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億人民币。
這是最近蜻蜓FM對外公布的最新一輪融資金額。消息如同鲶魚入池,打破了移動音頻行業多時的沉寂,重新攪動外界關注。
隻是,時移勢易。2011年9月,蜻蜓FM上線,接着,14個月後,喜馬拉雅FM上線。繼而考拉FM、荔枝FM等移動音頻應用紛紛湧現。幾年下來,各大平台逐漸趨于差異化分級,比如,荔枝FM重點發力語音直播、虛拟社交;考拉FM則轉向車聯網領域。
“移動音頻市場格局已經差不多定下來了。”前創新工場投資經理,現小米科技投資部、MIUI生态負責人孫志超告訴娛樂資本論。經過往日攻城略地的争奪,喜馬拉雅、蜻蜓最終成了該領域的兩大主角、頭部玩家。
據官方數據介紹,喜馬拉雅擁有3.5億的激活用戶、500萬名主播,2000多種付費節目,市場占有率73%,人均收聽的時長128分鐘。另一邊,蜻蜓已擁有3億用戶,日活躍用戶量1200萬人,聚合超過1200萬小時的有聲節目。
但競争絲毫未減。
從最初在有聲電台、有聲閱讀方面對版權的搶食,像喜馬拉雅與閱文集團、衆多出版公司、熱門節目合作;蜻蜓拿下金庸小說等文學版權,合作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如今,到知識付費、人工智能的布局,雙方都不遺餘力。
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
4月,值乎橫空出現;5月,分答、知乎live熱鬧攘攘;6月,《李翔商業内參》推出,羅輯思維下的“得到”走紅……各種各樣的知識付費産品接連不斷在市場冒出。
同年6月6日,移動音頻玩家喜馬拉雅也正式加入這一風口,上線精品付費區,其中馬東的《好好說話》上線一天銷售額破500萬。時隔半年,喜馬拉雅又在12月3日啟動了中國第一個知識内容狂歡節——123知識狂歡節,僅24小時,銷售金額達到5088萬。
到了2017年6月6日,喜馬拉雅又推出了“付費會員”,會員月費18元,年度會員188元,價格與視頻網站會員相仿。最終,喜馬拉雅會員日共召集342萬會員,産生知識消費6114萬元。
等到蜻蜓FM進軍知識付費領域,已經是一年後的事情。盡管晚了一年,但經其推出的高曉松《矮大緊指北》《蔣勳細說紅樓夢》等獨家付費音頻内容,依舊來勢洶湧。其中,《矮大緊指北》上線一個月付費用戶就超10萬人,流水過2000萬;後者上線三個月以來收入超過500萬,約10萬人次訂閱。
蜻蜓FM副總裁郭嘉不願意将自家平台上的付費内容歸結為知識付費,他更傾向于稱其“内容付費”或“後知識付費”。
換句話說,喜馬拉雅上更多是教你如何創業、緻富、說話、理财的“硬”内容,蜻蜓則偏重于人文、曆史、藝術的“軟”内容,“不會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更多是陪伴和更高級的文化消費,随着消費升級,人們的這種需求也會越來越多,”郭嘉表示,蜻蜓希望做的是泛文化課程,“知識付費強調的是有用,後知識付費強調的是美好”。
無論知識付費,還是内容付費,不可否認的是,這一商業形态對于互聯網音頻行業的意義。在此之前,整個行業的想象空間更多局限在廣告上,市場容量一眼望到底,“有了付費這個概念之後,天花闆一下子就拉起來了,從一個普通人有可能長成姚明,而且可能出現很多姚明,這是付費帶來的價值。”蜻蜓FM總裁鐘文明說。
至于知識付費,前瞻研究院曾根據騰訊财報公布的相關用戶數量做過估算,假設用戶年人均消費199元,市場規模在480億左右。另外,鐘文明也曾經讓團隊測算音頻市場規模,預計2020年将達到1千億元。
但現實情況,離百億還相差甚遠。據郭嘉透露,目前蜻蜓的營收主要還是來源于廣告,“去年廣告收入有1個億,基本上可以把成本給cover掉,不過,之前更多是流量廣告,今年會重點推和内容相關的植入廣告、音頻貼片、冠名等。”喜馬拉雅CEO餘建軍也說,付費内容占比比較小。
因為對于平台而言,頭部内容數量有限,規模化不斷生産爆款内容是一個考驗,其次,更多長尾内容并沒有被利用起來。僅僅依靠幾檔優質頭部内容,銷量有限,而這些産品往往都有周期性,比如一檔節目100多期,一旦更完,很容易導緻平台出現真空斷層。
最重要的是,經過一年的市場驗證,用戶的付費意識不斷提高,另外,用戶也變得越來越挑剔,“就像電影一樣,一開始爛電影都有很多人看,随着觀衆品味提高,就不會再看”某音頻平台内容CP說。
但進入知識付費的玩家卻源源不斷,像網易雲音樂、豆瓣、新世相等紛紛搶食蛋糕,“付費用戶有限,産品又多,用戶被攤薄,所以接下來考驗的是各家的内容夠不夠精細、優質。”《小學問》産品經理告訴向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表示,《小學問》為馬東公司繼《好好說話》後上線的第二款付費音頻節目。
在蜻蜓FM對外宣布10億融資,提到本輪融資金額的用途時,其中包括人工智能領域。而此次投資方包括百度,“百度在人工智能方面走得很快,所以這也是蜻蜓拿百度錢的原因。”郭嘉解釋說。
其實,早在2014年,蜻蜓FM就與百度汽車有所合作,現在,還加入了百度DuerOS開放平台。2017年7月,蜻蜓FM成為Apollo計劃中傳統廣播電台收聽的獨家合作方。
而谷歌、蘋果、微軟、百度等國際巨頭的紛紛布局,使得人工智能的戰火越燒越旺,智能音箱則成為這些公司搶灘的領地,關于音頻入口成AI新風口的讨論也喧嚣熱烈。據由StrategyAnalytics發布的調查數據,2017年智能音箱的全年銷量可突破千萬台級别,未來5年時間内其産值就能達到接近百億美元的規模。
今年6月份,喜馬拉雅FM也發布了一款名為“小雅”的智能音箱,被稱為第一款全内容AI音箱。
近日,餘建軍首次對外公布了“小雅”音箱的相關數據:上市兩個月,賣出10萬台,人均互動次數20次,人均每日收聽市場大于100分鐘。
但是,如果你以為喜馬拉雅想通過硬件銷售賺錢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一數字根本支撐不起規模。喜馬拉雅之所以要做小雅智能音箱,其實并不是為了搶占所謂的智能家居入口,也不是想靠硬件賺錢,而是想通過音箱延長用戶在喜馬拉雅主站上的在線時長,從而提高用戶對喜馬拉雅FM的粘性。
在某投資人看來,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智能音箱,都是大業務,未來都是屬于大公司的,像喜馬拉雅、蜻蜓這些音頻平台最重要的是為人工智能提供内容。
“現在互聯網音頻行業的出路還是要繼續做大規模,”孫志超說,同時,他也表示,如何規模化也是這個行業接下來的競争所在。如前面提到的,整個音頻市場規模在500億量級,但現實卻與之大相徑庭。
“目前的付費内容定價已經不低了,不可能通過提高價格來擴增市場,隻能靠增加付費用戶。”某行業人士說,但現在最好的《矮大緊指北》付費人數也不過10萬人。正如該人士所說,無論喜馬拉雅還是蜻蜓,他們的内容更多是在自己平台上做分發,“平台上用戶數量是有限的,而一旦潛在付費用戶挖掘完畢,就隻有那麼多。”
“之前和大的流量平台并沒有打通,而音頻想再上一個平台,必須和BAT大的平台打通。”郭嘉表達了類似的想法。而現在局面正在打開,無論布局人工智能,還是與其他平台、大号合作,他們對内容分發越來越重視。
不過,上述人士告訴娛樂資本論,音頻内容的分發接下來應該走向智能化,而算法推薦或許是其終極形态,識别用戶需求,完成精準匹配,“通過大數據統計,音頻内容越來越精準地找到對應的潛在付費受衆。”
而最容易讓人想到的便是以算法推薦為主的像今日頭條這類智能分發平台,所以,這種方式一旦被音頻平台掌握其中,想象無可窮盡。
而關于知識付費的故事,正如餘建軍所說,一切才剛剛開始。
(钛媒體作者:娛樂資本論,文/阿寶 )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