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月是故鄉明作者?(一)“課文原句”:同上(五年級下冊第3課),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五年級下冊月是故鄉明作者?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一)“課文原句”:同上(五年級下冊第3課)
(二)文化因素:出自杜甫《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仍未休兵。”
(三)文化内涵:引詩的内涵是:崗樓上的鼓聲敲響,表明宵禁了人不能再通行,秋月夜的邊塞傳來了孤雁哀鳴。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有弟弟都分離了,天各一方,因為沒有家了所以無處去問弟弟們的情況。給弟弟們寄信常常送不到,況且戰事還十分頻仍。”
寫遊子秋月夜懷念家人,在古詩中是常見的課題。由于常見,所以這首詩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在常見題材的處理上顯示了詩人的大家風範:本詩的題目是月夜憶舍弟,而作者卻沒有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寒秋的景象:行人路斷,戍鼓雁鳴,耳目所及完全是一片凄涼。
接着這“一片凄涼”再加上令人頓生寒意的“露從今夜白”,卻沒有讓詩人消極起來,反而引出了“月是故鄉明”這樣融入自己主觀感情的判斷,說得那麼铿锵肯定。這樣讀者就有了疑問:“為什麼在一片凄涼的背景下,作者突然想到了‘月是故鄉明’?”“明明普天下都是一輪明月,何以作者的故鄉月亮卻最明?”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就涉及傳統文化中我們中國人的獨特思維了:那就是遊子有“鄉愁”,遊子又用月亮代表“團圓”。像作者《月夜憶舍弟》的這種時候,正是遊子與親人“天涯共此時”,也就是遠在天涯海角的親人們在望月中“團圓”在一起的時候。那麼何處是遊子們“團圓”的最佳勝地呢?當然是像在家鄉時共同享受過的團圓最好。因為“月是故鄉明”!
說明:為了幫助小學生家長順利地為自己的孩子答疑,幫助小學新入職的教師查找資料,幫助高年級學生順利自讀,本《随筆》将對這些含傳統文化因素的名言警句做一些講解。敬請閱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