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因”的意義和用法。
“因”既有實詞義,又有虛詞義。
“因”作實詞時,有動詞和名詞兩種用法。
作動詞時可譯作“沿襲,因襲”。
《過秦論》中,作者說“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這裡的“因”用在名詞“遺策”前,就可以翻譯為“沿襲”,句子的意思是“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後)繼承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
“因”作名詞時,有“原因,機會”的意思。
《孔雀東南飛》中,焦仲卿和劉蘭芝分手時,劉蘭芝說:“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這裡的“因”就是“機會”的意思,這句話的含義是“留着作為我贈送(給你)的紀念品吧,從此沒有再見面的機會了”。
“因”作虛詞時,可以作副詞,翻譯為“于是,就”。
例如《廉頗蔺相如列傳》中“相如因持璧卻立”,“因”用在動詞“持”前作副詞,意思是“于是,就”,這句話的意思是“蔺相如于是手持玉璧後退幾步站定”。
“因”還可以作連詞,翻譯為“因而,因此”。
例如“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在這裡就是作連詞,是“因而,因此”的意思,這句話翻譯出來就是“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國”。
“因”作虛詞時,最常見的還是介詞的用法,一般分為以下五種:
一、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方式,可譯為“通過,經由”。
比如“因賓客至蔺相如門謝罪”,這裡“因”在名詞“賓客”前面,表示“至蔺相如門謝罪”的方式,是介詞,應該翻譯為“通過,經由”,這句話的意思是“(廉頗)通過賓客(做引導)到蔺相如府上去請罪”。
二、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谏太宗十思疏》裡面有一句“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這裡“喜”指的是“一時高興”,“謬賞”指的是“獎賞不當”,“因”作介詞引出了“謬賞”的原因“喜”,可以翻譯為“因為”,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
三、介紹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依照,根據”。
《庖丁解牛》中,庖丁解釋宰牛的原理,“批大郤xì,導大窾kuǎn,因其固然”,這句話中的“批大郤,導大窾”的依據,都是“其固然”,也就是“牛本來的結構”,“因”在這裡就起到了介紹動作行為的對象的作用,可以翻譯為“依照,根據”,這句話的意思是“擊入大的縫隙,順着(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本來的結構”。
四、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條件,可譯為“趁機,趁着”。
比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因”後面的“利”和“便”,都是後文“宰割天下”的條件,可以譯為“趁着”,這句話翻譯出來就是“趁着這種有利的形勢,割取天下土地”。
五、介紹動作行為的依據,可譯為“依靠,憑借”。
比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這句話中的“因”就是“憑借”,這句話是說“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
“因”的意思有這麼多,你是否理解了呢?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
“因”既有實詞義,又有虛詞義。
作實詞時,有動詞和名詞兩種用法。
作動詞時可譯作“沿襲,因襲”。
作名詞時,有“原因,機會”的意思。
“因”作虛詞時,可以作副詞,翻譯為“于是,就”。
也可以作連詞,可以翻譯為“因而,因此”。
作介詞時有五種用法:
一、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方式,可譯為“通過,經由”。
二、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三、介紹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依照,根據”。
四、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條件,可譯為“趁機,趁着”。
五、介紹動作行為的依據,可譯為“依靠,憑借”。
怎麼樣,也不是很難記吧,下次再見!
往期精彩回顧:
中考語文古詩詞必考知識總結(1)
中考語文古詩詞必考知識總結(2)
中考語文古詩詞必考知識總結(3)
中考語文古詩詞必考知識總結(4)
中考語文古詩詞必考知識總結(5)
中考語文古詩詞必考知識總結(6)
中考語文必考知識:文言實詞/虛詞超詳盡講解(7)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8)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9)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10)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11)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12)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13)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14)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15)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16)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17)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18)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19)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20)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21)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22)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23)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24)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25)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26)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27)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28)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29)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30)
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知識總結(3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