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使已經曆經幾千年的風風雨雨,有些建築都已經經受不住時間的洗禮,而褪去了往日的輝煌,唯有這些承承載着古代人們生活痕迹的文字,代代傳承,曆久彌新。
但是,值得我們注意是,古代一些文化展現形式,在曆史的發展之中,也必不可少的會随着當下的社會狀況和形式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在詩詞中體現最明顯的就是一些字讀音的變化。
比如說以前我們讀到賀知章《回鄉偶書》中“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時,老師都會反複強調讀(一聲cui),但是依然有好多人改不過來。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比如小學課本中遇到的這首非常熟悉的古詩:
這是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全詩沒有出現一個“秋”字,卻處處滲透着秋的氣息。
第一句從上而下來寫,從遠處的山到近處的路,層次清晰,順序竟然,一個“寒”字又點出了當時的時間,一個“遠”寫出了路途的遙遠蜿蜒。
第二句又将目光推移至遠處的白雲和人家,一幅炊煙袅袅、雞鳴犬吠的鄉村圖便形象地躍然紙上。
但是這前面兩句也隻不過是一個鋪墊,最終是為了把筆墨引入後兩句對楓林的描寫。
因而,在第三句時,我們便能明顯的體察到詩人的情感所在了,一個“愛”字,将心中的感情和盤托出,不作絲毫掩飾和僞裝——駕車行駛在山林之間,看到了白雲與寒山,人家與炊煙,但是最終讓作者停車止步的,卻是這火紅的楓林。
這楓葉為何如此吸引作者的眼球呢?隻因它在這蕭瑟秋天裡就如同二月的花,裝點了山林,就像那一團團火,點燃了秋的寂靜,也點燃了詩人心中的熱情。
這首詩已經連續很多年都被選入了小學課本之中,為小學生必背古詩,曆來也因為種種原因被推上“熱詩榜”,大家應該再熟悉不過了,但是近幾年其中的一個小變動卻讓很多家長在輔導孩子時産生了困惑。
詩中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中,“斜”這個字,在很多古詩詞中都有出現過,為了滿足古詩“押韻”的特點,也一直被讀作“xia(二聲)”,比如劉房平《月夜》中的“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比如孟浩然《過故人莊》中的名句“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類似于此的還有很多。
甚至于在我們熟悉了這個讀音之後,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再遇到新古詩之後也會自然而然地讀這個音。
但是,這幾年突然做了調整,這個“斜”字被規定,開始讀它的本音“xie(二聲)”了。
還有其它一些字,也發生了變化,比如說我們以前常說的“說(shui四聲)服”,現在也讀的是“說(shuo一聲)服”了。
對于這樣的改變,有人認為非常好,表示非常支持,因為這樣再也不會因為不清楚不明白讀錯因而遭到嘲笑,無形中也減輕了很多掌握知識的壓力。
但是也有很多人覺得,這樣的改變實在不該,它破壞了古詩原本的韻味,就像《山行》這首詩,讀兩個不同的音,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感覺。
我想,對于一個已經成為衆所皆知的成熟文化的改變,一定是有多方面的考慮的,而對于任何一種改革或變革,也都是有利有弊的,我們隻能去順應潮流,不斷地去更新自己的知識庫。
那麼,你覺得這樣的改變有必要嗎?
(本文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