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相信很多同學在分析問題的時候都有困惑:為什麼要解讀數據,怎麼深度解讀數據?這篇文章作者從七步走,詳細闡述了如何進行深入解讀數據 ,感興趣的小夥伴一起來看看吧~
“你看看最近的銷售數據,有啥發現不?”在工作中,這種無明确目标的問題經常出現。讨厭的地方是:大部分時候,日常數據就是隻有一點波動。如果直接把“環比3%增長”這種結論報上去,又會被扣個“這我也知道,要深入分析!”的帽子。那到底該咋辦?今天系統講解下。
解讀數據是有标準順序的,分為7步走:看數字、找規律、立标準、看結構、明假設、驗真僞、出結論。我們不着急,一步步來講:
一、第1步:看數字這是最基礎的,同比、環比、絕對值、漲了、跌了……日常報告都是這些東西。但是這些東西不招人待見。一來,隻要是個人看一眼就知道情況了,沒啥寫的必要;二來,這些玩意沒業務含義,講了跟沒講一樣,所以必須深入一步。
二、第2步:找規律
想深入一步,可以把數據時間拖長一點,看看有沒有自然規律。這一步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直接把日報表連起來看即可,但是非常管用!因為很多常規數據波動,就是有周期性規律的。掌握了規律,可以避免大驚小怪,誤報錯報。還能敏銳地觀察到真正的問題(如下圖)。
三、第3步:立标準
想再深入一些,就得找判斷标準。數據 标準=判斷,有了好壞判斷,才能繼續往下思考:為啥好/為啥壞。最好的标準,就是有個KPI值壓在頭上,這樣直接對比KPI完成率就有結論。
但有些非核心指标,沒有KPI要求,這時候就得找其他标準。比如用場景拆解法,把非核心指标與KPI指标的關系,KPI達标時候非核心指标的數值範圍找出來,這樣也能形成判斷标準,做出判斷。
四、第4步:看結構
有了好壞判斷,可以進一步思考原因。但在思考原因之前,最好先看下指标内部結構,找到影響指标的大頭。這樣重點清晰,更容易看出問題所在。
比如看銷售情況,銷售講究人、貨、場,先從用戶、商品、渠道三個維度,單獨看内部結構,看哪個類型的占比高,哪個類型在當前表現好/差。這樣分清重點,容易形成思路。
比如看成本情況,區分可變成本、固定成本,可變成本區分商品成本、營銷成本。固定成本裡區分前台、後台成本。這樣更容易看出哪一塊是波動來源。
有了這一步,後續再找原因就輕松很多了,可以直插重點。
五、第5步:列假設有些比較懶的同學,直接在上一步就下結論了。比如最近銷售不好是因為A商品沒賣好。成本高了是因為促銷花錢太多……可這種原因往往太膚淺。
所以,再往下深入,一定要清晰假設,撸出來問題背後的邏輯。很多同學到這一步會傻眼,覺得原因千頭萬緒,我該怎麼列才合理?這裡有兩個簡單的辦法:
從最近發生的事情入手,能快速找到解釋問題來源的假設。我們可以先收集最近發生的正向/負向的事件,然後逐一看:
這樣逐一排查,找出問題來源。
從業務可能采取的行動入手,則能快速找到業務應對手段的假設。比如面對業績下降,短期内業務就三闆斧:
那麼,我們可列假設:
之後逐一檢驗即可。
六、第6步:驗真僞有了假設可以驗證。注意,很多日常數據波動,是沒資源給我們一一做ABtest來驗證的。因此這裡說的驗證,更多是找證據。找到足夠多的、明顯的、數據上的證據,來證實觀點。
比如我收到最近商品調價信息,那麼理論上,如果是暢銷品,快供不應求調價,是會提升收入的,而普通商品被逼無奈地調價隻會傷害銷量。那麼驗證的思路就是:
這樣綜合利用數據,就能下判斷。
比如我們假設:做促銷可以拉升業績。那麼可以把之前促銷效果數據拿出來參考。
這樣也能下判斷:如果現在上促銷,能拯救局面不,還需要哪些措施。
七、第7步:得結論到這一步我們已經做了充足的功課,交作業的時候,可以做非常詳盡的彙報:
附件裡,附上詳細的數據過程,就顯得既全面,又有深度了。
7步驟的開展順序:
注意,這7步驟,不用等到有人提問的那一刻才開始做。因為:
平時做好功課,事到臨頭要做的,其實隻有第5步中的利用曆史數據測算和驗證影響兩件事。
所以我們常說,數據分析師想要加強數據洞察能力,就得多積累分析經驗,針對具體業務問題,收集業務動作,多複盤,這樣才能認識得越來越深入。每次具體問題來了,才有豐富的彈藥庫可用。
接地氣的陳老師,接地氣學堂,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咨詢顧問,在互聯網,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個行業有豐富數據相關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