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oppor9s現在好不好用

oppor9s現在好不好用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23:46:03

極客公園作者:colorvc

oppor9s現在好不好用(OPPOR9s體驗)1

如果要評出一部今年最優秀的國産手機,肯定會免不了一場「口水」大戰。不過如果要評出一部今年最成功的國産手機,迄今為止的選擇有且隻有一個——OPPO R9。

從今年 3 月 24 日發售開始,R9 系列在上市後的 88 天内就賣出了 700 萬部,全年累計銷量奔着 2000 萬台去了。這個數字近些年基本隻有巅峰期的紅米才能做到,不過要知道,R9 系列的平均售價可是在 3000 元上下的,帶來的銷售額和利潤都是紅米遠無法相比的。

oppor9s現在好不好用(OPPOR9s體驗)2

vivo X7

和 OPPO R9 相比,vivo X7 的配置更高、多了前置「柔光燈」,2499 元的售價甚至比 R9 還要便宜 200 元,再加上 vivo 數量足以媲美 OPPO 的線下門店和絲毫不遜色的營銷,vivo X7 在首發日就賣出了 25 萬台,俨然有成為「R9 終結者」的勢頭。

雖然 OPPO 随即「正面應戰」,宣布 R9 全線降價 300 元,但已經七個月「高齡」的 R9 仍然需要一款「繼任者」來延續它的強勢,于是 R9s 就來了。

設計和做工:處處「小不同」,整體「大不同」

作為一款「s」産品,R9s 不出意外地延續了 R9 的設計風格。

前面闆依舊是招牌式的「類 iPhone」風格,不過揚聲器兩側的前置攝像頭和傳感器和 R9 調了個位置,玻璃蓋闆升級到了更加不易碎的康甯大猩猩 5 代,這也是國産手機中第一次用上。

在 R9 的體驗中,我們提到 R9 的指紋識别幾乎是同時期智能手機中最快的,R9s 延續了 R9「一碰就進入桌面」的指紋識别速度,但是指紋識别模塊從 R9 的正面按壓式變成了一加 3 那種「隻能碰、不能按」的設計。

oppor9s現在好不好用(OPPOR9s體驗)3

我個人不太喜歡這個設計,雖然從體驗上看,這種設計讓 R9s 指紋識别上集成的主頁鍵和左右兩側多任務、返回鍵的觸感變得更加統一,但問題是它長了一副「來按我啊」的樣子。在這之前,即使我把一加 3 作為主力機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但依然感覺這個指紋識别設計很奇怪。當然,解決辦法也不是沒有,第一種是像 iPhone 那樣通過觸覺振動引擎模拟出「按壓」的感覺,第二種是把用超聲波指紋識别,把指紋識别模塊放在正面玻璃蓋闆下面(類似小米 5s)。至于 OPPO 會不會在未來「改良」一下指紋識别模塊,隻能期待明年的 R11 或者 Find9 了。

在使用一體全金屬後蓋的手機中,為了保證射頻信号的傳輸,必須額外填充一些塑料區域才行。在目前的中高端手機中,普遍的解決方案是用納米注塑在手機的上下各填充一條或兩條塑料信号條,這似乎也成了在不嚴重犧牲手機美感的情況下,手機廠商當前可以找到的「最優解」了,iPhone 7、vivo X7、OPPO R9 用的都是這種設計。不過在 R9s 上,OPPO 找到了一種「改良版」的方案。

oppor9s現在好不好用(OPPOR9s體驗)4

通常來說,全金屬手機(包括 R9)背部天線條的寬度在 1.5—2 毫米之間,在 R9s 上,OPPO 則把這種「寬」天線條各自分割成了三條寬度 0.3 毫米的「超窄」天線條,天線條之間使用金屬材質進行填充。

oppor9s現在好不好用(OPPOR9s體驗)5

R9s(左)和 R9(右)

和 R9、iPhone 7 這種上下各有一個「寬」天線條的方案相比,R9s 的「微縫天線」有助于減少割裂感,讓後蓋部分更加一體。在無法完全隐藏天線條的情況下,R9s 的這個設計算得上是一種更有「美感」的解決辦法了。

有趣的是,除了 R9s,三星即将上市的 Galaxy C9 Pro 也采用了這種「微縫天線」的設計。我們不太清楚這種設計是否會涉及專利問題,如果沒有的話,或許用不了多久,就會有一大批采用這種天線條設計的手機上市。

和 R9 相比,外觀上除了天線條這個一眼就能看出來的變化,R9s 在背部金屬的噴砂工藝上也進行了改進。

OPPO 表示,「不同于行業選用的陶瓷锆砂,OPPO R9s 選用金屬感更強的新型複合砂,經 2 次噴砂工藝流程,金屬顆粒相互間更為細密,整體金屬感更強。」

oppor9s現在好不好用(OPPOR9s體驗)6

這句話聽起來有些抽象,但把 R9 和 R9s 拿在手裡,背部金屬的觸感是有明顯區别的。R9s 的表面摸起來明顯更加細膩和溫潤,更有品質感。印象中,除了索尼 Xperia XZ 背部的那塊金屬(如上圖,之後我們會詳細聊聊大法的這部手機),我還沒有摸過像 R9s 處理地那麼細膩的金屬噴砂後蓋。

oppor9s現在好不好用(OPPOR9s體驗)7

這種工藝上的進步在線上的圖片和文字描述中是很難體驗出來的,不過對要「去店裡看看」的線下消費者,R9s 摸起來比 iPhone 還細膩的噴砂工藝可以在第一時間吸引用戶的好感,

除了「微縫天線」和觸感更好的後蓋,R9s 在一些機身細節上還有幾個小改變,比如邊框部分的「腰線」更加柔和(更接近 iPhone)、屏幕一圈的兩面金屬倒角寬度更窄,這都有助于提高 R9s 的握感。

此外,在同為金色的版本中,R9s 的顔色明顯變得比 R9 更淡,有些類似一加 3 那種薄荷金的感覺,在一大批金色全金屬手機中,提高了幾分辨識度。

「雙核對焦」是個什麼鬼?

相機是 R9s 的另一大重要升級,也是 OPPO 對 R9s 的産品宣傳中的「頭号賣點」。

我們先從 CMOS 說起。R9s 配備了一塊來自索尼的 IMX398 傳感器,OPPO 宣稱這塊 CMOS 是由索尼和 OPPO 聯合研發。大家不要被 398 這麼大的數字唬到,其實從參數上看,IMX398 更接近在上半年國産機中大量采用的 IMX298,二者的尺寸都是 1/2.8 英寸,1600 萬像素,單像素尺寸 1.12 微米。

從客觀參數上看,IMX398 相比 Google Pixel、小米 5s 上采用的傳感器面積更大的 IMX378(1/2.3 英寸)并沒有什麼優勢,不過 IMX398 有一項「獨門絕迹」——雙核對焦。

oppor9s現在好不好用(OPPOR9s體驗)8

第一眼看到「雙核對焦」,你可能會先想到三星在 Galaxy S7 / Note7 以及佳能部分相機上使用的全像素雙核對焦。

具體來說,「全像素」指的是 CMOS 傳感器上面的所有像素,「雙核」指的是把像素當中的光電二極管一分為二(其實就是 2 個),讓分開後的光電二極管能獨立接收光線,形成的相位差是馬達進行對焦的「依據」。在成像時,每個像素中獨立的 2 個光電二極管在成像時可作為一個像素進行輸出。

oppor9s現在好不好用(OPPOR9s體驗)9

來自百度百科

從上面這張 IMX398 的圖示中來看,右圖中的 IMX398 在中間和四個角上各有四個小藍塊,從坐圖中可以看出,每個小藍塊中有 16 個雙核對焦點(圖中标注成黃色的 L、R)。

簡單來說,IMX398 上的這個「雙核對焦」就是三星、佳能使用的「全像素雙核對焦」的「割閹版本」。

不過理論來說,這種「割閹」并不見得是件壞事。相比「全像素對焦」,IMX398 的「部分雙核對焦」對成像畫質的負面影響更小,而相比需要蓋住光電二極管的一半、用單個像素點來獲得像差信息的相位檢測,「雙核對焦」的速度更快。

在實際的體驗中,R9s 的對焦表現也符合理論預期。和采用和 IMX398 結構類似的 IMX298 且沒有激光對焦模塊的一加 3 相比,R9s 的對焦更快,但和我們我們手上這台已經「絕版」的 Note7 相比,R9s 明顯要慢了一些(特别是在弱光下),和「相位 反差」對焦的「王者」 iPhone 7 相比,R9s 的整體對焦表現非常接近。

oppor9s現在好不好用(OPPOR9s體驗)10

除了搭載「雙核對焦」的 IMX398 這顆 CMOS,R9s 還配備了 f/1.7 的大光圈,和三星 S7 / Note7 相同,并且配備了規格較高的 6P 鏡組,唯一的遺憾是沒有配備光學防抖(12 月上市的 R9s Pus 會配備光學防抖模組)。

在成像畫質上,R9s 也展現出了「國産一流」的拍照實力。不過和一加 3 上那個最好的 IMX298 相比,除了發色傾向上那一點點的不同,我并沒有感覺出 R9s 的成像品質有多少優勢。當然了,比起 R9,R9s 的相機無論是對焦還是畫質,都有了明顯的進步。

關于配置那些事……

對硬件配置這事,OPPO 其實想得很明白。

在不考慮 NBA 2K 這種「變态」遊戲和 VR 應用的情況下,目前手機的性能已經有些「過剩」了。在優化得當的情況下,中端甚至低端的 SoC 和頂級産品在日常使用中很難拉開多少差距,既然如此,那為何不使用更便宜的中低端 SoC 然後把它好好優化下?

這種選擇帶來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除了可以有效較低成本,由于中低端 SoC 的功耗和發熱較低,在保證和使用頂級 SoC 競品的散熱和續航處于同一水準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容量更小的電池,從而把機身做得更加輕薄。

oppor9s現在好不好用(OPPOR9s體驗)11

此外,相比需要「堆」上各種新技術的旗艦 SoC,中低端 SoC 相對不容易遇到産能問題。以 R9 為例,在今年上半年各家的 820 旗艦紛紛因為産能紛紛「難産」的情況下,OPPO 則激進地包下了聯發科部分芯片整個月的産能,在出貨上搶占了先機。

當然,這種策略的問題是性能無法滿足部分用戶(比如遊戲發燒友)的需求,畢竟 Helio P10 再怎麼「打雞血」也成不了骁龍 820,不過這群人畢竟是少數,而且從來就不是 OPPO R 系列的目标用戶群體。

不過畢竟是「s」型号,紙面配置還是要升級一下的。R9s 的 SoC 使用了來自高通的骁龍 625(R9s Plus 為骁龍 653),CPU 部分為8 核 Cortex A53,GPU 為 Adreno 506,不過由于采用了 14 納米制程,這顆 SoC 的能耗比非常優秀。

實際性能上,骁龍 625 的表現略遜于骁龍 652,但比 Helio P10 還是要好些的。不過在我的日常使用中,基本感覺不到 R9s 的運行速度和 R9 有多少區别。

優勢不再明顯的 VOOC 閃充

R9s 配備了一塊 3010 毫安時的電池,配合功耗較低的骁龍 625 和 AMOLED 屏幕,重度使用堅持一天問題不大。

oppor9s現在好不好用(OPPOR9s體驗)12

充電方面,R9s 相比 R9 沒有任何變化。R9s 采用的依舊是定制的大電流 VOOC 閃充,快充時需要使用專用的數據線和充電頭,充電頭最大功率 20W(5V 4A),實測手機端的最大輸入功率在 17—18W 之間。

相比錘子 M1、魅族 PRO 6 等最高 22—23W 的通用充電方案,OPPO 的 VOOC 閃充在絕對速度上已經沒有優勢,但 VOOC 閃充的優勢在手機電量屏幕時幾乎不會減速(其它方案一亮屏普遍會瞬間掉回「慢充」),而且充電時的發熱相對較小。綜合考慮,VOOC 閃充還是可以算作一個不錯的賣點的。

但有些不太明白的是,R9s 用的依舊是 Micro USB 接口,考慮到采用相同充電方案一加 3 已經用上了 Type-C 接口,R9s 的這個選擇有些讓人看不懂。

又一個「線下爆款」

R9s 擁有一流的工藝、輕薄的機身、好看的屏幕、夠用的性能、出色的相機以及 2799 元的售價。和 R9 一樣,R9s 依舊是一款均衡中略帶驚喜的産品,和 R9 不同的是,R9s 均衡的地方的水準更高,驚喜變成了做工和拍照。

在對産品的宣傳點上,R9s 依舊主打一個點,隻是從 R9 上的「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換成了「這一刻,更清晰」。在充電技術沒有升級的情況下,R9s 的 VOOC 閃充的優勢已經不大,與其繼續讓「友商」在發布會上調侃這句廣告語,OPPO 主動把宣傳點轉移到普通消費者印象中「國産手機的弱項」拍照上,通過在硬件上下足功夫,并把它作為産品的核心賣點,不失為又一次精明且有效的選擇。

有了這些,R9s 延續 R9 的銷售勢頭,成為「線下爆款」是沒有懸念的。當然,作為 R9 的「s」版,R9s 的産品定位、用戶群體都和 R9 無異,如果你認為 R9 是一款「OPPO 專門坑小白」的産品,R9s 也不會改變你的看法。

至于選購建議,對于我個人而言,在 2000—3000 元檔的國産手機中,一加 3 依然是我眼中最好的選擇,骁龍 820 和 UFS2.0 在核心體驗上帶來的速度優勢是我無法割舍的,不過對于隻想「買個好看、不卡、拍照好」的手機的普通消費者而言,家門口那個 OPPO 門店即将擺上去的 R9s 或許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