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炒米視角這裡有一個明朝人諷刺朱元璋目不識丁,寫錯别字還不認賬的故事。在葉盛《水東日記》裡記載了一個文字匠盧熊的遭遇。
元末明初,昆山有個叫盧熊的人,人品不錯,學識過人,在蘇州做教谕(公辦教師)。在洪武初年,被吏部推薦到朝廷任職。 由于當時天下未全定,北方民生凋敝,朝廷調用了很多讀書人到北方任職。這個盧熊就被朱元璋派到了山東兖州去當知州。俗話說“私憑文書,官憑印”,盧熊帶着朝廷發給自己的官印,就走馬上任了。但是當盧熊準備開府張榜的時候,卻吓掉了下巴。原因很簡單,他拿了一個“衮州”知州得大印。可是山東除了“兖州”,也沒聽說過還有“衮州”啊,而且在朱元璋給他們送行的時候,也是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赴“兖州”就任啊。出了這麼大的纰漏,盧熊隻能硬着頭皮上書吏部,更換印信。
這下子吏部也犯難了,因為這是朱元璋為了體現重視,親自下的诏書寫的字,吏部可是按照朱元璋寫的字刻的。那也就是說朱元璋的字寫錯了。在民間認為,朱元璋草根皇帝,自小也美怎麼上過學,寫錯字還不正常。但是朱元璋好面子,他寫錯了,你将錯就錯,也就沒事了。但是這位盧熊是位耿直人,而且本身劉擅長金石篆刻,對印章字體頗有研究。他上書一定要朱元璋把這個“衮州”改成“兖州”,重新刻印。朱元璋也知道自己錯了,但是怎奈面子下不來,于是下令把盧熊砍了。并且說自己故意的,“兖州就是衮州”,“衮州就是兖州”,恨不能說,這是通假字,隻怪盧熊有眼無珠不認識。
這個故事不見正史,和其他明人筆記小說一樣,充滿了民間智慧。但實際上朱元璋可不是小說裡那樣目不識丁。故事裡的主人公盧熊是再正史裡真實存在的人物。從正史裡此人得履曆,可以判斷葉盛的故事純屬子虛烏有。元末的時候,盧熊從小跟楊維祯學書法,小有名氣。盧熊的确在蘇州做過教谕(公辦教師),現在國家圖書館館藏著名的《蘇州府志》便是他的作品。
後來洪武8年(1375年),盧熊進了朝廷,在工部做過照磨(審計)。後來洪武11年(1378年)因為要修建魯王府,被派到山東兖州當知州。此人官聲也很好,而且基本上和朱元璋沒有什麼交集,在朝廷工部任職的時候不過一個正8品的小官;後來就算當了兖州知州也不過正6品的小官。所以基本上,沒有跟朱元璋說話都資格。洪武13年(1380年),盧熊因為“簿錄刑人家屬事”(就是給人家寫書立傳,後來人家犯事了,便把他牽連進去了。)而這個牽扯到盧熊的大案,正是“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
而真實的朱元璋這錯别字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那樣種場合、那種常識性錯誤,朱元璋也是絕對不允許自己犯的。而老朱的文化水平最大的特色就是“土洋結合、先抑後揚”。
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 三聲喚出扶桑日,掃盡殘星與曉月。——朱元璋《金雞報曉》
這首詩前兩句土得非常接地氣,然而後兩句則先抑後揚,霸氣十足,文字功底相當了得。因此朱元璋絕對不像你想象的那樣單薄。文/炒米視角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