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習慣一旦養成,生理上自然就會有一些感應。比如,最近幾個月我一直保持在每周五看一部日本電影,而上周我去看了《武漢日夜》,因此中間間隔了一周,而再等到這個周五(也就是今天),我居然明顯感覺到我的期待值上升了。
我期待,除了說明這種觀影的習慣已經養成了之外,更重要的可能還是因為我對于日本電影的喜歡。我喜歡他們那種安靜的表達方式,還有那種平淡而又讓人回味的魔力。我覺得,日本電影肯定不都是這樣的,但過去這一段時間我看過的幾乎都是這種風格。無疑,我是幸運的。
由于我之前看過的日本電影不多,所以我的選擇空間很大,基本上我選擇的方式就是在豆瓣按評分從高到低順着看的,所以我看過的這些日本電影都算是被大家公認的好片。每次我看完電影之後,都會簡單浏覽一下大家的影評,總是能看到很多深刻的解讀,而我在揣讀時,總會有點恍惚,心裡的OS是"這電影真的是講的這些嗎?",同時也不得不佩服影評人的觀點和電影導演的功力。
我以為,評價一件藝術作品好壞的标準中至少有一條,就是它是否能讓不同的人讀出不同的内容。而對于電影這樣的藝術類型來說,能激發人更多想象的一定不是那種大開大合的方式,那種的隻是在刺激你的生理感官,觀衆能從中讀出的内涵非常有限。反而是一些看似平淡如水的類型,常常能讓人有更多思索和回味。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到在音樂的一個現象,所有著名的搖滾樂隊最後被大衆記住和流傳下來的,并不是那些最燥的,反而是那些舒緩的。
我說了半天,大概是在思考為什麼大家(包括我)會喜歡這種比較安靜且又讓人回味的日本電影。
現在回到主題,今天看的是《海街日記》,它也是一部典型的"安靜"電影,這一次甚至安靜得讓我慢慢連期待都沒有了,因為我知道不會有"大事"會發生。
這電影怎麼好我就不說了,說幾點我覺得别扭和沒看明白的地方吧。
影片從父親的葬禮開始,又以二宮的葬禮結束,區别是開始是三姐妹,最後是四姐妹。我能理解的是,開始是為了讓她們姐妹相逢,最後可能是為了表達她們姐妹的真正融合。但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是葬禮?
在父親的葬禮結束後,大姐為什麼會邀請鈴去鐮倉和她們一起生活?而鈴又為什麼會那麼爽快地就答應了呢?在鈴心裡似乎有很多故事,但影片自始至終都沒有讓鈴把故事講出來。這曾是我非常期待的一個點,但是看着看着期待就被消磨殆盡了。到最後我也欣然接受導演這種"是有故事但就不告訴你"的玩法了,因為鈴心裡到底有什麼事,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想象。
整片中讓我覺得最尬的一場戲,是鈴喝醉了那場,最後四姐妹趴在窗口看梅樹,簡直不要太做作,我覺得正常生活裡是不可能有那種橋段了。那是讓我出戲最嚴重的地方。
還有一點就是三妹佳乃的戲份為什麼那麼少?這個角色的作用是有的,但是明顯地感覺到她的戲份少會讓人覺得很别扭。
最後就是關于這電影的名字了,"海街日記",一直到看完了也沒搞明白"海街"是什麼意思,最後不得不百度,沒想到的是百度居然有"海街日記的海街是什麼意思"這個關鍵詞,哈哈。
在日語裡,"街"可以指"小城市"或"城區"的意思,所以"海街"的意思大概就是"海邊小鎮"。
知道了這個意思之後,忽然感覺一下子讓這電影變得更有味道了。鐮倉就是一個海邊小鎮,在那裡有四個姐妹,她們生活在一間老舊的木屋裡,年複一年,梅酒流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