的滲液,伴随着傷口紅腫、疼痛,才可能是感染的症象,需要複診進行診斷處理。
3.傷口怕見風,不能露在外面
傷口怕見風的說法可能是來自民間對“破傷風”的錯誤理解,我們應該根據傷口的種類、大小、深淺來決定暴露治療還是覆蓋輔料。
對于像擦傷等比較表淺、滲出較多的傷口,暴露療法能及時排淨滲出液及分泌物,保持創面的幹燥,反而有利于愈合。
而對某些較深、不規則、縫合後的傷口等,覆蓋紗布、敷貼等輔料,能夠隔絕外界細菌的侵入。
應聽從醫生的建議,選擇最适合寶寶的方式。
4.深色食物會影響傷口愈合
傷口愈合與食物的顔色沒有任何關系,要想傷口愈合好,不留疤、不出現色素沉着,應該在恢複期注意傷口處防曬和避免感染,并保持營養均衡。
5.将香灰、牙膏等抹在傷口上可以促進愈合
有些媽媽相信民間說法,将香灰、牙膏等抹在寶寶傷口上,這樣會刺激傷口,對傷口愈合不利,甚至造成感染等并發症。
6.隻要有外傷,就必須打破傷風針
我國已将破傷風疫苗納入國家計劃免疫規劃,隻要注射過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俗稱“百白破”)三聯疫苗的6歲以下兒童,基本上體内已有足夠抵抗破傷風毒素的抗體存在,外傷後醫生會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孩子需不需要打破傷風針。
因而,當寶寶發生外傷後,去醫院看病時,應帶上寶寶的預防接種卡,以供醫生參考。
7.寶寶外傷消毒使用什麼消毒液好?
75%酒精可使蛋白質變性,從而發揮殺菌和消毒的作用,但酒精消毒之後疼痛強烈,會增加寶寶的痛苦。
而碘伏消毒不會增加疼痛感,也能保證消毒效果。要注意碘伏不是碘酒,碘酒當中含有一定比例的酒精。
兒童天性好動,好奇心強,對這個世界充滿探索的欲望,一不留神,就容易發生跌傷、撞傷等意外,幼齡童又不懂得清晰地表達自己,讓家長傷心又傷神。
家長掌握一些外傷急救知識,當寶寶發生外傷時,能快速正确的做出評估與判斷,并正确地進行現場處理,不僅能減輕寶寶的痛苦,更為醫院進一步救治赢得寶貴時間,可以将對寶寶的損傷降到最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