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學先立題,古玉朱砂沁不管是沁入玉體内的古玉紅沁或覆蓋在玉體之外的葬玉抹砂,他都需要一個先天條件,那就是必須先有朱砂,朱砂,化學成分為硫化汞(HgS),在我國古代文獻中也稱丹砂,因古時主要産于辰州(今湖南沅陵一帶)且品質最佳而得名辰砂。朱砂以其鮮亮的朱紅顔色而在世界早期先民中受到特殊的重視。
我國史前先民對于朱砂的使用可追溯至距今7000年左右的仰韶時代早期,大約從距今6000年的仰韶時代晚期開始,朱砂以人骨塗朱、随葬品塗朱和撒入墓圹填土的方式被使用在貴族喪葬儀式中,有學者認為,朱砂的早期使用作用為先民防止祖先屍體受到野獸侵擾,在死去的祖先石棺或土葬以及洞葬之中放入朱砂,起到掩蓋身體腐爛帶來的氣味,并朱砂紅色與火顔色相近,以此來驅趕野獸,此種情況在6500年前的大伊山石棺墓葬群得到了驗證。
大伊山石棺墓位于連雲港市灌雲縣伊山鄉任莊村大伊山東麓青風嶺上。1981年發現時遺址僅存西北角一部分。現存遺址東西長70、南北寬45米,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距今6500年,是中國迄今發現的較早的石棺墓。經1985年、1986年兩次發掘,清理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石棺墓61座。嶽石文化和西周時期灰坑各一處、漢代墓葬10座。石棺墓全部采用大伊山上自然石闆鑲砌而成。其中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文物1700餘件。大伊山石棺墓中一共61座墓葬中,大部分石棺還殘留朱砂遺痕,越居于中心位置,朱砂的使用量越加明顯與增加,在6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物質匮乏的時代,朱砂的使用已經開始等級化與并以此确定秩序化,這在後期的墓葬出土中越加明顯。
夏王朝,一級大墓,墓葬鋪有朱砂
與玉陪葬品,身份顯赫,部落首領
二級墓葬,極個别墓室
可見少量朱砂,低級貴族
三級墓葬,平民墓
其等級已無朱砂陪葬
最底層墓葬,無朱砂也少有陪葬品
陪同殉葬,多為奴隸階層或敵對部落存在
朱砂與玉已經演變成了是權勢與等級的象征
西周王侯墓陪葬朱砂與覆蓋全身代表當時最高禮儀
按照慣例與風俗
無砂不成貴族,曆代争相模仿
通過以上貫穿性的圖文我們應該有所結論,朱砂的早期作用就是為了祭祀,因為在早期國家王朝社會内部,祭司階層通過宣揚朱砂在葬儀中的重要性,并通過對這一戰略資源的壟斷及再分配提高了自身的社會威望。祭司及統治者通過在葬儀中不斷增加新的内容而增強儀式的複雜性及專業性,從而有利于維系政權的延續與社會的穩定,朱砂也被貴族階層賦予一種神聖與神秘的色彩,并貫穿了整個華夏史。
研究到了這裡,我們大緻得出了一個判斷,朱砂是由7000年前開始就用于祭祀與陪葬,而在陪葬的過程中玉器與朱砂皆屬于貴族獨有的一種陪葬方式,奴隸與平民是不允許也不會出現朱砂與玉器陪葬,頭緒清楚了,那麼下面的問題就好解決了,“古玉紅沁”和“葬玉抹朱”有什麼區别和内在聯系嗎?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有的。首先,兩者都是指古代玉器在一定條件下産生了朱紅沁色。他們之間是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葬玉抹砂”是前因,“古玉紅沁”是後果。簡單來說,古玉之所以“挂紅沁”,在頗大程度上是由于“葬玉塗砂”的結果。這就意味着“古玉挂紅沁”是現象,而“葬玉塗朱砂”則是本質。這是一個時間延伸的問題。
古語常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為什麼有的會有紅沁,有的就沒有紅沁呢,這裡就有一個地域問題,我們先來看能産生紅沁的地域,朱砂想要沁染玉器它需要一個密封的空間與重壓力,還有一個不可缺的因數“水”,從婦好墓我們便能知道,婦好墓在地表6米以下的深處,發掘時發現那裡到處是水,并且是紅顔色的,系由墓底鋪的朱砂染紅的。上面提到的血紅地面是排水之後呈現的。現在看來,所謂“血沁”,并不意味着古玉器沾了血而形成的沁色,而是玉器上塗抹了紅色礦物質。久而久之,經過幾千年的浸染,紅色便逐步深入到玉器内裡,成了沁色。這就是古人所稱的“塗朱砂”的結果,很多人說血沁是血染的,這是根本不存在的,因為古人的血死亡後便凝固,自我解散消失,并不會對玉器造成鮮紅色的暈染,血沁,便是朱砂沁。
而沒有産生紅沁的我們便習慣稱之為抹砂,這類地域需要極其苛刻的條件,和沁朱砂完全相反,那邊是沒有“水”,這類區域一般多見于河南,山西一帶,土地十幾米沒有水都是很正常的,南方往下挖一米可能就會遇見水,而河南陝西地區不會,适合墓葬的區域都需要向下挖十五米左右才會見到水源,這就會形成,埋葬的時候抹砂什麼樣,出來朱砂還是什麼樣,并不會在墓内形成蒸汽壓力(封閉空間沼澤狀态容易形成沼氣,對玉器形成蒸壓形态)
幹枯土壤,幾千年依然
保持着抹朱砂狀态,未見深度沁染
幹枯土壤層提取古玉
朱砂覆于表面,俗稱“抹砂”
下面我們再欣賞朱砂沁的古玉,朱砂因沼氣壓力與水的浸泡等原因,形成了自然的古玉血紅色朱砂沁,貴族的等級永遠的記錄在了這枚玉之上,朱砂沁當屬所有沁之中等級最高,不同于其他種類沁,因為隻有王侯貴族才可以使用朱砂,所有的朱砂沁或朱砂抹玉的沁,皆是王侯貴族玉,無一例外。
文章寫到了這裡,對于收藏藝術品便會有了一個新的思考,我們對于收藏應該考量的是藝術品帶給我們的價格增勢,還是藝術品本身的文化内涵能夠帶給我們的價值思考。
其實在我看來,最接近一線的古董收藏圈内從業者與捕魚者的性質是相同的,捕魚者,精通魚的習性,精通魚的種類,也精通魚是否屬于野生或飼養,甚至對于各自的市場價格如數家珍,但是,捕魚者并非是魚的最後歸屬,捕魚者捕獲魚兒之後,一般打包賣給市場擺攤賣魚從業者,擺攤捕魚從業者或單賣或賣給更高端的商超機構,但是魚兒到了這裡,也并非是其被捕獲的最終歸宿,他們的最終歸宿是到了真正喜歡食魚者,并制作成精美的魚羹或食物以供家人分享,給家庭的情趣增添滋味。
其實古董藝術品的收藏也是一樣的,古董幾乎由民間由一線人員探索而取,轉而加一層利進入擺攤之界,擺攤之界轉而進入各種高檔的櫃台之上,最終由真正喜歡古董藝術品的人以雙方滿意的價格購入囊中并裝飾于家庭之中,以增添家居之情趣。
那麼,到了這裡,我們對于收藏便要有一個思考,魚的真正價值是可以賣一點散碎銀兩的價格,還是因為物以人用而産生家庭愉悅的價值,古董收藏其實也是一樣的,五元收藏的古董是為了賣十元,還是為了純粹的喜歡和汲取其真正存在的文化内涵。
這個比喻有點通俗,但是易懂,因為我在收藏古董藝術品征集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問題,那便是從事古董藝術品越是在圈内做的比較好的人,你去他們家中或者館裡都會發現,他們往往家中都很幹淨,而且對于古董藝術品的使用與擺放總是那麼的恰到好處,與古人的裝飾可以說是相差無幾,他們在保持增值的前提下也在用古董藝術品熏陶自己對于美的發現,而且這一類人群,他們會在那個家庭氛圍裡,把自己所知的,所感悟的鑒賞技巧和對于美的欣賞角度,以及每一件文物的背後曆史典故與規矩耳濡目染傳授給下一代,而他們的下一代雖然還未從事這個行業,但是他們對于鑒賞古董藝術品的能力已經不亞于一個市場從業者,更可貴的是每個孩子待人接物非常的親和大方而又都顯得那麼彬彬有禮。
而很多擺攤的,或者說一直在擺攤的,甚至說一直在跑一線的古董從業者,當你去到了他的家裡去,他們對于藝術品的美從來不會去探讨,他們更加的關心是這件器物能值多少錢,誰誰誰給了多少錢我沒有賣,又誰誰誰有類似的與其相同賣了多少錢,字裡行間幾乎全部是和價格相關的話題,他們從來不會去研究也不會和你探讨藝術品背後的文化,因為他們更關心價格,更重要的是,很多珍貴的藝術品随處堆積,有的甚至積滿了塵土,孩子在那樣的環境裡寫字,我有時候會問孩子們,你知道這個是什麼年代嘛,那個家庭的孩子們隻是知道那是古董,其他的不懂也不感興趣,更甚者說那是一堆破爛,他的父親總是把一堆破爛搬回家随處堆砌,每當這個時候,其實我都在思考,古董藝術品帶給我們的到底是價格重要還是價值重要。
其實這些真的是非常淺顯的一些道理,就和販賣魚兒是一樣的,捕魚者捕獲來了魚,很多捕魚者都明白每一種魚的市場價格,但是我們要知道,魚被捕獲的最終目的并非是販賣,而是購買者制作成各種各樣融入家庭生活中去的美味,汲取其屬于魚的那獨特的鮮美,用鮮美去創作各種各樣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菜肴,令人食之有味,另家庭成員賞心悅目,很多人去捕魚但是自己卻從未制作過美味佳肴給或給家人嘗嘗魚兒有多鮮美便把魚兒加價賣給了别人,仔細的想一想是否覺得非常的惋惜,就如古董收藏一般,那古董文化的滋味都沒有品嘗過便讓給了他人,家裡人味道都沒有聞過你便賣了,多可惜呀。
現在有很多很多的家庭,父母非常注重孩子對于課本知識的學習,但是卻很少有人關心什麼是文化的傳承與接力,文化包括古董但不限于古董,文化包括你對于家庭物品的擺放審美,你對于家居或個人邋遢與清潔的認知,世界名著知識的閱讀,人情世故待人接物,烹饪美食,修剪花草,野外山川河流的生存與挑戰,讓孩子接觸你工作的艱辛與過程以及收獲,擁抱家人看完一部電影,這些都是你可以塑造孩子與家庭生活的文化内涵,什麼是傳承接力,在家庭成員與你的互動中,便會不知不覺的學會了你所經曆過的和感悟出的文化内涵,下一代會以家庭文化底蘊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延伸出離基礎更好更遠也離家庭中心更近的未來,因為他喜歡這個讓他溫和的家庭氛圍,所以他将來也會去想着保留或創造另一個這樣的家庭氛圍。
其實我們仔細想一想,我們從業者整天抱着古董卻隻是關心他的價格,那該是多麼愚蠢的一件事,因為古董的本身的價格是來自于市場對于古董增值的一種饋贈與定義,和你的存在與是否是你擁有其實沒有任何關系,價格方面不會因為你多關心或者少關心而有任何變化,決定古董價格的是市場,但是決定古董價值的卻是你,如果你不能發掘古董背後的價值,那麼其實你從未進入過古董這個圈,因為你未曾真正品嘗過藝術品帶給生命的滋潤,如你真的喜歡藝術品,願諸君能明白這個道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