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曲阜1月8日電 (記者 安俐)為講好千年運河百年變遷的故事,弘揚運河兩岸城市文化,展示新時代運河兩岸青少年精神風貌,助力運河流域城鄉經濟發展,1月7日,由中國青年報社、中國文化管理協會、中華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會、中國青年網等共同主辦的“千年大運河· 文脈頌中華”公益直播活動在山東省濟甯市曲阜尼山耕讀書院舉行。
直播現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濟甯市政協文化文史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大運河》《大孔府》《魯國春秋》《千古家訓》《北遊記:蘇祿王傳》等長篇曆史文學作品作者楊義堂向嘉賓、網友們講述了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濟甯市政協文化文史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大運河》《大孔府》《魯國春秋》《千古家訓》《北遊記:蘇祿王傳》等長篇曆史文學作品作者楊義堂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采訪。中國青年網記者 安俐 攝
京杭大運河縱貫濟甯全境,濟甯段全長230公裡,流域面積占全市面積的70%以上。濟甯曆史文化悠久,儒家創始人、“至聖”孔子便出生于此,孔子與大運河還有一段淵源,楊義堂介紹:“大運河開挖的時候,是孔子讓弟子‘搬兵搬來的’。當時齊國要攻打魯國,孔子讓弟子子貢,去當時實力最為雄厚的吳國‘搬救兵’,吳王夫差決定北上争霸,先是開通了邯溝,然後通過泗河,在萊蕪艾陵進行了大決戰,一舉消滅了齊國十萬将士,史稱‘艾陵之戰’。”
在古代,濟甯是調控中國南北大動脈的樞紐,建有運河上最為先進和知名的水利工程----南旺分水工程,号稱“北方都江堰”,堪稱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元明清三朝,這裡均設有最高司運機構——河道總督衙門,濟甯成為聲名顯赫的“運河之都”。
作為發展之河、民生之河,大運河流淌于“煙火氣”中,孕育出無數燦若星河、蘊含深厚思想精華的文化遺産。曆史上許多文學作品都和運河有關。《紅樓夢》“林黛玉抛父進京都”中,林黛玉即是沿着運河北上進京。明代文學家張岱也在文集中記載,自己曾沿運河赴山東兖州遊曆。
多年來,楊義堂緻力于通過文學創作,“講運河史,述原汁原味中國故事”。他寫的長篇曆史文學作品《大運河》講述的是明朝河道總督宋禮、濟甯同知潘淑正、民間水利專家白英聯手治理大運河濟甯段的故事,剖析了大運河工程的偉大之處,贊歎了人民治理大運河的智慧。目前,他正在集中精力撰寫明朝潘季馴發明“束水沖沙”,以及其作為四任河道總督,一體化治理黃河、運河和淮河的感人故事。
“在我看來,大運河是一條‘活着的河’,古往今來,無數動人故事在運河兩岸發生,充滿了煙火氣。運河既滿足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生活需求、刺激了商業市鎮的崛起,還加強了不同區域和民族之間的商貿往來、人文溝通。我們更要記住一代代的運河人萬衆一心,不畏艱險,開鑿、疏浚、修繕、治理運河的精神。曆史上,有無數的忠義之士在運河水患之時挺身而出,一個個治水良策正是民間智慧的集中體現。我們弘揚運河文化,也正是在弘揚中華民族堅毅果敢、頑強不屈的意志。”楊義堂說。
運河人锲而不舍、久久為功的拼搏精神,在今天也得到了充分體現。中國大運河在聯合申遺過程中,前後曆經10年左右的時間,運河沿線的數十個城市堅持不懈,克服了重重困難。回憶起擔任濟甯市文物局副局長、參與大運河申遺工作的日子,楊義堂感慨良多:“大運河就像我的親人一樣,保護運河、傳承運河文化就是我的事業。2014年6月22日深夜,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傳來大運河申遺成功的消息之後,所有工作人員都在手機上轉發這個喜訊,大家都哭了,多年的心願終于實現了!”
談及如何讓當今年輕人更好地了解、體會運河文化,楊義堂說:“如今,濟甯在老運河段開啟了‘運河記憶’遊船項目,遊客們可以穿着漢服夜遊運河,聽兩岸的表演者唱古運河小調,感受運河古韻。我們濟甯的河道總督衙門博物館今年就要建成了,古代管理、治理京杭大運河的最高行政機構‘河道總督衙門’将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未來我們還會繼續發掘運河非遺,創造網紅打卡地,讓年輕人走近運河。”
來源:中國青年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