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牛童子觀山水躍馬少俠賞雪花?黃河中遊東岸的蒲津渡遺址上,4尊鐵牛排成兩排,面向黃河,怒目圓睜,側耳聆聽,前腿蹬,後腿蹲,一幅“滄桑未改牛脾氣,進退還憑鐵骨頭”的氣勢它們已近1300歲,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騎牛童子觀山水躍馬少俠賞雪花?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黃河中遊東岸的蒲津渡遺址上,4尊鐵牛排成兩排,面向黃河,怒目圓睜,側耳聆聽,前腿蹬,後腿蹲,一幅“滄桑未改牛脾氣,進退還憑鐵骨頭”的氣勢。它們已近1300歲。
中國橋梁專家唐寰澄認為,它們不同于揚軍陣、耀帝威的秦兵馬俑;亦不同于宣佛法、炫珍寶的釋迦舍利;也不同于講五行、為厭勝的鎮水石犀。這是一個具體的工程建設,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世界橋梁、冶金、雕塑事業的偉大貢獻,是世界橋梁史上的無價之寶。
因國家工程而生
蒲津渡曆史悠久,是古代黃河中遊一個重要的渡口,曾是運送糧食、鹽、鐵等物資的通道,在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都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曆代兵家必争之地。
永濟市文聯主席楊孟冬說,之前蒲津浮橋為竹索連舟浮橋,用木樁做地錨,春天黃河冰淩解凍後很容易将浮橋沖壞,不僅勞民傷财,還給兩岸交通帶來不便。到唐開元年間,唐王朝國力強盛,生鐵産量已很豐富,有條件用在工程上做浮橋地錨。
于是,唐開元十二年,唐玄宗傾國力,派中書令張說主持修建新的蒲津浮橋,在兩岸各鑄4尊鐵牛為固定地錨,改“竹纜連舟”為“鐵索連舟”。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牛是鎮水神獸,這8尊鐵牛出生時就被寄予了守護黃河安瀾的美好願望。
一時間能工巧匠彙聚于此,人聲鼎沸,煙塵滾滾,熱火朝天地鑄造以鐵牛為代表的鐵器群。他們以黃蠟雕塑造型,将澄泥塗于蠟模外,用火烘烤,待泥模烘幹後蠟液排出,再堵住排出口,灌入洪流般火熱鐵水,當鐵水凝固後打碎泥範,鐵牛順利成型。
據測算,這4尊鐵牛每尊重達45至75噸不等,長約300厘米,寬約110厘米,高約150厘米。每尊牛的後部有一橫軸,長220厘米,軸頭有不同紋飾。這批鐵器群為低硫低矽灰口鐵,是木炭冶鑄的産物。
“這是一項國家工程,無論鑄造技術還是雕塑藝術,都代表了當時最高水平,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曾負責鐵牛考古發掘工作的考古專家劉永生說。
堅守崗位500年
“鐵牛造型非常寫實,選用的是我們當地晉南大黃牛的造型,看上去憨厚樸實,又有大唐雄渾厚重的氣勢。”蒲津渡遺址博物館辦公室主任尉會萍說。
和鐵牛配套的還有鐵人、鐵山、鐵墩、七星狀鐵柱等。其中,最有趣的是個頭高大的鐵人們,形态、表情各異,極為生動。每尊鐵人高約1.9米,有的形象輪廓分明,眼睛大,顴骨較高,嘴唇豐厚,袒胸赤膊,下身着圍裙;有的則着典型的唐朝服飾。他們雙手呈握器物狀,兩拳成孔,可能當年拿着“工具”。目前他們的身份還不能确定。
這批鐵牛可不是普通的牛,它們身下斜柱樁的構造和作用是古代橋梁工程的典範。每尊鐵牛下方,有和牛身相連的6根長鐵柱,傾斜度達35到45度,牢牢紮入地下。柱樁均在1.5米左右距離出現反向伸出的“出腳”,增大了前後、左右、上下活動的阻力,保證了上部鐵牛的穩定、堅固,使其可以承受來自浮橋的水平拉力。
然而,面對黃河的驚濤駭浪,鐵牛難免有沉浮。宋朝時,8隻大鐵牛被大水沖走,陷入河底的淤泥。為重修浮橋,當時出色的工程學家懷丙和尚利用浮力打撈起它們。這個故事後來被編入課本,鐵牛也因此家喻戶曉。
專家們考證,在對蒲津渡浮橋不斷維護下,黃河兩岸8尊鐵牛堅守崗位約500年,直到浮橋被金元戰火毀掉,它們才卸下肩頭重擔。
保護盛唐遺風
清代蒲州知府周景柱在《開元鐵牛銘》中記載,蒲西郭外黃河之岸側,有鐵牛四,自唐開元中所鑄凡八,其四在秦之朝邑,東西分向,用以維河橋。及金元世,橋廢渡絕,而牛之存者如故,閱千有餘歲矣。
面對曆經滄桑的大鐵牛,周景柱發思古之悠情,加強文物保護,修築了保護鐵牛遺迹的青磚護衛牆。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發生在鐵牛腳下這片土地。随着黃河向西改道,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鐵牛漸漸沒入泥沙。
永濟市博物館原館長樊旺林堅信鐵牛的存在。他深入黃河灘塗探查、到民間走訪,1988年正式尋找鐵牛。一年多後,黃河東岸的4尊鐵牛,連同鐵人、鐵山、鐵柱等面世,樊旺林百感交集,流下激動的熱淚。目前,黃河西岸的鐵器群仍沉沒在泥沙中。
由于靠近黃河,空氣潮濕,地下滲水不斷,出土後的鐵牛等腐蝕嚴重,鏽迹斑斑。鐵牛的保護工作引起各級政府的關注。1991年進行了第一次考古發掘,1999年10月至2000年4月又進行了第二次考古發掘。
2001年,“蒲津渡與蒲州故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蒲津渡遺址保護工程完成,鐵器群在發掘原址上被提升了12.2米進行保護展示。
如今,蒲津渡遺址博物館安裝了監控,30餘名工作人員24小時不間斷地看護着這批鐵質文物。每遇下雨下雪天,工作人員會第一時間擦去鐵牛身上的水;文物掉一點鐵渣,他們都要收集起來;尉會萍更是堅持寫工作日志、拍照,記錄着大鐵牛身上發生的點滴變化。
“鐵質文物保護是個世界難題,我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守護着它們,希望能對鐵牛的保護、修複有參考價值。”尉會萍說。
作者:王學濤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