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團的味道描述?來源:北京日報張慧,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青團的味道描述?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來源:北京日報
張慧
雖然成為網紅食品不過是近幾年的事,青團的曆史卻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它發源于寒食節、興起于清明節,經曆過從寒食到祭品再到時令佳品的轉變。
吃青團和緬懷先人、郊遊踏青一樣,都是清明節的傳統習俗。青團一千多年的曆史,意味着這些傳統習俗也由一代代人重複了一千多回,舌尖的記憶代代傳遞着對新一年春天的美好期待。
1.寒食節的青白團子
是哪位美食界的“詩人”,第一個摘下春天的一抹綠色融入米團,創造出青團?曆史已無從考證,關于青團的食物起源也有諸多論說。
有人認為青團的前身是唐宋時期的“粉團”或“水團”:“粉團”來自唐代端午節時,宮裡頗受歡迎的節日小食,《歲時廣記》有載:“唐宮中每端午造粉團、角黍饤金盤中,纖妙可愛。以小小角弓架射箭,射中粉團者得食。”而“水團”按照宋代吳自牧《夢粱錄》的筆記,做法是“秫粉包糖,香湯浴之”——其實就是湯圓。然而無論粉團還是水團,做法和吃的時令都與青團差距較大,所以主流觀點更傾向于“青白團”的起源說。依據明代郎瑛《七修類稿》的解釋:“古人寒食采楊桐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白團子,乃此義耳。”
《七修類稿》關于青團的起源點明了兩個問題。一是青團這種小食,誕生于我國食俗文化代表之一的“寒食節”;二是青團的前身,也就是它青色的由來,也是來自寒食節曾經的食物——青精飯。
相傳寒食節誕生于距今28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晉國公子重耳離開家鄉、流離失所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自始至終不離不棄,直到輔佐重耳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功成”後,淡泊名利的介子推執意“身退”,攜老母隐居綿山,不食君祿。晉文公三番五次請其出山不得,就想了一個放火燒山的馊點子,要把介子推逼出來。誰知介子推甯願被燒死也拒絕出山。失去臣子的晉文公追悔莫及,下令在介子推與其母祭日那天,即每年冬至日後的第一百零五天,全國禁止開竈用火以示追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又叫禁煙節、冷節、百五節、禁火節,它的由來除了“介子推紀念說”,還有“改火說”。改火習俗要一直追溯到遠古時代,每逢初春時節是火災高發時,因此人們将上一年保存下來的火種熄滅,即“禁火”;再重新鑽燧取新火作為新一年的起點,即“改火”或者“換火”。“禁火”到“換火”之間有三到七天的間隔期,在這期間無火可用,人們必須提前準備好食物,通常以冷食度日,于是便有了“寒食節”。《周禮》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國中”的規定;唐宋寒食節時,宮中有賜火、取火的習俗;民間讀書人也流行寒食節斷火後,向鄰家求新火點燈的習俗,王禹《寒食》詩裡就有:“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不能舉火為炊的寒食節能吃什麼?唐代以前的寒食節食物并沒有青團這一說,最常見的冷食是粥和飯。白居易的詩“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以及《荊楚歲時記》記載的“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麥粥”,說的都是煮得較稠、之後放冷吃好幾日的“冷粥”。有錢人家吃“醴酪”,即糯米酪、麥酪加杏仁粥等可以事先準備的食物。而南宋的《歲時廣記》則記載了寒食節的另一種食物——“青精飯”:“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飯,道家謂之青精飯,石饑飯。”
這種用草葉染色的糯米飯在唐代時已廣為人知,陸龜蒙有詩:“舊聞香積金仙食,今見青精玉斧餐”。除了道教,佛教對青精飯也相當推崇,唐代每逢浴佛節就要吃青精飯。對比青精飯和青團的制作方法、考慮青精飯在當時的流行程度,以及青精飯作為寒食節冷食的功能,可以推測:青團的出現是受到了青精飯的啟發。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裡也認為,青團是在青精飯的基礎上誕生的:“用楊桐葉,并細葉、冬青葉,遇寒食,采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道家謂之青精幹食飯。今俗以夾麥青草搗汁,和糯米作青粉團,烏臼葉染烏飯作糕,是此遺意。”
艾草
2.清明節的清明果
清明,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大約形成于漢代,原本的意思是“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清明節氣的日期在寒食節之後的第三天。時間上的密切聯系,注定了這兩個節日的難舍難分。依據《後漢書·周舉傳》的記載,漢代的寒食節時間會持續一個月,到了晉代時改為三天。不管是三天還是一個月,時間上都覆蓋了清明,所以清明時節去踏青以及祭祖的習俗就自然形成,把寒食節自己享用的青團,在清明節拿去祭祀也順理成章。到了唐代,寒食節和清明節幹脆合在一起,成了法定的“小長假”——公元736年,唐玄宗宣布“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公元777年,唐代宗诏令,唐朝衙門“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公元790年,唐德宗到貞元六年間,這個“小長假”的假日直接加到了七天。
最開始,寒食節是禁火迎新火、全民祭祀的大日子,而清明隻是一個尋常節氣,隻因為連着寒食節,也順帶有了祭祀的功能。按照《夢粱錄》記載,宋代清明節時,“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基,以盡思時之敬”。到了元代,寒食節的一個核心要素,禁火和改火的習俗被官府禁止,寒食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清明節的重要性反而凸顯出來。
到了明清兩代,清明節已經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節日,以至于民間“隻知清明,不知寒食”。不過雖然寒食節禁火和賜火的習俗基本消失,但寒食節的食俗之一——“青白團子”卻變身“清明果”被完整繼承下來。憑借“能事前準備、可以保留數天冷食”的優勢,青團成了清明節祭祀的必備祭品。清代《清嘉錄》就有:“市上賣青團熟藕,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清朝文人徐達源的《吳門竹枝詞》也說:“相傳百五禁煙廚,紅藕青團各祭先”。
從史料記載來看,從明代中後期起,青團就一直流行于江南地區,據明萬曆《杭州府》記載:“清明,門檐遍插柳枝,亦戴于首……出郭掃墓,以紙錢挂墓樹上,其米食用青團子。”清代美食評論家袁枚在《随園食單》中這樣描述青團:“青糕、青團,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色如碧玉。”由于“清明”和“聰明”諧音,明清時期,抱着幼兒走街串巷、鄰裡互贈“清明團子”也一度成為江南的新民俗。又因為清明時節流行踏青時帶青團野餐,和北方人立春時吃春餅“咬春”類似,江南人管春天的第一口青團叫“嘗春”。至于青團為什麼能成為江南共同的春季時令之味,得歸結于江南一帶得天獨厚的原材料條件。
魚米之鄉的江南,糯稻品種豐富、産量高,米食文化發達。湯圓、糯米糕、糯米藕以及青團的主要材料都是糯米。青團黏彈的口感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使用的糯米品質。另一方面,一到清明時節,各種時令野菜紛紛破土而出,清香四溢。活躍在浙南地區的鼠曲草,以及生長在蘇南、皖南地區的艾草,都是青團裡綠野仙氣的來源。人們把青綠色的植物收割,經過洗淨、焯水、瀝幹、煮沸、加堿粉、過冷水等工序,再将碧綠漿汁與脫殼磨出的米粉反複揉撞,最後包入甜蜜餡料,上屜蒸熟——新一年的青團就此出爐。
之後青團走出江南,在歲月流轉中占領了南方大部分地區,成為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春天的共同期待。不同地區的青團有不同的變體和叫法:在上海、蘇州一帶,人們依舊管它叫“青團”;南京人則将其喚作“春團”或“清明團”;到了甯波,當地人管它叫“青麻糍”;在溫州,則被親切喚作“清明餅”;也有地區管它叫“粑”,如成都的“葉兒粑”,以及安徽的“蒿子粑粑”;此外還有江西人口中的“艾米果”,紹興的“清明馃”……
3.互聯網時代的網紅食物
春天來了,朋友圈裡最火的食物是什麼?青團一出場,就能占據“舞台”的中央。特别是在江浙滬地區,糕點店前總能排起長長的隊伍,一些有名的店裡甚至“一團難求”。人們耐心等待,隻為拎兩小袋現做現賣的青團回家,泡一壺春季新茶,再鄭重請出這些個碧綠團子來品嘗。很有可能,他們還會給青團拍照并上傳到朋友圈,美滋滋地宣布:“嘗一口春天的滋味。”
青團成為網紅食物,靠的是耀眼奪目的顔值和話題性兩大要素。前者來自青團珠圓玉潤的身材和一襲濃濃春意的青色外衣。青團的青色和青草香氣,對于生活在都市裡的人來說如草長莺飛,承載着春天特有的生發之息。即使在海量的互聯網圖片傳播中,青團的圖片也極具辨識度和美感,俗稱“容易出片”。
另一大要素——話題性,也是青團天生的強項。節氣是中國的時間美學,飲食也曾經跟随節氣遵循“不時不食”的審美傳統。不過在新興培育技術和冷鍊物流的共同作用下,許多瓜果蔬菜一年四季都能買到,雖然便利,卻因此少了一年一次、一期一會的興奮感。唯獨青團,是少有的季節限定食物。隻有清明前後的青團才能獲得艾草的滋潤,擁有最清新的口感;并且江南春光短暫,能享用青團的時間也不過短短十幾天。現做的青團經不住久放,買來就要盡快與家人分享食用,才有好口感。時令限定,更讓人對這場“與春天的約會”滿懷期待。
有顔值、有話題,也要有内涵。推陳出新的青團餡料口味又給青團加了一把“火”。最開始青團的餡料大都是紅豆沙或白糖黑芝麻餡,用甜蜜綿軟的口感匹配艾草的清新。然而當2016年,上海某老字号酒店的大廚突發奇想,把蛋黃肉松餡包進糯米青團裡時,人們才發現,原來青團的滋味還有無限可能。豬肉松的鮮香和蛋黃的油脂與青團的春意一起蕩漾——蛋黃肉松青團,在不經意間把青團送進了新的元年:本地特色的蘭頭青團、春筍青團、荠菜鮮肉青團;水果一派的草莓青團、芒果青團、榴蓮青團;鹹味青團裡的牛肉青團、腌笃鮮青團、蟹粉青團,甚至牛蛙青團、麻辣火鍋青團……不管是什麼餡料,遇到青草的清氣和糯米粉的綿軟,都會被浸潤其中,找到喜好它的食客。
過去,青團是江南春天的時令食物,在青團還沒有成為網紅食物之前,北方人想要吃青團,隻能倚仗熱心腸的南方朋友恰好在春天來拜訪時,給捎上一些新鮮的青團。除了指望南方朋友,有的人選擇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沒有艾草就用菠菜葉汁代替染色。北方艾草生長得少,很多人也不喜歡艾草的味道,所以就出現了用各種蔬菜制作的青團,不管從營養還是味道上,一點也不比艾草差。
然而當青團成為網紅食品以後,網購讓吃青團更便捷。無論是蘇州、上海,還是南京的青團店,隻要開了網店,各種口味的青團都可以在線購買,最快隔天就能到達。還有追求新鮮滋味的青團愛好者們,會選擇去店裡排隊購買現做的青團。青團熱從南到北,北方城市的連鎖便利店、老字号糕點店,甚至北京烤鴨店裡也會在清明時節推出自制的青團。
青團的餡料和青團的獲得途徑變幻莫測,但不變的是國人傳承千年與青團的春天之約。曆經千年時光,青團不僅沒有式微,反而越來越“紅”。
在我國南方,清明節有買青團、吃青團的習俗。
異域風俗
日本草餅
日本草餅源自青團
和果子是日式甜品的總稱,屬于日本茶道文化裡的糕餅技藝,從祭祀、貴族飲食逐漸進入日本百姓生活。和果子之美,帶有濃烈的季節印記,但要說和果子的起源,則來自中國。日本遣唐使将唐代人的飲茶習慣和食俗文化帶回了日本,所以和果子又稱“唐果子”,許多在中國的糕點裡還可以找到原型,比如說,日本的春季和果子——草餅,就來源于我國的青團。
和漢語裡用小麥粉揉成的“餅”不同,日語裡的“餅”通常指蒸熟再搗碎的米飯。所謂草餅就是用糯米團子做成的麻糬,包裹紅豆餡;草餅裡的青色則來自艾草葉、鼠麴草等春季草本植物,帶有淡淡的青草香味——做法和工序與“青團”如出一轍,看起來也十分相像。
類似于青團的祭祀功能,日本青餅也曾被當成祭品。日本《皇大神宮儀式賬》中有“三月例,三月節,新草餅作奉”的記載。三月三日又是日本的女兒節,和吃青團象征咬春一樣,草餅之後也成為了代表春天的和果子。
時令佳釀
除了青團
清明還吃什麼
隋唐時的寒食節,民間流行一種以麥芽糖調制的杏仁麥粥,叫作醴酪;南北朝的《齊民要術》裡記載了一種環餅的寒具,以蜜調水和面之後油炸——這些小食在之後出現的清明節裡自然也被人們制作和品嘗。如果回到宋朝,你很可能在清明節的街市上買到麥糕、乳餅這些方便保存、攜帶的點心。坐在自家門檻前的孩童可能會手捧一種燕子形的面食,有蒸熟了吃的,也有用油煎來吃的。這種燕子形的面食有一個獨特的名字叫棗锢飛燕,傳說是民間紀念介子推的祭品。《東京夢華錄·清明節》中記載:清明節,尋常京師以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大寒食,前一日謂之“炊熟”,用面造棗锢飛燕,柳條串之,插于門楣,謂之“子推燕”。
同樣用來紀念介子推的食物還有子推馍。子推馍的形狀像是古代武将的頭盔。子推馍裡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四周貼面花的頂子。面花的形狀五花八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人們用梨樹枝或細麻線将面花串起來,吊在窯洞頂上風幹,可以長期保存。這些寒食節的食物也像青團一樣,後來漸漸成為清明節的食物。
閩南地區的清明節流行吃春餅,又名“潤餅菜”。在泉州和廈門地區,都流行以面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卷上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芫荽等主料的“春餅”。閩東地區的清明節有吃芥菜的習俗,特别是吃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