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680 個字,4 張圖片,預計閱讀時長 2 分鐘
中國曆史上,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不缺乏熱血男兒。雖然發展到今天,我們傳統文化當中的尚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埋沒,但是中華民族那種豪邁的精氣神兒,被一直延續下來。
每當中華民族有難的時候,熱血男兒都會挺身而出,為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獨立,為實現本國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而奮鬥。所以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也産生了很多志氣豪邁的熱血詩歌。
我們看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還有今天我們要說到的這句“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這兩句古詩距離今天隻有100年的時間,産生于清朝末期,作者也是在曆史上有鼎鼎大名的人物。我們先看一下這首詩的全部: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這首古詩的題目是《出塞》,作者乃是徐錫麟。這首古詩産生于1906年,當時的徐錫麟從日本回到中國,途經中國東北,内心十分感慨,就寫下了這首古詩。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這兩句很有氣勢,當時的清朝腐朽統治已經到了最後時刻,從内到外已經全部朽壞,腐朽的統治階級沒有辦法适應新時代的競争,所以,在很多人的眼中,這個王朝的覆滅已經是在所難免。
所以徐錫麟的這兩句古詩,也是表達的這個意思。清政府就是從關外來到中原地區的,所以詩中寫到“出玉關”,就是表達出了推翻清政府的強烈意願。
“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這兩句很有氣魄,作者引用了馬革裹屍的曆史典故,表達出了自己一心愛國、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1907年,徐錫麟慷慨就義,用自己的生命和熱血,踐行了“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的諾言。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