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國産女演員,上了30歲還要裝嫩和20歲的搶少女角色,上了40歲就隻剩婆婆和大媽角色演了,早些年有潘虹老師提,前段時間楊蓉也在綜藝上說,國産影視圈對女演員的年齡,真的不夠寬容。
偏偏這裡面,有個人是例外。她就是蔣雯麗。
她不管什麼年齡段,演什麼角色,都是老少鹹宜,看着樸實心順。
最近一部年代劇《正陽門下小女人》又悄悄的在媽媽奶奶掌握遙控器的圈子裡火了,以為又是些老三舊,像《娘道》這樣的電視劇,沒想到,菌菌偷偷看了兩集,也忍不住路轉粉開始追劇了。
30集追下來,真不是誇蔣雯麗,很久沒有這種看年代劇的感覺了,畢竟,小鮮肉劇常有,靠譜的年代劇不常有。
故事講述的,是大時代背景下,正陽門栅欄外的徐慧真(蔣雯麗飾)經營着一家小酒館,長達半個世紀裡的跨度,重現我們祖輩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那些苦難和勤奮。
從1955年的公私合營,到大躍進燒鐵鑄鋼,再到紅衛兵時期,以及後面的改革開放,跨度之長,蔣雯麗從20多歲演到了耄耋之年,可以說是非常考驗演技了。
這部劇最吸引菌菌的,主要有兩點。
第一個是題材。
從1955年到改革開放30年,超過半個世紀的跨度,作為90後的菌菌,對于上個世紀從祖輩們嘴裡聽到的那些曆史依然好奇,就像是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裡提到的那些人們一樣,他們有着和現代生活截然不同的樸實和親切。
《金婚》劇照
那群人眼裡,他們會談國家大事,有家長裡短,有鄰裡生活,生存對他們來說,要求沒有那麼高。特别是那個年代的年輕人,他們有家國理想,有熱血沸騰,和現在背負着房貸車貸的年輕人截然不同。
偶爾追追年代劇,也是給焦慮的自己松口氣。
菌菌總覺得,那個時代,雖然充滿着苦難,但也洋溢着希望。所以,每當各種年代劇開播,我總是忍不住瞄一眼。現在掰着手指頭都能數的出來,比如早些年的《金婚》、《平凡的世界》
、《王貴與安娜》、《父母愛情》、《溫州一家人》、《大宅門》、《福貴》,還有《情滿四合院》等等。
《大宅門》
這部劇的時代感,也非常強烈。
從一家小酒館的興衰,看到了各種時代的烙印,重現了很多特有的詞彙,比如“公私合營”、“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改革開放”等等。在這50年間,小酒館裡的那些人物,才是這部劇的靈魂,比如賒賬不欠賬的牛爺,比如走街串巷的片兒爺,那一口老北京老胡同的京味普通話,像說書一樣有趣。
更不要說“凡事都要講一個理兒”的徐慧真了。
菌菌總覺得啊,這類時代劇,特别适合正午陽光團隊來拍,因為群戲居多,配角也容易出彩。比如風情萬種的綢緞莊老闆娘雪茹,比如壞事做盡的範金友,還有那個反派到搞笑的賀倔頭,動不動來一句“你說氣人不”,每個角色身上的亮點都非常明顯,這就是群戲的風采。
第二個原因,當然是徐慧真,不,是蔣雯麗。
蔣雯麗總有一種神奇魔力,她在拍什麼劇演什麼角色的時候,你記住的,絕不是蔣雯麗,而是她在劇中的這個角色。
前段時間,流行的一種說法,叫“劇抛臉”,用來形容蔣雯麗,就非常貼切。
看《金婚》很長一段時間,菌菌心裡都是默認張國立和文麗就是夫妻;看完《立春》,就隻記得住那個心比天高的大齡音樂老師王彩玲,她站在火車上那黯然的一眼,完全就是普通人失落的樣子;看《花兒與遠方》,她就是那個帶着女兵去開墾邊荒的玉蘭姐,從苦難中浸出來的婦女幹部,堅韌又善良;看《正陽門下小女人》時,你不會想起她是蔣雯麗,她就好像真的是小酒館出來的媳婦,八面玲珑心地善良,生意思路活泛,是個有主張的半邊天。
蔣雯麗對外接受采訪的時候,說過,很遺憾,沒有一部自己的代表作。
她是真的沒有嗎?
《霸王别姬》裡面,小豆子程蝶衣的母親,出鏡5分鐘的那個女人,到現在,菌菌再看到畫面都能回想起她動态的樣子,帶點兒谄媚和求人,演絕了。
如果說,這部經典之作,她出鏡太少分量不夠的話,那《立春》應該夠了,多少人一眼記住了王彩玲,她身上的那些自以為是、清高、孤獨、懷揣夢想、跌落失意,是多數人不成功的人生翻版。
這部戲拿了很多國内外大獎,但太過文藝小衆,依然算不上是主流商業電影裡的成功。
在菌菌看來,蔣雯麗後期很多作品都轉向了電視劇,電影數量和一線大花們比确實有點少,可能對她來說,真正的代表作,不是某部還算有口碑的電影,而是要塑造一個經典的角色。像《英雄本色》裡的小馬哥周潤發,像《笑傲江湖》裡的東方不敗林青霞。
專注年代劇,或許也是蔣雯麗的一條戲路。
隻要她能出戲,對觀衆來說,什麼角色都是好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