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蘭友
16世紀到17世紀,這段時間全世界出了兩位舉足輕重的戲劇大家,一個是我們東方的湯顯祖,江西臨川人,另一個是威廉·莎士比亞,來自英國的斯特拉特福鎮。
湯顯祖,生活在動蕩的明朝中晚期,他有着憂國憂民的情懷,卻一生不得志。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钗記》、《南柯記》和《邯鄲記》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這四部戲都與“夢”有關,都以“愛情”為主題,所以被合稱為“臨川四夢”或“玉茗堂四夢”。
莎士比亞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叙事詩。早期作品多為喜劇和曆史劇,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中期作品多為悲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四大經典巨作,晚期創作多為悲喜劇。
兩個人第一次被放在一起評論是在1930年,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在其著作中感歎道:“東西曲壇偉人,同出其時,亦奇也。”
這兩位大家的作品數量之多,都為傳世之作。
今天我就從三方面來對比一下這二位大家的戲劇異同,通過對比發現二位大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創作作品的各自特點。
01 兩位大家的平生:文藝複興的輝煌時代和明中晚期的消頹莎士比亞出生一個一個不算太富裕也不算太貧窮的商人家庭,年少時期家道中落,莎士比亞22歲前往倫敦,一開始找了一個牽馬車的工作,後來在劇院開始跑龍套。
這時倫敦處于繁華時期,每天都有戲劇上演,劇目非常多,一天可能有上百個劇目輪番上演。最開始,莎士比亞每天都要背很多台詞,他的這段經曆給了他寫戲劇的基本功。通過自己親自上演,他明白來了各種角色該如何去表現。
莎士比亞非常熱愛戲劇,他很快憑借自己的勤奮和天賦成為了一個專業的職業劇作家,一寫就是20年,一生共創作37個劇本。
當時英國正處于文藝複興時期,伊拉莎白女王一世當權,執政40年。在她執政期間,她大力推崇戲劇發展。當時英國國力也在不斷增強。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莎士比亞成名作《羅密歐與朱麗葉》一開始是為皇室演出,後來女王特許在倫敦巡演。
和莎士比亞的生活的大時代環境不同,湯顯祖生活在明朝中晚期,當時封建王朝明朝已經顯出衰敗之勢。
湯顯祖和中國許多傳統士大夫一樣懷着一顆“學而優則仕”的理想,在官場上飽受挫折和打擊。
之後,湯顯祖看清了殘酷的現實,開始專心研究戲劇創作。在南京當官時,創作了《紫钗記》。
萬曆26年,1598年,他棄官歸家,回到老家江西臨川,寫下了《牡丹亭》。當時這部劇也是作為皇室觀賞戲劇曲目之一,後來在坊間流傳,被廣大人民所喜愛。
有個傳言,就是說《牡丹亭》出來後,一時洛陽紙貴。戲劇史上有一句話叫做“家傳戶頌,幾令西廂減價”。過了2年,也就是1601年,湯顯祖又寫下了《邯鄲記》和《南柯記》。
《牡丹亭》中“為情生、為情死”的思想,深深震撼了當時的明朝女性讀者的内心。還真的有人讀牡丹亭哭死了,蘇州一個叫做俞二姑的女子,一輩子沒有嫁人,看了《牡丹亭》之後,還想嫁給湯顯祖。在杭州有一個優伶,叫做商小玲,她就是演《牡丹亭》,在舞台上演死了。
可見《牡丹亭》表達出了每一個人内心深處對愛的渴求,哪怕是到清代,到現代,我們依然很多人熟知這部戲曲。
02 莎士比亞喜劇和湯顯祖戲劇愛情觀的異同相同的地方主要是:雙方描寫的男主女主,當面對世俗眼光和封建禮教之時,敢于追求愛情。
1602年莎士比亞創作的《終成眷屬》中,女主海倫娜是一名醫生的女兒,她愛上了伯爵夫人的兒子勃特拉姆,可勃特拉姆卻嫌棄她身份低。當時國王省博,發布通告能治好他的人會給與豐富獎勵。海倫娜想辦法治好了國王,要求國王賜婚。
國王對勃特拉姆說:“你看不起她不過因她身份地位,那我可以把她身份擡高。”
當時,明朝大肆宣揚陳朱理學,要求人們理性。在戲劇界,湯顯祖舉起了反理性的旗幟,他推出了“至情論”,崇尚真情。
《紫钗記》男主角是唐朝詩人李益,女主角是淪落娼家的貴族女子霍小玉。在元宵夜長安燈市,李益拾得霍小玉遺下的紫玉燕钗,二人以钗定情。可後來發生變故,李益被朝堂大官家的女兒看中,他被強權所逼迫,跟小玉分離。李益吞钗明志,後遇到身份神秘、扭轉男女主角命運的“黃衫客”,他幫助二人抵抗強權壓迫,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為了愛情,男女主把自己的生死至之事外,男主更是一反以往才子佳人話本,對女主的愛忠貞不渝,把自己的名利置之度外。
湯顯祖在《牡丹亭》中說:“情不知因何而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這句話千古流傳,成為當今青年男女經常用來表達愛情的經典引用。
莎士比亞和湯顯祖都歌頌了愛情的忠貞和熾熱,可以說是驚動天地的愛情故事。相似之處我們分析過了,那二人的愛情觀不同之處是什麼呢?
莎士比亞喜劇戲劇中描寫的主人公都非常樂觀,他展現出來的是一種英國資産階級上升時期的繁榮景象,在戲劇中時刻都透露着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氣息。
莎士比亞認為愛情是偉大的,他相信愛情巨大的力量可以沖破一切阻礙,他的愛情觀具有一種樂觀精神。
《維洛那二紳士》中開始戀愛的小姑娘裘麗亞說:“你越把愛情遏制,它燃燒得越厲害。”
03 莎士比亞與湯顯祖:關于夢在戲劇中的應用
“夢”是一種無法避免生理現象,夢代表的是一種反叛,一種圓滿。正是因為有了夢的存在,才使人們在備受束縛、壓抑的現實生活中得以暫時的寬慰與釋放。
無論是湯顯祖的“臨川四夢”還 是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都共同體現出“夢”的這種核心作用。但同樣是“夢”,在二人作品中起到的作用卻不相同,這與中西文化語境的不同有很大關系。
在《牡丹亭》中,杜麗娘和柳夢梅相識相知,是通過“夢”。杜麗娘天生麗質、多愁善感,豆蔻年華的她,正是情窦初開的懷春時節,被家中的封建禮教所束縛。
一日,杜麗娘當太守的父親杜寶聘請一位老儒來給她教學授課,第一次給她講解《詩經》的“關關雎鸠”,杜麗娘心中的愛情爆發了。
過了幾日,她到後花園踏春歸來,犯困了就睡了在床上,她夢見了一個書生拿着柳枝來請她一起作詩,随後又将她抱到牡丹亭雲雨一番。醒來後,才發現隻是夢一場。此後,杜麗娘竟然念念不忘這孟志紅情郎,抑郁而亡。再之後,杜麗娘的鬼混被判官放回人間與柳夢梅相識相愛。柳夢梅知道真相後,請來道姑掘了杜麗娘墳墓,杜麗娘得以重見天日,兩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除了《牡丹亭》,在“臨川四夢”中,也是通過夢境來講述故事,但這個故事并非是夢幻的,而是基于現實的夢。是源于湯顯祖對于世事不平和自身遭遇的憤慨之情,借助夢的手段來圓夢。
仕途多舛、一生困厄,湯顯祖隻有在自己構建的美夢中,才得以痛快地發洩。在一個個虛構的故事中,湯顯祖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再來看看莎士比亞是怎麼在戲劇中應用夢這個因素的。
莎士比亞的夢,更多的是古希臘文化中“夢”的引用,是一種預言的意思。比如在《理查三世》中明顯可以看到,這裡‘夢’的出現,是映射了對事件後續發展的預兆。這是莎翁劇作中常用的表達手法。
我們再來看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私奔的赫米亞發生在森林中的這場仲夏夜之夢,正是綠色的生命與愛的象征。在這個世界中還出現了自然界的精靈,莎士比亞的夢是一種夢幻,用虛構的方法再現人物内心的想法。
如果說湯顯祖的夢是一種對于現實仿照的理想化世界,那莎士比亞的夢就是一種超現實的虛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