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80年代為何要交公糧

80年代為何要交公糧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1 17:59:33

本人曾經深入接觸農民,深知交公糧的事,在此談一談。全國各地情況不同,我僅以知道的四川(重慶)農村的情形來說。

80年代為何要交公糧(交公糧的往事多少人還記得)1

先說背景。統購統銷政策,是1953年決定的。據資料說,是國慶節盛大遊行時,國家幾位主要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上召開緊急會議,商議一個重要問題:糧食緊張!大上海僅有三個月存糧,怎麼辦?陳雲建議,實行統購統銷。這個決議,改變了中國農村生産生活形态,關系到億萬農民。

糧食緊張的原因,說起來心酸!會上有人彙報:解放前西北農民家裡,一年隻吃一頓或兩頓白面兒,現在(五十年代初)一個月要吃四次——可見,之前農民的生活更苦!

五十年代糧食産量很低。産量提高,是七十年代末,多種因素累積的結果。主要是化肥、農藥、良種和生産力,還有就是這二十多年中建設了無數的水利工程(現在的很多景點,比如千島湖,就是水庫),這些工程,國家規劃很重要,但建設費用,主要是本地農民“投工投勞”,不知道現在算GDP,計算這些工程沒有。還要感謝袁隆平,雜交水稻我們這裡是80年左右推廣的。還有就是化肥的大量使用,還有包産後釋放的生産力。

我們常說的農村糧食困難,除了自然因素,很大原因是征了“過頭糧”——本來糧食沒那麼多,上報的産量太多,就按報的數字征糧,剩下的農民就不夠吃了。五十年代農業合作化後,基本單位是生産隊。公社-生産大隊-生産隊,這樣的結構。包産到戶後,是鄉-村-社(生産合作社)結構,後來(直到現在),是鄉鎮-村-組的結構。從管理結構上,也可以看到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的形态。在集體時代的生産隊,上報多少産量,往往是從上往下“壓”,最終“壓”的是農民口中的糧食!

80年代為何要交公糧(交公糧的往事多少人還記得)2

其實,“公糧”是個籠統的說法,準确一點說,裡面分兩個部分:農業稅和征購糧。也就是幹部、農民口中常說的“皇糧國稅”。

農業稅,是按土地乘産量,再折算成金額,征收比例不高。我們這裡丘陵為主的地帶,農業稅大約為産量的17.5%。農業稅多數時間收現金,也有要求繳納糧食的,叫“征實”。

征購糧,名義上是買賣關系,就是農民向國家出售糧食。但這是有“任務”的,并且價格低于市場價,這樣就形成了工、農業産品的“剪刀差”。這樣的壞處,是農民苦,好處,是快速實現工業化。中國僅用了二十多年就實現了工業化,并且完全靠自己,沒有侵略、沒有殖民地,這在世界曆史上都是奇迹。工業化,是我們現在國力和幸福生活的基礎,打基礎的,是生活在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人們。創造這個奇迹的,或者說這個功績的背後,是兩代人——特别是農民的犧牲!

80年代為何要交公糧(交公糧的往事多少人還記得)3

交公糧除了以上兩部分外,後來還有一些臨時性的名目,比如“再征購”、“加購”、“議(價)(收)購”等等,價格呈梯級向上,目的是鼓勵農民更多地賣糧給國家,其中議購價基本與市場價持平了。

在四川,交公糧分兩季,小春和大春。小春交的主要是小麥,其餘的有油菜籽、黃豆,有時還有胡豆、豌豆這些小品種。大春主要交稻谷,其次為玉米。

運輸方式靠人力。生産隊時就組織大家挑,丘陵地帶山路多,那時公路很少,農村隻有少量“機耕道”。後來承包制了,每家要交的數量不大,更隻能靠每家自己肩挑背扛;少數通公路的乘坐公交車(這時交通狀況好一點了),有的數量較大、有機耕道的,用闆車、或者雇農用車拉。農民真辛苦,當時家裡男人是交公糧主力,妻子、孩子幫着家裡挑一點、背一點。汗流浃背,又累又餓,加上經濟不寬裕,舍不得吃,更舍不得買飲料。糧站在收糧的季節會燒幾大缸茶水,大家都在裡面舀着喝。

80年代為何要交公糧(交公糧的往事多少人還記得)4

交公糧時場面十分熱鬧,特别是改革開放之後,家家戶戶都要在規定時間将糧食運送到糧站。一大早,農民就排上長隊,交糧、算賬。當農業稅收現金時,征購糧的錢,要扣除農業稅,以及“搭車”收費的教育附加、村社提留等等,農民得到的錢是少部分。為此發生過不少矛盾。農民的認識,覺得皇糧國稅應該交,為了教育大家也忍了,但村、社幹部不幹事、或者不公平,我為什麼要交錢給他們?

到了九月底(各地時間應該差别比較大,我是指的四川、重慶),要結算每個生産隊(下戶之前)或每戶(包産後),是不是完成了全年的農業稅和征購糧任務。

大緻情況就是這樣的,其中也有一些小的波動,比如後來把征購叫合同定購,農民說,既然是“合同”,我不跟你訂合同。這樣糧食收不上來,最後國家高層發話:這是國家合同,必須訂,必須繳。

收糧過程中也有許多農民朋友不理解,比如糧食水分。農民覺得比較幹了,收糧的人說不幹,這樣就有争議。後來用儀器測試,争議少了一些,但仍然有。幹不幹,農民是用牙咬,脆的就幹;你說不幹,要麼是儀器不準,要麼是标準太高。儀器還是比較準的,主要是國家的标準大家不太理解。記得稻谷收購的水分标準是13.5%,因為大量儲存的糧食,要求比每家每戶的嚴,如果按一般感覺的幹,幾十噸糧放一個倉庫裡,很容易就“發燒”、黴變。

80年代為何要交公糧(交公糧的往事多少人還記得)5

八十年代,家家戶戶能夠吃飽飯了,雖然農民仍然辛苦,但日子一天一天在好起來。之前,特别是有天災、産量低、又征了過頭糧的年代,吃不飽是普遍的。那時人們的飯量大,因為缺乏肉食品、副食品,肚子裡“油水”少,一天吃掉一斤糧食很輕松,不像現在,每頓飯吃一小碗就夠。

2006年以來取消了農業稅,也不再向農民強行購糧,但請記住農民的貢獻,他們才是國家的基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