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圖/視覺中國
最近,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最新的《2020 全球癌症報告》。最大的變化就是,乳腺癌新發病例數達到226萬例,一舉超越肺癌,成了全球第一大癌。
在新确診的癌症患者中,乳腺癌的比例占到了11.7%,相當于每8名新發癌症患者就有1名乳腺癌患者。如此高的發病率,對于乳腺癌患者和醫生來說,乳房重建也就顯得越來越緊迫了。
然而,我國乳房重建的比例并不高,對此,記者特别專訪了廣東省人民醫院乳腺科主任廖甯,請專家談談乳房重建的先進關鍵技術以及要遵循手術原則。
乳腺癌新發病例數達到226萬例,成了全球第一大癌
我國乳房重建的比例不高
我們知道,手術切除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然而我國的乳腺癌患者的發病年齡比較年輕。
“45-55歲是發病的平均年齡,在臨床上也遇到越來越多的30-40歲極為年輕的乳腺癌患者。”廖甯教授指出,這些30-55歲的患者,如果選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極易造成術後乳房缺失。這給她們的心理上和生活上造成極大的痛苦。
因此,選擇個性化治療,包括乳房重建,對于提高術後生活質量及心理滿意度,降低心理殘缺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近年來,乳房重建在乳腺癌的綜合治療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2014年,美國乳腺癌患者術後即刻重建率已超過50%。2016年英國乳房重建率為42% ,但是我國的乳房重建比例仍長期處于較低水平。
2017年國内110家醫院參與調研,乳腺癌手術量為85772台,其中 87.3%的醫院已開展乳房重建,但是乳房重建手術比例僅為乳腺癌手術總量的10.7%,近 30%受訪醫院的乳房重建手術比例在10%以上,而近一半的醫院中該比例仍在5%以下。
乳房重建手術隻占乳腺癌手術總量的10%。廖甯教授分析,之所以比例這麼低,主要源于信息不對稱,醫生沒有主動向患者提供乳房重建的信息,而患者也不知道原來切除了腫瘤後自己的乳房還可以通過其他技術手段保留原有的形态。其次,在乳房重建上有一些技術難題,還需要不斷對醫生進行專業培訓。
利用先進技術克服乳房重建難題
随着整形外科技術的進步,新的乳房重建技術為接受乳房切除術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選擇。目前采用自體組織或植入物即刻或延期乳房重建都已取得較大進展。
“對于早期的乳腺癌患者,比如切除的腫瘤組織少于乳腺總體積的25%,我們就可推薦采用自體脂肪填充來改善乳房的外觀形态。”廖甯教授說,“通過對自體脂肪的分離,把完整的脂肪移植到患者的乳房中,其預後與單純乳腺癌切除的保乳手術相當,但是患者的乳房外觀得到很大的改善,并且令我們驚喜的是,這種方式還有助于減輕手術的疤痕。”
據統計,在廣東省人民醫院乳腺科去年确診了3000餘例乳腺癌患者,其中30%-40%的患者接受了乳房重建手術。作為一名溫柔細膩的女教授,廖甯深知每一位乳腺癌患者的心理變化。
“有的女性還是很在意自己的乳房是否完整,所以我們在接診的時候,都會詳細了解她們的想法,并且深入讨論治療方案,通過3D成像技術,可以360度看到患者乳腺癌腫塊的大小、距離乳頭的距離,讓醫生在選擇保乳、乳房重建還是其他的治療方案做到心中有數。”在廣東省人民醫院乳腺外科的病房裡有VECTRA立體數字化成像儀器。
廖甯教授稱,這類先進的儀器不僅讓醫生做乳腺外科手術更加精準,同時也讓患者了解自己乳腺癌的嚴重程度以及看到乳房重建後的效果。
乳腺科醫生應向乳腺癌患者普及乳腺重建的信息
乳房重建必須在規範系統治療的基礎上進行
在選擇乳房重建的方式和時機上,并不是由醫生單方面所決定的。廖甯教授介紹,乳房重建手術時機可以分為即刻重建、延期重建、延遲-即刻重建等,而乳腺癌術後乳房重建與患者的年齡、腫瘤分期、手術方式、是否放化療等均有關系,所以是十分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在乳房重建中,沒有任何一種技術一定是優先排第一位的,方案必須是醫生與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讨論後确定的。”廖甯指出,“總的來說,對于Ⅰ~Ⅲ期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是一種既增強患者生活信心、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又不影響乳腺癌後期治療效果的手術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 (NCCN) 指南推薦所有正在接受乳腺癌治療的女性都應接受乳房重建方案宣教,所有接受乳腺癌手術治療的女性也都可以選擇乳房重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乳房重建不應影響适宜的手術處理以及手術治療時機等。
乳腺癌切除術後的乳房重建是在根治基礎上的美容、重建,而非美容、重建基礎上的根治,本末不可倒置。所以,一切乳房重建手術都必須建立在乳腺癌的規範系統治療基礎上,任何乳房重建手術都不能幹擾乳腺癌的标準手術治療及其他綜合治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