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統治地球的恐龍
侏羅紀早中期,恐龍統治地球的情景就是這樣的。
2、暴龍
暴龍(Tyrannosaurus)又名霸王龍,可能是有紀錄以來生活在地球上最大型食肉類恐龍之一。它是食肉類最晚的一支,它具有六十個鋸齒狀邊緣的利牙,有些達18厘米長。它具有碩大的上下颚;僅僅頭顱長達1.3米,它或許能夠吃下一整個人──假若那時候周圍真有人類存在的話。暴龍生存于白垩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是白垩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分布範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雷克斯暴龍吃鴨嘴龍和角龍。
3、 最小的鼠龍
鼠龍迄今發現的最小的恐龍。鼠龍是一種生活在三疊紀晚期(或侏羅紀早期)的食草性恐龍。1979年,科學家在阿根廷發現一窩鼠龍幼龍化石。這些幼龍化石缺了尾巴,體長隻有20厘米,與一隻小貓的大小相當,因此取名為鼠龍。然而,科學家後來發現成年鼠龍可以達到5米長,120公斤重。科學家仔細比較了其幼龍和成年鼠龍,發現幼龍有較大的腦袋、較大的眼睛和圓圓的鼻子。而成年鼠龍則有較小的腦袋和眼睛,有較狹長的尖鼻子。
4、單脊龍(Monolophosaurus)
單脊龍是一種肉食恐龍,生存于晚侏羅紀的新疆,約1億7000萬年前。單脊龍的屬名意為“有單冠飾的蜥蜴”,意指它們頭顱骨上的單一冠飾。單脊龍的身長可達5米(17呎),高度為2米(6呎),重量可達700公斤(1500磅)。單脊龍以恐龍和大型脊椎動物為食,其發現地區被發現出有水的迹象,所以單脊龍可能生存在湖岸或海岸地區。單脊龍可能與異特龍科有親緣關系。
5、始祖鳥
始祖鳥長30-46厘米,高15厘米,重103公斤。它吃蜥蜴、小型哺乳動物和昆蟲。
始祖鳥(Archaeopteryx)是已知的最早最原始的鳥,是恐龍世界裡的真正名流。沒有其它中生代的化石有如此出名,如此備受争議且研究得如此透徹。科學家對保存最好的始祖鳥化石的研究發現它有類似獸足目恐龍的爪子。這些标本為鳥的爪和頭骨提供了重要的詳細信息,加強了一個被廣泛(但不是完全)接受的觀點:現代鳥是由獸足目恐龍進化而來的。這個新的喜鵲大小的化石标本揭示,這種鳥能超伸展它爪子的第二個指頭,這是該鳥與它最近的親戚“恐爪龍”的又一個相似之處。新樣品保存完好的部分頭骨與獸足目恐龍的頭骨有明顯的類似之處。但與現代鳥不同,這個原始鳥爪的第一個指頭不是反轉的。相反,它的第一個指頭指向内,有點像人類的拇指,意味着該鳥沒有所謂的“栖居爪”。此細節顯示始祖鳥與現代鳥的類似之處比過去認為的要少。此始祖鳥來自德國巴伐利亞的索侯芬石灰岩沉積,它大約生活在1.5億年前的侏羅紀,現展示在德國柏林自然博物館裡。
6、華陽龍
華陽龍(Huayangosaurus)是劍龍類的一個屬,體長約4.5米,體重900-1000公斤,植食性恐龍,以矮灌木和蕨類為生。劍龍類很可能在侏羅紀早期就已經出現了,但是科學家對早期劍龍類的認識,實際上是從我國四川自貢大山鋪出土的華陽龍開始的。在華陽龍的背部,從脖子到尾巴中部還排列着左右對稱的兩排心形的劍闆。而後來出現的許多劍龍則在身體背部的每一側都有兩排劍闆。此外,華陽龍的前後腿差不多一樣長,而後期的劍龍類前腿顯著地比後腿短。這些特點表明了華陽龍确實是一種原始的劍龍。
7、顧氏小盜龍
顧氏小盜龍是目前發現的第二批會飛的恐龍(第一批為始祖鳥)。顧氏小盜龍生活在距今大約1.3億年之前的早白垩紀,它身長不到1米,重不到4.5公斤,四肢和尾巴都覆蓋着羽毛,由于龍骨突不夠發達,飛行能力僅略強于始祖鳥。科學家推測,它們利用四肢覆蓋的羽毛,可以從一棵樹飛行到另外一棵樹--這有點類似于今天鼯鼠的“飛行”方式。顧氏小盜龍以小型脊椎動物和昆蟲為生。
8、恐爪龍
1964年在美國的蒙大拿州第一次發現了恐爪龍化石。恐爪龍約3-3.5米長,1米高,體重80-100公斤左右。它的大頭上長着非常鋒利的牙和堅固的下巴。它用兩腳站立,前臂比較短。每隻手上有三個帶着尖長爪子的手指,每隻腳有四個腳趾,其中一個腳趾上長着約12厘米長的利爪。它有個長尾巴。它的眼睛非常大,所以能看得很清楚。恐爪龍并非愚笨動物而是非常聰明和靈巧,它們成群打獵,跑起來非常迅速。恐爪龍還有一套獨特的捕殺本領:一隻腳着地,另一隻腳舉起鐮刀般的爪子,加上前肢利爪的配合,很容易将獵物開膛破肚,一下子置于死地。
9、白垩紀晚期恐龍
白垩紀晚期,恐龍統治地球的情景就是這樣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