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科學區域為幼兒創設了自然寬松的科學探究氛圍,提供了适宜的材料和探究工具,尊重幼兒的好奇心,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欲望,引導幼兒勇于嘗試和挑戰。
科學區一般分為兩個部分——自然角和科技角,那下面是為大家梳理兩個區角中具體的材料投放有哪些。
區域目标的制定
了解幼兒年齡特點,根據幼兒實際發展水平将區域目标具體有針對性的細化。
小班:
1.對感興趣的事物能仔細觀察,發現其明顯特征。
2.認識常見的動植物,能注意并發現周圍的動植物是多種多樣的。
3.能感知和發現物體和材料的軟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
中班:
1.能對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比較,發現其相同和不同。
2.能用圖畫或其他符号進行記錄。
3.能感知和發現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及基本條件。
4.能感知和發現常見材料的溶解、傳熱等性質或用途。
5.能感知和發現簡單物理現象,如物體形态或位置變化等。
大班:
1.能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發現并描述不同種類物體的特征或某個事物前後的變化。
2.能用一定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
3.能用數字、圖畫、圖表或其他符号記錄。
4.探究中能與他人合作交流。
5.能察覺到動植物的外形特征、習性與生存環境的适應關系。
6.能發現常見物體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
7.能探索并發現常見的物理産生的條件或影響因素,如影子等。
8.感知并了解季節變化的周期性,指導變化的順序。
區域牆飾建議
小班區域環創以認知性和簡單遊戲或方法性步驟為主
中班科學區的牆飾要展現出:科學實驗的猜想、分工、過程、驗證結果和分享。
大班除了有中班的内容外,也要有幼兒記錄的表格、合作的方法及工作。
區域材料的投放要求
1.注重材料的引導性。
引導性就是要求教師考慮幼兒的實際能力,考慮材料的關聯性和材料所提供的線索對幼兒的啟示,具有引導性的材料才能保證教育目标的實現。
2.注重材料的探索性
材料是幼兒學習和探索的橋梁,想讓幼兒在短時間内實現探索發現的過程,就要提供易于探索的材料。
3.注重材料的趣味和可操作性
往往教師在投放材料的過程中過于注重讓孩子了解實驗現象,忽視趣味性,所以教師要平衡玩具中“玩與教”。
4.注重材料的目的性
選擇材料要把握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當前培養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控,有針對性的投放對幼兒有促進作用的材料。
5.注重材料的層次性。
按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要求,分解成若幹能與幼兒認知發展相吻合、可操作的層次,使材料“細化”。
區域中的投放材料
一、小班
(一)科學自然:
基本材料:成品盆花,易生長的栽培類(牽牛花、雞冠花、太陽花),瓶泡類(蘿蔔、白菜頭、蒜、土豆等),種子發芽實驗,飼養(烏龜、魚、蝸牛、蝌蚪、蠶),動植物标本(蠶的生長過程、蝴蝶、花、葉子、種子等标本等)。
輔助材料:幼兒出遊收集的石頭、貝殼、豐收的果實、糧食作物、蔬菜等。
(二)科學操作:傳聲玩具、回聲玩具、聲控玩具、凹凸透鏡、萬花筒、平面鏡、哈哈鏡、摩擦生熱玩具、熱傳遞玩具、靜電玩具、電動玩具、磁性玩具、重力玩具、慣性玩具、浮力玩具等。
二、中班:
(一)科學自然:
基本材料:種植觀賞成品(植物标本、種子畫、種子發芽各種花卉等);觀察根莖類(姜、土豆、蔥頭、富貴竹等);果實類(核桃、花生、蘋果、南瓜、玉米、綠豆等);勞動工具(噴壺、水杯);動物飼養類(烏龜、蝸牛、蠶、蝌蚪等);昆蟲标本類(瓢蟲、螞蟻、蝴蝶等标本,還可以準備海星、貝殼、珊瑚等标本)
輔助材料:觀察盒、放大鏡、小木棒、動物模型、記錄表、動植物或星空畫冊、土壤、沙子、石頭等。
(二)科學操作:(小班的操作類玩具基礎之上添加)水的三态變化玩具、液體計時器、玩具滑道、震動玩具、氣球、降落傘、紙風車、風速儀、望遠鏡、月亮的變化和四季星座圖片、溶解實驗材料等。
三、大班:
(一)科學自然:
基本材料:種植觀賞成品、觀察根莖類、果實類、動物飼養類、昆蟲标本類、各類種子、種植勞動工具、種植觀察記錄表。
輔助材料:自制測量工具、地球儀、觀察盒、放大鏡、小木棒、動物模型、記錄表、動植物模型或星空畫冊、土壤、沙子、石頭等。
(二)科學操作:(中班的操作類玩具基礎之上添加)潛望鏡、遙控玩具、磁接玩具、磁鐵、齒輪傳動玩具、去鏽實驗、溶解實驗、火山爆發實驗等。
科學區是小班經常忽略的區域,看了以上内容,是不是小班也可以建立科學區角了!科學的多感官操作是幼兒探索的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徑,所以科學探究活動要把握好幼兒年齡特點,注重材料的層次性,小班也可以玩轉科學區!
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