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并攝影/李睿
塔巴塔巴依宅院的核心建築“五門廳”
波斯,伊朗的古名。從公元前 600 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作“波斯”。但是史上極盛時期的波斯疆域要比現今的伊朗大得多: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臨巴爾幹半島與地中海,南抵亞丁灣和紅海,北達高加索山脈、鹹海,是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布魯傑迪宅院紛繁複雜卻又充滿韻律的穹頂
廣袤的疆域占據着三大洲交通的十字路口和絕佳的地理位置,引來無數民族、宗教和國家的文化在這裡交彙和融合,天然地形成了這片土地極為璀璨的建築和人文景觀,深遠地影響至今,也成就了這個國家超乎普通人想象的攝影資源。
因為各種原因,伊朗經常受到曲解。但從旅行和攝影的角度看,它的确是亞洲乃至全世界少有的、在這方面資源異常豐富的國家。尤其是那些精美絕倫的伊朗建築,那些繪有複雜圖案的清真寺穹頂、砌有色彩豔麗花磚的波斯古宅和花園、甚至浴室和古橋都不可遏止地如孔雀開屏般呈現着這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超的審美水平。
卡尚大巴紮
2019 歲末的 6 天伊朗之行無比精彩,我用相機和文字記錄下波斯古國遺留下的這些壯美古迹,是我旅行生涯中不可忘懷的篇章。
大城市廣場。站在這座廣場上,舉目四望,大大小小的清真寺穹頂和阿裡卡普宮環繞周邊,遊人如織,東西方文明在這裡交彙,“伊斯法罕半天下“這句話有了最直接的感受。
從攝影角度講,伊斯法罕最上鏡的清真寺反倒是伊瑪目廣場東側那座不太起眼的謝赫洛特芙拉清真寺,隻因為其獨具特色的“孔雀光“。
伊斯法罕
孔雀光是遊客按照光線散開的形态起的美麗的名字。從科學角度講學名是“丁達爾光“,即空氣中的灰塵和水汽形成”膠體“,光線穿透其中呈現出一縷縷的光柱。無論是室内還是戶外天空中,均可以經常見到這種現象。因其為風景帶三十三孔橋下的紮因代河在夏天豐水季水流較大,而在冬天枯水季則隻有小水坑,不過對于拍倒影來說足夠了。此外也正因為枯水季才可以走到河床内拍攝這種橫向構圖。此橋白天略顯平淡,但到了晚間亮燈後則非常漂亮。藍色時刻的三十三孔橋和倒影,色彩如夢似幻。
藍色時刻的三十三孔橋和倒影,色彩如夢似幻。
來神聖靜谧的感覺,攝影人也常稱之為“耶稣光”。在類似謝赫洛特芙拉清真寺這樣的室内,形成這種光線需要兩個必備條件:室内有一定灰塵、陽光的照射角度較低。因此冬天是拍攝孔雀光的最佳季節。季節的選擇對于風光攝影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大自然的力量是人類常常無法抗衡的。
亞茲德
除了清真寺外,伊斯法罕另一座地标建築是位于城南紮因代河上的三十三孔橋。這條伊斯法罕的母親河上分布着衆多古代和現代的橋梁,而三十三孔橋以其頗為上相的外觀,毫無懸念地成為其中最負盛名的一座。也是伊朗最著名的标志性景點和國寶。
朗國寶級詩人哈菲茲的故鄉更有着崇高的精神地位。在伊朗有一種說法,隻有兩本書在伊朗的每個家庭都可以看到,一個是古蘭經,一個是哈菲茲的詩集。
設拉子市中心還有一座鬧中取靜、低調不為人知的攝政王瓦基爾清真寺,它在遊客眼中不是很有名,但禮拜大廳的 48 個螺紋石柱和拱形穹頂極有韻律感,特别适合環境人像攝影。
設拉子
最終,就以本次伊朗之行最期待的一處場景結束這次緊湊而圓滿的波斯之行。這次行程原先安排在 9 月,但後來通過查詢攻略,設拉子的粉紅清真寺最佳拍攝時間是每年冬至前後,因為太陽此時高度角最低,投在花窗上的影子内探最長,所以可以說,這次旅行全為了這張照片而調整到 12 月。并且不僅僅是粉紅清真寺,先前的謝赫洛特芙拉清真寺等一衆景點都适合在冬天前往攝影。可見在很多時候,旅行和攝影的确是在目的地上密不可分卻又在最佳時間上各有特色的兩種愛好。
禮拜大廳
幾天的實地行程給我最深的體會是,伊朗的傳統建築大都是對稱的布局,并且室内的裝飾往往比室外精彩許多。因此一支超廣角鏡頭是伊朗旅行和建築攝影必備的。此外,室内光線通常較為昏暗,需要很好的高感光度表現,因此條件允許的話,全畫幅數碼單反或微單相機是最好的選擇。
世界級網紅景點—伊朗設拉子莫克清真寺
短短 6 天的伊朗攝影之旅隻能說是管中窺豹,但卻已經非常震撼人心。不僅僅是華美的建築永遠地留在了照片上,伊朗人民熱情好客的民風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将來有機會再來拜訪這個滿滿藝術氣息的文明古國,去繼續探索和記錄那些令人感動的精彩瞬間。
*原文刊載于2020年第4期《中國攝影家》雜志,原文标題《波斯魅影》,文并攝影/李睿。
聲明丨本文所刊載内容,版權均為《中國攝影家》雜志所有,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提前與本刊聯系。
編輯|鄭家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