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古人談讀書二則誦讀加講解

古人談讀書二則誦讀加講解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30 10:26:57

古人談讀書二則誦讀加講解(古人談讀書十則)1

吳尚之

在古人看來,讀書是修身善學的方法,也是精神理想的寄托。本文為吳尚之委員整理出的十則讀書筆記,不僅将古人關于讀書的觀點和方法一一道來,更體現了名家的精神風貌,值得回味。

古人談讀書二則誦讀加講解(古人談讀書十則)2

劉向“學無遲暮”

劉向,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曾校閱群書,撰成《别錄》,為中國目錄學之祖。輯錄《楚辭》十六卷,收錄其所作《九歎》,另有《洪範五行傳》《新序》《說苑》《列女傳》傳世。劉向在《說苑》中,收錄了晉平公與師曠的一段對話,談及讀書無遲暮。《說苑》記載:晉平公問于師曠(春秋時盲人樂師)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秉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暗)行乎?”從劉向的記述來看,人生讀書學習,70歲開始也不晚,少年、壯年、老年時期,讀書學習,各有風景,各有千秋,不分早晚,何談遲暮?

古人談讀書二則誦讀加講解(古人談讀書十則)3

古人談讀書二則誦讀加講解(古人談讀書十則)4

董遇:“讀書當以三餘”

董遇,三國時期魏國的著名學者,精通《老子》《左傳》。他在如何運用時間讀書學習方面,頗有見解。據《三國志·魏志·董遇傳》記載: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無日(苦于沒有時間)。”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董遇的讀書觀,值得我們思考:一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倡導書要熟讀、反複讀,讀書上百遍,書中之義自然領會。二是“當以三餘”。不少人曾提出,想讀書,沒時間。董遇提出,讀書要搶時間,運籌好時間,歲之餘、日之餘、時之餘,總能搶到讀書的時間。生活中還有一個常見的現象,即越是忙的人,越是喜歡讀書,越是讀書多。董遇的讀書觀,給後人啟示良多。

古人談讀書二則誦讀加講解(古人談讀書十則)5

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

陶淵明,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他歸隐田園,以書為樂,關于讀書,有不少獨到見解流傳至今。一是倡導以讀書為樂。他在《讀山海經十三首》中寫道:“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複何如?”耕種之餘,讀書為樂,這是一種讀書的追求,也是一種讀書的境界。讀書讓人認識社會,增長知識,也可以開闊胸襟,陶冶情操,豈能不樂?二是倡導一起讀書。他在《移居二首》中寫道:“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此處“奇文”一詞,或指自己與朋友所作文章,或指前人文章。陶淵明提出“奇文共欣賞”,一個“共”字,表達出要與心地淡泊之人,一起欣賞。一起欣賞,一起讀書,這既是一種讀書的樂趣,也是一個提高讀書質量和效率的途徑。三是倡導“好讀書,不求甚解”。他在《五柳先生傳》中寫道:“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此處“好讀書,不求甚解”何意?意謂雖然好讀書,但不作繁瑣之訓诂,所喜乃在會通書中旨略。“好讀書,不求甚解”,不是貶義,是不作繁瑣之訓诂,或謂不鑽牛角尖?精讀與泛讀,要有所區分,有所側重才好。

古人談讀書二則誦讀加講解(古人談讀書十則)6

古人談讀書二則誦讀加講解(古人談讀書十則)7

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唐代詩人杜甫,在詩歌藝術方面,集古典詩歌之大成,并加以創新和發展,被後人尊為“詩聖”,對曆代詩歌創作産生巨大影響。除此之外,他在閱讀方面也給後人留下不少名言,影響深遠。現分享其中流傳甚廣的兩則佳句。其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語出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纨绔不餓死,懦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此處,杜甫提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在提倡博覽群書,書讀多了,寫起文章,方可下筆敏捷,得心應手,有如神助一般。其二:“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語出杜甫的《柏學士茅屋》:“碧山學士焚銀魚,白馬卻走深岩居。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開萬卷餘。晴雲滿戶團傾蓋,秋水浮階溜決渠。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此處,杜甫明确提出,男兒首先要苦讀書,其次要多讀書。古人将冬天分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共三個月,故稱“三冬”。用足“三冬”,即是用足全部時間來讀書。

古人談讀書二則誦讀加講解(古人談讀書十則)8

古人談讀書二則誦讀加講解(古人談讀書十則)9

韓愈:“讀書四患”

韓愈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河南孟縣人。他與柳宗元等人倡導古文運動,開辟了唐宋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在讀書方面,韓愈有諸多見解,值得借鑒。韓愈在他的《贈别元十八協律六首》中,提出了“讀書四患”。他寫道:“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韓愈認為,讀書學習,擔心的是學得不夠多;領會要義,隻怕悟得不夠透;以為自己學得差不多了,從而驕傲自滿,停止學習;已經學了的東西最怕不能掌握,不付之于實踐,不付之于行動。我們在讀書學習中,也要克服古人早已看到的“四患”,做到多讀多思,終身為學,知行合一。

古人談讀書二則誦讀加講解(古人談讀書十則)10

司馬光:“讀書在得道利民”

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資治通鑒》《司馬正公文集》等。他在閱讀方面,強調讀書首先在于明道,反對追求利祿。同時,他還提出了許多讀書的方法。現與書友們分享其中三點論述。一是主張“讀書在得道利民”。司馬光在《與薛子立秀才書》中談道:“士之讀書豈專為利祿而已哉?求得位而行其道以利斯民也。國家所以求士者,豈徒用印绶粟帛富寵其人哉?亦欲得其道以利民也。”司馬光認為,讀書要超越自我、超越利祿,不僅要明大道、求大道,還要有為民情懷,為民而讀。二是主張“讀書在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司馬光在《進〈孝經〉指解劄子》中寫道:“所謂學者,非誦章句、習筆劄、作文辭也,在于正心、修身、齊家、治國、明明德于天下也。”在此,司馬光強調讀書要注重提高修為、涵養情操,還要利于社會、利于國家、利于天下。三是主張“書不可不成誦”。《三朝名臣言行錄》記載了司馬光的一段話:“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寝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誦者,朗誦或背誦或吟誦。司馬光提倡,書要反複誦讀,反複琢磨,或在馬背上,或在未寝時,多思則多得。

古人談讀書二則誦讀加講解(古人談讀書十則)11

古人談讀書二則誦讀加講解(古人談讀書十則)12

歐陽修:“坐則讀經史,卧則讀小說”

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傳世。在閱讀方面,歐陽修平生惟好讀書,主張好讀、勤讀、多讀、巧讀。歐陽修在《歸田錄》一文中說:“在西洛(即西京洛陽)時,嘗語寮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卧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此處,“小說”一詞,指經書以外的諸子百家以及雜記、筆記等。“小辭”,指詞曲小令。歐陽修主張讀書要做到好讀、勤讀、多讀、巧讀。從歐陽修的言談之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他勤奮讀書的忙碌身影,或坐或卧,抑或上廁之時,充分利用分分秒秒看書。不僅如此,他在《歸田錄》的同一篇文章中,還談及做文章要做到“三上”。“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所謂“三上”,即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時間,思考文章的構思布局、遣詞造句,打好腹稿。寫文章如此,讀書亦如此,要如饑似渴,抓住一切時間,多讀多思。

古人談讀書二則誦讀加講解(古人談讀書十則)13

古人談讀書二則誦讀加講解(古人談讀書十則)14

張載:讀中求疑

張載,北宋哲學家,原籍大梁(今河南開封),生于長安(今陝西西安),長期在陝西郿縣橫渠鎮講學,被時人稱為橫渠先生。其弟子多為關中人,學派被稱為“關學”。有《正蒙》《橫渠易說》《文集》《張子語錄》傳世。他在如何讀書方面,提出了許多獨到見解,現就其中讀書求疑的論述,與書友們分享。張載倡導讀中求疑,倡導“于不疑處有疑”。張載在《經學理窟》一文中談道:“所以觀書者,釋己之疑,明己之未達。每見每知所益,則學進矣;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張載提出讀書要做到讀中求疑,很有意義。我理解,讀中求疑有兩層含義:一是讀書過程中,“釋己之疑”,解決不懂的問題。一遍讀不懂,不懂即是疑。再讀幾次,或許讀懂了,釋己之疑。二是讀書過程中,提出自己的質疑、懷疑。對所讀文章、所讀書籍的觀點、論據、史實等等,“于不疑處有疑”,或發現書中的錯訛,或提出自己的質疑,或産生自己新的見解。如此求疑,讀書記得更牢固,讀書更有收獲,讀書更有進步。讀書求疑,豈不妙哉?

古人談讀書二則誦讀加講解(古人談讀書十則)15

陸遊:紙上得來終覺淺

陸遊,宋代詩人,字務觀,号放翁,今浙江紹興人。自幼好學不倦,自稱“我生學語即耽書,萬卷縱橫眼欲枯”,有《陸放翁全集》傳世。在論及讀書方面,陸遊有幾則名言流傳至今,給我們以啟示,現與大家分享。其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遊在《劍南詩稿·冬夜讀書示子聿》中談道:“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這裡,陸遊一方面道出了古人讀書、做學問從來不易,須勤奮刻苦,不遺餘力,少年努力,老有所成;另一方面更強調了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不夠的,與實際相比還是膚淺的。如果要真正理解和掌握書本中的知識,把書本知識變為實際本領,還是要靠躬身踐行。其二,“讀書本意在元元。”陸遊在《劍南詩稿·讀書》中提出:“歸老甯無五畝田,讀書本意在元元。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這裡,“元元”是指庶民、百姓。陸遊認為讀書不是為了富貴而讀,是為了百姓而讀,表達了陸遊高尚的讀書情懷,值得我們學習。

古人談讀書二則誦讀加講解(古人談讀書十則)16

朱熹:讀書貴專不貴博

朱熹,南宋哲學家,字元晦,今江西婺源人。一生從事教育工作40年,對于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涉及,著作頗豐,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朱子語類》等。其子朱在編輯有《朱文公文集》傳世。朱熹讀書廣泛,治學嚴謹,在讀書方面多有論述。他主張熟讀精思,讀書貴專不貴博。他在《朱文公文集·答沈叔晦》中提出:“與其泛觀而博取,不若熟讀而精思,得尺吾尺,得寸吾寸,始為不枉為功力耳。”朱熹認為,讀書的目的是要有所獲,即有所得。與其泛泛浏覽,過目就忘,一無所獲,不如多讀幾遍,邊讀邊思,讀熟了,認真思考了,就有收獲。得一寸是一寸,得一尺是一尺,也不枉讀一回。所以,朱熹在《朱文公文集·答朱朋孫》更加明确提出:“夫學非讀書之謂,然不讀書又無以知為學之方,故讀之者貴專而不貴博。蓋惟專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則反苦于雜亂淺略而無所得也。”朱熹強調,讀書要注重專一,而不是注重廣博。唯有專一,讀書才有效用。我體會,朱熹講的“專一”,不是說不要多讀書,而是要讀懂、讀好每本書,反對那種為“博”而博而又一無所獲的讀書行為。朱熹的觀點很有意義。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時間也是非常寶貴的。為了不枉費精力,浪費時間,要注重讀好每一本書,做到開卷不僅有益,還要開卷有得。

古人談讀書二則誦讀加講解(古人談讀書十則)17

來源:人民政協報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