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對中國人而言,是特殊的。
十二生肖,十二個月,十二時辰,古代皇帝王冠上的擺穗也是十二個......
這些“十二”,每一個都滿含中國文化。
如其中的十二個時辰。
十二時辰是先民們的大智慧,古人根據太陽出沒的規律、天色的變化及日常活動,歸納總結而獨創于世。
将一天分為十二時辰:子、醜、寅、卯、巳、午、未……指引着後輩子孫過好每個當下。
從西周起,人們為每個時辰取了優雅别緻的名字,又以地支來表示。
夜半、雞鳴、平旦、日出、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每個時辰名,或描繪了天地間一景,或是闡明起居作息的道理,讀來便口齒生香……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
夜半(子時)23:00-1:00夜半為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夜半,是今明兩天的臨界點,又名子時、子夜、中夜,意為孕育。
“古曆分日,起于子半”,此時的天空,像嬰兒的眼眸,黑得純粹。
人們最早把“夜半”作為時間名詞來使用的例子,見于《左傳·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值得注意的是, 人們平常所說的“半夜”則是籠統地指全部天黑了的時間,其時間往往超出夜半的那兩個小時。
雞鳴而食,唯命是聽。——《春秋左傳正義》
雞鳴(醜時)1:00-3:00從字面上來看,“雞鳴”确有“雞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時中卻是特指夜半之後、平旦以前的那一時段。
雞鳴洛城裡,禁門平旦開。——鮑照 《代放歌行》
平旦(寅時)3:00-5:00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蒙蒙亮的一段時間稱“平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黎明之時。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氣”,是我們所見到的“平旦”一詞的最早用例。
後來的《史記·李将軍傳》一文也用了“平旦”這個詞,如:“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
日出有曜,羔裘如膏。——《詩經·桧風·羔裘》
日出(卯時)5:00-7:00先民們告訴我們,要日出而作。
在古代,這會兒,官員們要上早朝、清點人數,稱為“點卯”,也就是上班報到了。
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此時,旭日東升,光耀大地,給人以勃勃生機之感。
朝晨發兮鄢郢 ,食時至兮增泉。——王逸 《九思·守志》
食時(辰時)7:00-9:00食時就是古人“朝食”之時,秦漢時期,人們一天隻吃兩頓飯,早上這一頓是主餐。
辰時,也是神話中的群龍行雨時。
美食,從來都是叫醒自己的一劑良藥。
至于衡陽,是謂隅中。——《淮南子·天文訓》
隅中(巳時)9:00-11:00臨近中午,豔陽當空,蛇正潛伏在草叢中,是為巳時。這也是我們一天中精神飽滿的時候。
與莊賈約,旦日日中,會于軍門。——《史記·司馬穰苴列傳》
日中(午時)11:00-13:00太陽已經運行到中天,光線最強烈,就是正午的時辰。
“日中為市,緻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上古時期,人們把太陽行至正中天空時作為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标志。
另外,還有“午三刻開斬”的說法。
日仄(未時)13:00-15:00
日仄,又名日昳、日央、日跌等。昳,《說文》釋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時,側也。”就是太陽開始偏西了。
人們從困沌中醒來,慢慢調整,抓住一天的第二個黃金時刻,高效地工作。
日至于悲谷,是謂晡時。——《淮南子·天文訓》
晡時(申時)15:00-17:00古人進餐習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因此,“晡時”之意即“第二次進餐之時”。
此時人的工作效率到達午後的高峰值,也是做運動的最好時機。
白居易也說:“但惜春将晚,甯愁日漸晡。”
日入而說,許偃禦右廣。——《春秋左傳正義》
日入(酉時)17:00-19:00“日入”即為太陽落山,這是夕陽西下的時候。
古時,人們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标志。《元史·日曆志》雲:“日出為晝,日入為夜。”
所以日出、日入,是古人生産勞動、休養生息的标志。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
黃昏(戌時) 19:00-21:00指太陽落下,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時,天地一片朦胧,眼中所見,仿佛都鍍上了溫柔的濾鏡。
人們為什麼要用“黃昏”來表示這一時辰呢?
《說文》曰:“黃,地之色也。”又說:“昏,日冥也。”
夕陽沉沒,萬物朦胧,天地昏黃,“黃昏”一詞形象地反映出了這一時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孔雀東南飛》
人定(亥時)21:00-23:00人定,也是人靜。這是一晝夜中十二時的最末一個時辰,意思是夜已很深,人們停止活動、安歇睡眠的時候。
“人定”最早見于《後漢書·來歙傳》:“臣夜人定後,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
▽▽▽
至此,這便是先民們留下的十二時辰。
十二時辰,一個輪回。每一刻都是古人智慧,每一筆都是中國絕色。
來源:中華詩文學習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