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未成年人冒用家長賬号為主播打賞,而導緻經濟損失的案例層出不窮:
某未成年人70天打賞網絡主播158萬,平台拒退;
小學生在直播間打賞主播狂刷三個“嘉年華”;
孩童3天内給主播打賞了170多次……
多起未成年人“敗家”打賞主播的案件背後,有兩大原因左右:
直播行業的“沖動消費”和“誘導消費”騙局
據相關數據統計,幾乎每10個直播用戶中,就有1個是未成年人。各大主播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往往會以各種方式誘導、激勵未成年人進行打賞,比如對打賞進行榜單排名、在有人打賞時渲染特效、誇大展示等。在這些手段的刺激下,未成年人也往往比成年人更容易“沖動消費”,因此他們便成了許多主播眼中的“搖錢樹”。
未成年人不成熟的消費觀與較差的自制力
有些孩子認為花家長的錢理所應當,不知血汗錢來之不易的他們在綁定父母銀行卡進行消費的時候,往往不懂節制,因而導緻這樣的事件頻頻發生。殊不知未成年人在掏空家長錢包的同時,還會滋生虛榮、拜金等扭曲的心理,對其自身成長危害頗大。
對于此類事件,很多父母都想知道的是:被“打賞”出去的錢款是否還能追回?
根據民法典及相關法律的規定,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其實施的打賞、遊戲充值行為系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其監護人可以要求直播平台、遊戲平台退換打賞、充值的款項。
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可以實施與其年齡和心智相當的民事法律行為。對于網絡巨額打賞、遊戲充值,該行為與其心智和年齡不相符,如果沒有得到其法定的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認,該行為也被認定為無效,其監護人也可以向直播平台、遊戲平台要求返回打賞款項,平台應當退還。
即便如此,現實生活中還是有不少案例顯示,未成年人的打賞款難以全部追回!
整治未成年人直播打賞亂象,得從源頭入手,更需要國家、社會、家庭的齊心協力,共築一道保護未成年人的“安全牆”。
中央網信辦等部門于7月18日正式啟動了為期2個月的“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聚焦未成年人使用頻率高的短視頻直播、社交、學習類App、網絡遊戲、電商、兒童智能設備等平台,集中解決涉未成年人問題亂象。其中就包括對未成年直播、打賞現象的整治:
督促網站平台不得為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提供網絡主播服務,嚴厲查處誘導未成年人參與直播打賞的問題。
對平台方面而言,應優化升級“青少年模式”。很多未成年人借用父母的手機刷視頻,父母有時會忘記切換至青少年模式,即使已經設置為青少年模式,很多平台的青少年保護模式也很容易被破解。因此應加強青少年識别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未成年人瘋狂打賞的亂象再現。
而家長在應對此類情況時,一方面要加強對孩子教育管控,支付賬戶密碼不可随意告知孩子,平時為孩子樹立正确的價值觀和金錢觀,加強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家長在發現孩子冒用賬号進行打賞後,要第一時間跟平台反映,及早減少經濟損失。
願在各方的攜手努力下,未成年打賞亂象不再出現,祖國的花朵能在健康的網絡環境中茁壯成長。母親沉迷麻将,1歲兒子跌入火盆成6級傷殘!竟起訴茶館索賠46萬
男子上當26次,被騙3.5億卻不敢報案,背後究竟有怎樣的隐情?
40歲男子生前立下遺囑:500萬遺産全部留給女友!父母不幹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