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撰辭書,填補空白,送書下鄉,情系基層,檢察機關既是‘護法的衛士’,又是普法的先鋒,更好地為蒙古族提供均等性、普惠性、便利性的法律服務,讓法治内蒙古高質量運行,為這樣的全國第一,點贊!”這是2018年内蒙古十大法治事件之一“我國第一部蒙漢對照刑事法律詞典在内蒙古問世,送法下基層,法潤内蒙古”的頒獎詞。
《蒙漢對照刑事法律詞典》是内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檢察院曆時9年編纂而成,精雕細刻89萬字,2.5萬餘條法律詞彙,有效實現了法律術語蒙古語與漢語互譯的統一、規範和準确,填補了此類辭書的空白,并惠及八省區蒙漢雙語法律工作者。
《蒙漢對照刑事法律詞典》是專業的,服務法律工作者的,蒙文普法宣傳教育叢書則是普衆的,實現了“誰執法誰普法”的要義。這套36分冊的叢書由内蒙古自治區檢察院組織36人曆時2年編譯,18人4次審核,涉及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截至目前,先後送書6000套,實現了整個内蒙古自治區蘇木嘎查、民族院校、基層檢察書屋全覆蓋。應邀參加叢書送基層啟動儀式的全國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區紮魯特旗巴彥塔拉蘇木東薩拉嘎查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吳雲波說:“檢察機關将叢書送到基層群衆手中,使法律紮根農牧民日常生活,在為民普法中做出了榜樣。”
與此同時,内蒙古自治區檢察機關還将蒙漢雙語“法治進校園”巡講活動常态化,2018年共巡講712場,覆蓋學校662所,師生家長41萬餘人,受教育人數約占全區蒙古族總人數的十分之一。
用群衆聽得懂的語言說法,是内蒙古檢察機關推廣雙語檢察的初衷。全國人大代表、四子王旗查幹補力格蘇木格日勒雅嘎查黨支部書記朝勒孟在内蒙古自治區兩會上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牧民漢話說不好,遇到法律問題怎麼辦?這就需要相關部門提供蒙漢雙語的法律服務。檢察機關在蒙漢雙語檢察工作中的探索正在惠及廣大牧民。”
2018年8月6日,錫林郭勒盟檢察分院提起公訴的吉某涉嫌故意傷害(緻死)罪一案庭審中,公訴人、被告人及其辯護律師、刑事附帶民事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均使用蒙文蒙語成為一大亮點。内蒙古三級檢察院的50餘名雙語檢察人員在現場感受了運用蒙語進行訴訟的魅力。據悉,全區各地都将以案代訓作為提升素質能力的手段,聽庭成為雙語檢察人的日常功課。
為了進一步強化雙語檢察人員隊伍建設,2018年底,内蒙古自治區檢察院對全區檢察機關蒙漢雙語人才庫進行調整,經過嚴格把關、認真篩選,重新确定全區檢察雙語人才庫成員48人,這一人數占全區雙語檢察人員的10%左右,分布在各盟市地區。自治區檢察院還将通過業務培訓、調訓調配、調研授課、學習考察等方式,繼續加大對人才庫成員的培養和管理。
雙語檢察工作還搭上了“智慧 檢察”的快車。2018年,内蒙古自治區檢察院啟動了檢察機關蒙古文數字平台建設二期工程的開發,研發了人民檢察院蒙古文案件信息公開網、檢務機器翻譯工具(漢譯蒙)、檢務蒙古文速記輸入法、蒙古文檢察外網手機版等,2019年陸續投入使用。蒙漢雙語智能語音識别系統、蒙漢文本智能翻譯平台被最高檢、國家民委确定為全國試點項目。
在今年初的内蒙古自治區兩會上,人大代表對檢察機關的雙語檢察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自治區人大代表孟柯表示:檢察官必須與牧民能真正交流溝通,幫助牧民準确表達司法案件中的訴求,為牧民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務。
來源:檢察日報
作者:沈靜芳
【編輯 師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