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舉人和秀才差距大嗎

舉人和秀才差距大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0:12:07

秀才是對古代讀書人參加科舉最初的等級,有時也是讀書人的統稱。關于它的起源,一般有三種說法。明人楊慎的認為秀才之名起于史書中這樣的一段加載:“趙武靈論胡服雲,俗辟民易,則是胡越無秀才也”。顧炎武則從《史記》中找到了一句,其《史記·賈生傳》有“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備,聞其秀才”的記載。另外,清人王先謙認為秀才的得名,出自《管子、匡篇》“秀才之能為士者,則是賴也”之文。

舉人和秀才差距大嗎(秀才的學問到底有幾斤幾兩)1

這些種種的說法,當以顧炎武的說法最為可靠。不過漢代的秀才隻是對有突出才能之人的一種稱呼,并非是選拔人才的科目,秀才科晚之西晉才出現。然而其出現不久,變在九品官人法得光輝之下,顯得黯淡無光。其地位的提高,要到隋代,隋代設立秀才科,其在貢舉諸科中的地位最為崇高,隋代秀才及第者才十餘人。其後唐代,秀才也能夠獲得廣泛的尊敬。

然而宋代以後,其便開始呈現下降之勢。洪邁《容齋三筆》便記載,宋代已有人視秀才為“相輕之稱”。到了明代,它已經退化成科舉仕路上生員的俗稱,有些生員甚至聽到秀才就會覺得别人在輕蔑他。與此相關聯,小說、戲曲開始湧現出大量“酸秀才”的形象。民間有俗語稱之為“醋大”或“酸子”,唯有中舉,方可去掉酸氣。

舉人和秀才差距大嗎(秀才的學問到底有幾斤幾兩)2

明代的一本笑話書《笑贊》中有一則《秀才買柴》的故事,說是有一位秀才上街買去柴,在街上看到一個人挑着柴,于是叫道:“荷薪者過來。”賣柴的人因為“過來”二字聽得極明白,于是就把柴擔挑到他的面前。秀才接着問道:“其價幾何?”賣柴人隻明白“價”字的意思,于是就說了價錢。秀才覺得價錢貴了,想要講價,就跟賣柴人說這些柴“外實而内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賣柴人不知其所雲,挑着擔子便走了。這自然實在嘲諷秀才的酸腐之氣,其學問淺陋,卻喜歡咬文嚼字,于事無益。

舉人和秀才差距大嗎(秀才的學問到底有幾斤幾兩)3

明末清初的張岱在《夜航船序》也記錄了一則笑談:以前,有一位僧人與一位秀才同宿于夜航船中。這個秀才在一旁高談闊論,僧人一位其有學問,有些畏懼,甚至卷足而寝。過了一會,僧人越聽越不對經,這秀才說的話破綻百出,于是便問問:“請問這位相公,澹台滅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秀才回答:“是兩個人。”僧人見他見識如此淺薄,再問:“既然是這樣,那麼堯舜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秀才竟然回答:“自然是一個人。”僧人聽罷此言,便知道此秀才才疏學淺,笑道:“這等說起來,且待小僧伸伸腳。”

舉人和秀才差距大嗎(秀才的學問到底有幾斤幾兩)4

清代對于秀才的嘲笑依然有增無減,據傳當時在江南,流行一句諺語,叫“舉監生員”,這句諺語的出典便向我們闡明了舉人、秀才、監生學問的差别。話說舉人、秀才、監生分别聚在過中秋,酒過半巡,他們一起到院子中賞月,明月光輝皎皎,舉人見此,贊道:“好月色。”秀才緊接着說道:“好月色也。”監生沒得辦法,在最後說:“好月色也者。”這一人加一個字,聲情如繪地描寫出秀才、監生沒什麼學問卻非要賣弄的情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