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選手也失誤了!史萬成和張義威都出現了嚴重失誤,跟獎牌擦肩而過!但最遺憾的是肖恩·懷特,毫無疑問,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單闆滑雪選手,綽号飛翔的番茄。
在此之前,他是2006年、2010年兩屆冬奧會單闆滑雪U型槽的男子冠軍,在此之後,他依然拿到了這個項目在2018年冬奧會的冠軍。
就是這一次2014年的索契冬奧會,他也出現了嚴重的失誤,隻拿到了第4名。
失誤是場地問題嗎?半決賽裡頭12個選手9個人出現嚴重失誤,這是為什麼呢?
當然是場地有問題了。
史萬成說,“雪太軟了,滑多了就戳出印,特别是壁上的印特别多。”
肖恩·懷特也說,場地太難了,非常軟,還有沙子。
其實在進行場地适應性訓練的時候,各個國家的選手就開始吐槽了,組委會就在雪上撒了些鹽和水,希望可以讓雪變得稍微堅固一點,但好像作用不大。
這就是冬奧會的雪,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後來專家說,2014年索契冬奧會是因為溫暖的環境導緻賽道變得坑窪崎岖,雪呈現顆粒狀,感覺就像糖一樣,所以選手們才紛紛失誤。
形成一朵雪花,是需要一個小顆粒的,叫做凝結核,空氣當中這種微小的顆粒吸收水分,凍成冰粒,形成晶核。
然後才能長出漂亮的雪花,因為裡面的晶核不一樣,還有生長的環境也不一樣,所以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兩片雪花。
1萬朵雪花堆在一起,才能得到大約一克的雪,隻有在北歐或者中國的東北等等少數這種天寒地凍的,自然條件非常雄厚的滑雪場裡,我們才可以滑到天然的雪,絕大多數的滑雪場都需要人造雪。
這個時候造雪機,也就是我們說的“雪炮”就上場了,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将過冷水和壓縮空氣混合,然後噴出來,讓水霧化成無數小水滴,形成晶核,然後生長成小雪花。
現在,不同的造雪機型号和造雪環境,能夠産出不同雪溫、粘度、摩擦力,和顆粒的雪晶,也能造出和天然新雪觸感相同的粉雪。
冬奧會需要啥樣的雪花?首先不能是粉雪,剛下的新雪,蓬松有彈性,踩在上面會發出“嘎吱”的聲音,就算摔了也不疼;
但對滑雪者來說不是好事,因為雪質太軟,一踩一個坑,一般人根本滑不起來。
而且粉雪很難保存,如果滑的人太多、或者溫濕度稍有變化,很容易變成一攤爛泥。
所以滑雪場在造雪的同時,還需要用壓雪機把雪壓實。
一般來滑雪場的雪道,雪的密度在450kg每立方米左右,是新雪的3倍左右;
用于專業比賽的雪道,雪的密度會更高,要達到650kg每立方米左右。
在這樣的密度下,雪道表面基本就近似于冰面的結晶狀态,也就是所謂的“冰狀雪”,看起來像鏡子一樣光滑,可以大大減少滑雪闆的摩擦力,提高選手的速度。
這種雪道需要經過注水、反複翻壓等一系列非常精細的操作才能形成,還得每天維護,如果遇上壞天氣,溫度太高了或者濕度太大了,那就很容易出現索契冬奧會的情況。
中國能造出冰狀雪賽道嗎?冬奧會跟大自然的鬥争從第一屆就開始了。
最富悲催的是1964年奧地利的冬奧會,舉辦地因斯布魯克是全世界的滑雪勝地。但一辦冬奧會就趕上了88年來最嚴重的缺雪問題,于是就開始了愚公移雪,甚至派出了部隊一筐一筐地去背!
好不容易把所有的比賽場地都弄好了,開幕前倒計時第10天突降大雨,所有冰雪融化。
這個時候才終于用上了人工造雪,這是冬奧曆史上的第1次。
北京能行嗎?
在2016年以前,中國造不出一條合格的“冰狀雪”賽道。不光如此,當時國内的很多專家甚至都沒聽說過“冰狀雪”這個概念。
我們不但起步晚、基礎弱,而且還面臨國外技術封鎖。在這個背景下,中國科學院牽頭,組成中國自己的科研項目團隊發起攻關。
冬奧我們已經不擔心了,據說我們還要把相關技術運用到四川達古冰川的保護。去年的實驗非常好,短短兩個月可以減緩接近70%的冰川消融,冰川的厚度可以增厚一米左右。
我倒是聽說那位拿了三屆冬奧會冠軍的選手,就是開篇提到的肖恩·懷特正在沖擊北京冬奧的資格。這位傳奇名将能否五戰冬奧呢?如果能來的話,到時候再問問他北京的雪道感覺怎麼樣。
#北京2022年冬奧會倒計時100天##北京冬奧會##滑雪##微觀冬奧會##冬奧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