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4 韶關浈江區前進路→(永華25.2km)韶關北→(曾先生96km)粵北收費站→(劉師傅8km,步行4km)宜章收費站→(譚先生47.5km)郴州收費站→(蔣先生145km)雁城服務區→(208.7km)長沙斑馬湖→(W116路轉211路,4元,34.7km,步行1Km)→→ 全天行程570.1km,順風車6次,公交2次,徒步5km,開支14元。
早上6點鐘就醒了,打開電腦,又處理了一會兒文字,7點半鐘的時候我們一起出門,永華先将他媳婦送到第一人民醫院上班,
然後載我和沺沺穿過似曾相識的的城區駛向西南郊的韶關北收費站。8:15,我們途經甘棠農貿市場門口時過早,在等待的當口兒,我進入市場逛了一圈兒,都是些熟悉的菜蔬和肉食,
油炸豆腐制品稍微豐富些,便于制作客家釀菜。
永華自己要的一碗面條,與沺沺同吃,
卻為我點了份腸粉,其中的雞蛋和油條既起到增香的作用又豐富了口感,鮮鹹的口味也正合我意。
8:30到達韶關北收費站,永華和沺沺回轉家去。
我站在路牌的陰影下開始攔車,通過這裡的車不算多,直到9:23才攔到曾先生的車。曾先生從事市場營銷,他不願意談及他的職業,我就向他介紹了雲陽縣的一些基本情況。我們從韶關的人口說起,下轄的3區、5縣、2縣級市總面積18218.06km²,總戶籍人口330多萬,平均每個區縣隻有30來萬人。雲陽的人口占全國的1‰。既而說到流動人口,我們雲陽140萬人,就有20多萬人在外面做面條,占有全國面條市場的一大半,我介紹了有關面條生産銷售的一些基本情況。
曾先生在前方宜章立交要駛離G4轉道宜連高速,建議我在粵北收費站換乘,
10:20,将我送到了粵北收費站。
這是粵湘交界處廣東一側的收費站,站場寬達百米有餘,經過的多為大型卡車。事後仔細研究地圖後,覺得當時應該越過省界繼續前行7千餘米到小塘服務區換乘。
我在距收費站台兩百米之外路邊的樹蔭下攔車,半個小時都不見成效,反倒引來了交警,将我帶到辦公室,說這樣私自進入高速公路是違反規定的。俗話說“軟過關口硬過渡”,我向他們解釋了我的行為并請求他們的諒解,最後他們對我處以了10元象征性的罰款,我用支付寶掃碼付了罰款,然後該交警帶我向東穿過收費站的院子,打開鐵門,告訴我外面就是與高速并行的107國道。
107國道是貫通中國南北的公路交通大動脈。起點為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橋,終點為深圳市南山區深南北環立交橋,連接北京與香港,全程2698公裡。主要途經北京-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廣州-深圳,是我國最繁忙的國道,全線與G4京港澳高速并行,二者互為補充,對于緩解京港澳高速擁堵起到關鍵作用。
這條雙向四車道的國道中間由水泥墩隔離,線型流暢,标号标志齊全,道上的車呼嘯而過。
我沿着國道右側路肩向北行走,走不多遠就見到路旁“2006km”的裡程碑,也就意味着從這裡駕車避開收費一路向北行駛2006km就可以抵達大前門。邊走邊攔,20多分鐘走出了一千多米,
11:25才攔到劉師傅到宜章縣城的車,将我帶到G107文明南路南京路口。
“五嶺逶迤騰細浪”的五嶺是南嶺的代表性山脈,而南嶺是秦漢早期朝廷及其相關人員對楚國之南的(湘桂贛粵相連區)的群山區域的總稱,是長江水系(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南嶺山系裡與秦漢早期重大的南下行軍路線相關的五個戰略駐地被稱為五嶺,即越城嶺、都龐嶺(一說揭陽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位于湖南省東南部郴州市的北湖區—宜章縣的騎田嶺是這五個曆史名嶺裡最小的一個,其最高峰海拔1654米的二尖峰東麓的山間盆地就是宜章縣城所在的玉溪鎮,是一座人口不足十萬的小城。
地處湖南省南端的宜章縣介于嶺南、嶺北之間,素有“第二西雙版納”和“南國天然樹木園”之稱的莽山國家森林公園就在縣境南部。宜章與廣東省的樂昌市、乳源縣、陽山縣、連州市相鄰,是西京古道的北端,古稱“楚粵之孔道”。隋大業十三年(617),後梁蕭銑在荊州稱帝,據有郴州,稱桂陽郡,析郴縣南境始置義章縣。宋太平興國元年(976),為避太宗趙光義諱,将義章縣改名為宜章縣。
幾千年來這塊兒土地上的人從小被教訓對君主與尊長的名字不能直接說或直接寫出來,美名曰:“避諱”。 正因有這種腐朽的社會風氣将原本簡潔的語言文字生生弄出一大堆令人望而生畏的多音多義字詞。昆哥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才有嘎嘎吃),寒天凍地的就望着農曆正(zhèng)月初一那天早點到來,但大人們總是将這天念成“正(zhēng)月初一”,弄得我莫名其妙。長大後才知道原來是這麼回事兒:遠在夏代就把農曆一月稱為“正月”,此“正”指基準點,“正月”即一年的開始,周朝時,國家大事都安排在每年開頭的正月處理,所以“正月”又名“政月”。 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赢政,他覺得“正月”的“正(zhèng)”和自己名字同音犯忌,強行規定把當時讀四聲,驕橫跋扈泛濫至今。
避諱這種虛假醜陋的社會風氣成了人們言行的精神枷鎖,對此不少仁智之士也曾進行過批駁,迄今最激烈者莫過于1200年前的韓愈因李賀而寫的《諱辯》。蓋因才華橫溢的青年詩人李賀因父親名晉肅,“晉”與“進”同音,父名應避諱,迫于社會惡習不能參加進士科的考試,以緻前途無望。緻力于培養和推薦優秀青年的韓愈,便勸說李賀參考進士卻反招非議,由是引經據典寫成《諱辯》一文(昆哥建議讀者諸君在網上品讀),激烈地抨擊與批評了這種腐朽的社會風氣,将一衆道貌岸然的衛道士醜惡的面目揭露無遺。
地名本是人們對具有特定方位、地域範圍的地理實體賦予的專有名稱,從少數人稱說開始,經過傳播和篩選為社會成員所公認。一個地方的命名從字面上通常反映了當地當時的地形地貌、方位距離等地理形态特征或居民族姓史迹事件人物傳說等人文曆史,抑或寓托某些思想感情如歌頌崇仰祝福言志等,同時也映射出一個民族的心理狀态、風俗習慣,很多民族的文化和城市的曆史密碼,往往都固化在地名裡了。
我藏有一套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地名語源詞典》,分中外兩卷。
1983年4月首版的《外國地名語源辭典》于1989年10月9日在雲陽新華書店以2.30元全價購得,當時花了3天的生活費,弄得我一個星期不沾油腥和菜蔬。1995年7月首版的《中國地名語源辭典》直到2017年1月8日才在淘寶舊書店裡遇到,花260元才買下當時定價56.30元的它,相當于昆哥半個月的生活費标準,實話說,下單的時候還是有點肉痛。縱觀這兩部辭書收錄的萬餘條中外地名,外國地名中常見用人名命名以作紀念,同時也肯定和彰顯了這個人對當時當地曆史發展作出的貢獻。而我國地名中的人名則十分鮮少,且多為現代以來的改稱,大約與之前的避諱陋習脫不了幹系。
與劉師傅告别後沿文明南路繼續前行千餘米,右轉向東經四方井步行街插入民主東路,12:07分走到宜章收費站。
1972年生于老四川下川東雲安廠一井鹽制造者家,祖上粵北樂昌珠岩廖氏康乾年間經梁山壩轉輾徙居湯溪河畔,因族中字輩排序為“定”,加之出世前家父遊曆春城,由是得名“廖定昆”。幼時習祖父模樣,博覽書報察時政;仿慈父日常言行,勤儉重義性剛直,學恩師胥登秀仁心,善待童真多兒趣。胸懷一顆羅姆人之心,自少時就喜四處流浪,将錢财換了若幹硬闆式車票和舊書。近年蟄居于三峽庫區腹心某鄉鎮學校,同一衆少年研習地理。因與身旁老幼為友,人皆稱“昆哥”,新時代以來又喜以沙發客方式結交陌生人,故自謂“沙發客昆哥”。善感少愁,心細如發,偶有感念,必真誠坦述,原創文章分享于“沙發客昆哥微信公衆号”以饋讀者。今次暑期趁星韻地理長沙研讨會之便,身背帳篷攔順風車沿華南十五省兜遊一圈,與百餘行業美麗中國人接觸交流,成書《在路上 遇見你》,現在連載于此,以表感恩之心。
來源:本文轉載于《沙發客昆哥》公衆号,全文連載請關注該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