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課對應人教版教材化學必修一,第一章從實驗到化學,第二節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第三部分,物質的量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
文字版:
同學們好,歡迎收看Five課堂為您帶來的精彩内容,我們繼續第一章第二節内容的學習。
今天我們學習第三部分,物質的量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本節課主要有以下三個部分。
我們首先進入第一部分,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1)基本概念
定義:單位體積溶液裡所含溶質B的量,也稱為B的物質的量濃度。
符号用CB表示。
表達式為B的物質的量濃度=B的物質的量/溶液體積
單位是摩每升
(2)注意
溶質要用物質的量來表示,若題中給出的是質量或體積需進行相應換算;
體積是溶液的體積而非溶劑的體積;
溶質可以是單質、化合物,也可以是離子或其它特定組合;
分析溶質時要注意是否與水發生反應,例如Na2O溶于水後溶質為NaOH,SO3溶于水後溶質為H2SO4等;
NH3、Cl2雖與水發生反應,但計算時仍将NH3、Cl2當作溶質;
含有結晶水的物質如CuSO4·5H2O溶于水,溶質為CuSO4;
同一溶液的各種濃度(如物質的量濃度、溶質的質量分數、離子濃度等)不會因為部分溶液被取用而改變。
接下來我們進入第二部分,容量瓶的使用。
(1)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需要用到容量瓶,容量瓶的頸部有刻度線,并标有溫度和容量。
常用容量瓶有100 mL、250 mL、500 mL和1000 mL等。
檢漏:向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的水,塞好瓶塞,用食指按住瓶塞将容量瓶倒置觀察是否漏水;若無水滲出,将瓶正立後并将瓶塞旋轉180°再次倒置觀察是否漏水,兩次均無水滲出則檢漏完成。
(2)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配置的一般步驟
我們在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時一般遵循一下步驟:
首先是計算、稱量,計算并稱量所需固體質量。
然後是溶解,将稱好的固體放入燒杯,用适量蒸餾水攪拌溶解。
接下來是移液和洗滌,用玻璃棒引流将溶液注入容量瓶中,用少量蒸餾水洗滌燒杯2-3次,洗滌液也注入容量瓶,輕搖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勻。
再接下來是定容,将蒸餾水注入容量瓶,當液面距瓶刻度線1-2 cm時改用膠頭滴管滴加至凹液面與刻度線平齊。
最後是搖勻,塞好瓶蓋,颠倒搖勻。
所以一般步驟為:計算稱量、溶解、移液、洗滌、定容和搖勻。
(3)注意
按所配溶液的體積選擇合适規格的容量瓶,一般遵循“大而近”的原則,如配480 mL溶液應選擇500 mL容量瓶;
使用前需要檢查是否漏水,也就是檢漏,并檢查是否洗淨;
注入液體時要用玻璃棒引流,且玻璃棒的下端應在刻度線以下;
容量瓶要在規定溫度下使用(通常為室溫);
不能直接在容量瓶内溶解或稀釋樣品,而應在燒杯中進行;
由于稀釋或溶解操作通常會吸熱或放熱,所以要恢複至室溫後再倒入容量瓶;
溶液轉移到容量瓶中時要洗滌燒杯2-3次,否則會使濃度偏低;
定容液體物質時,量取樣品的量筒内壁不需要沖洗;
定容時,視線要與凹液面保持水平,不能仰視或俯視;仰視導緻溶液體積偏高,而俯視導緻溶液體積偏低。
容量瓶不能長期儲存溶液,更不能作為反應容器。
(4)溶液配制的誤差分析
依據:根據公式 物質的量濃度=溶質物質的量/溶液體積 經過變形可得 =溶質質量/(溶質相對分子質量×溶液體積) 進行判斷;
由于溶質相對分子質量不會改變,引起誤差的隻能是溶質質量或溶液體積改變所導緻的。
根據實驗操作,判斷操作(或誤操作)引起的是“m”的變化還是“V”的變化,以及是變大還是變小。
我們以配制NaOH溶液為例進行分析:
若稱量時砝碼和物品位置颠倒,并且在稱量時使用了遊碼,使m減小,V不變,結果是濃度降低;
若稱量時砝碼和物品位置颠倒,但是在稱量時未使用遊碼隻使用了砝碼,則m和V均不變,濃度也不變;
稱量時間過長,NaOH潮解吸水,m減小,濃度降低;
用濾紙稱量,NaOH腐蝕濾紙,其實就是部分NaOH與濾紙發生了反應,m減小,濃度降低;
NaOH溶液倒入容量瓶時濺出,m減小,濃度降低;
溶液未冷卻至室溫便注入容量瓶,由于溶液熱脹冷縮的原因,引起V減小,所以濃度增加;
未洗滌燒杯和玻璃棒,m減小,濃度降低;
定容時,加水超過刻度,V增加,濃度降低;
而如果加水超過刻度,又用吸管吸出過量的水,引起的變化是m減小,結果同樣是濃度降低;
俯視刻度會導緻V減少,濃度增加;
而仰視刻度會導緻V增加,濃度降低;
定容颠倒搖勻後水面下降,這是正常的,濃度不變;
但是如果颠倒搖勻後水面下降,又加水至刻度線,則會導緻V增加,濃度降低;
如果使用容量瓶時未烘幹,有少量蒸餾水并不會影響定容結果,濃度不變。
我們接下來進入3、相關計算
(1)氣體溶于水的計算
思路:根據公式 =/ 分别求得氣體物質的量和溶液體積;
對于氣體而言,标況下可用 =/(. /) 來求得物質的量;
溶液體積既不是溶劑的體積,也不是氣體體積,更不是兩者體積之和,可以通過 溶液體積=溶液質量/溶液密度 來計算。
(2)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的質量分數的關系
體積為V L,密度為ρ g/mL的溶液,含有摩爾質量M g/mol的溶質m g,溶質的質量分數為ω,則濃度c與質量分數ω的關系經過推算可得到:=/
在推算時我們要注意單位換算:ρ的單位為g/mL,V的單位為L,1 L=1000 mL,所以溶液質量m(溶液)= ρ·1000V=1000ρV,那麼溶質的質量m = ω·m(溶液)=1000ρωV,代入公式即可。
另外我們還需要注意:若溶質的質量分數為ω%,那麼=(·%)/=/。
(3)飽和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解度的關系
這裡我們要注意,隻有溶液為飽和溶液時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解度的換算關系才成立。
若将100 g溶劑配置成飽和溶液,溶解度為S,溶液體積為V L,密度為ρ g/mL,溶質摩爾質量M g/mol,經過換算,濃度c與溶解度S的關系可表示為。
=/(( ))
需要注意的是:ρ是飽和溶液的密度,=((溶液))/=(S )/,而此時的單位是mL,而我們要将單位變成L才能代入公式,最終=(S )/×^-(L),代入公式即可。
(4)物質的量濃度、溶質的質量分數、溶解度之間的關系
經過上述推導,我們便很容易得出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和=/( )×%。
(5)溶質相同、質量分數不同的兩溶液混合問題
對于同一溶質、質量分數分别為a%,b%的兩溶液混合:
若兩溶液等質量混合,則混合溶液的質量分數為/ (% %)
而如果兩溶液是等體積混合的話,要根據溶液的密度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溶液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即小于1 g/mL時,說明溶液濃度越大,密度越小。量取相同體積時,濃溶液的質量比稀溶液的小,混合後質量分數小于/ (% %)。
常見這類溶質有氨水、乙醇等。
第二種情況是,溶液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說明溶液濃度越大,密度越大。量取相同體積時,濃溶液的質量比稀溶液的大,混合後質量分數大于/ (% %)。
常見酸(如H2SO4)、堿(如NaOH)、鹽(如NaCl)等都屬于此類溶質。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全部内容,關注Five課堂 可以免費下載本視頻以及課程配套思維導圖,祝您學習、生活愉快,再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