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東山高卧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東山高卧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8 20:04:45

解讀古人文字,如聆聽先人教誨,久之,如飲醇醪(láo)。

有鄙夷者不解,我心下默然:此間樂,不足道也。

今日仍讀“襄王不許請隧”,讀到“若猶是姬姓也”,對其中的“是”字生出疑惑,一番查證,把“是”字的今生前世都扒了一遍,方才稍明白一些了。

坊間版本譯為“如果天下還是姬姓的”;

或譯為“如果你還是屬于姬姓”;

或譯為“如果叔父仍保持姬姓”。

“是”字是代詞嗎?是副詞嗎?是動詞表判斷嗎?

相信大家打眼一看,第一時間會認為應該譯為“如果(您)還是姬姓”。其中:

“若”為連詞“如果”;

“猶”是副詞“仍然”、“還”;

“是”是動詞表判斷的“是”,與今語同。

果真是這樣嗎?

首先,先判斷“是”是不是動詞表示判斷。

韓峥嵘《古漢語虛詞手冊》P322說:“是”作為動詞表示判斷,大約始于漢代,如“此必是豫讓也”(史記),這個“是”為構成現代漢語判斷句不可缺少的成分,但古漢語的判斷句通常不用它,即使是漢代以後也很少例外,至于上古文獻中有的“是”字,粗看很像判斷詞,其實還是代詞,例如,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據此可知,上古漢語,“是”不是今天的“是”。

其次,再判斷“猶”是不是副詞。

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P483說:若猶,複合虛詞,由連詞“若”和“猶”組成,都可表示假設,連用為詞,與單用義同,仍為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假設”、“假若”等。

可知,“若”和“猶”都是連詞,屬于複合虛詞。

最後,再查“是”字。

《虛詞诂林》P539說:是,猶“乃”也。例《孟子》“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況瓊玉乎,是糞土也”,襄二十九年“今是長亂之道也”。

韓峥嵘《古漢語虛詞手冊》P233說:乃,副詞,表示确認某種事實,用在名詞或名詞性謂語的前面,可譯為“就”,這個“乃”字的作用隻是加強肯定,不要把它誤認為是判斷詞,它隻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就”,并不等于“就是”,因為古代漢語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詞。

那文言文中翻譯時加上的“是”字是怎麼來的呢?通常句子後面有表示判斷的語氣詞“也”,可譯為“是”。

這樣,全句可譯為----如果就是姬姓

考之于上下文,文義通順貼切,完美!

東山高卧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不足為外人道也)1

東山高卧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不足為外人道也)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