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情境再現
爸爸和娃獨自放在家裡的後果.....
盡管越來越多的爸爸能夠分擔媽媽的育兒工作,給予孩子良好的父愛陪伴。但仍然不乏“父愛如山喊不動”的情況—— 回家打遊戲,一喊上廁所;把娃哄好交到爸爸手中,一個澡沒洗完就哭着找媽媽;好不容易出趟門,5分鐘一個電話······更别提還有很多喪偶式育兒的家庭。
其實,這些現象都與父親的角色與功能有關。
No.2 父親功能 為你支招
為家庭提供物質基礎
在遠古時期,人類以采食果子為生時,是母系社會;進入農耕社會後,馴化家禽,打制鐵器更多的需要男性的力量,從此進入父系社會。那時女人在找配偶時,會考慮對方能不能把食物帶回家,留給後代,從而完成繁衍的任務。現代女人考量對方的工作、學曆、房産也是一樣的原因,看是否有能力養活家人。
近十年來,社會分工變得模糊,帶回食物不再單純依靠肌肉,因此常常出現女人更高薪的情況,也因此造成了父親的缺失和媽寶男的情況——孩子看到父親的失敗,潛意識中認為離開母親是活不好的,男性特征是被嫌棄的。而在母親非常強勢的家庭中,女孩也往往因為模仿母親而被養育的具有很大比例的男性特質,不能相信和依賴别人。
作為爸爸要更加努力,即使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成就,多大的壯舉,哪怕能夠拿回來的物質也不夠多,請至少留給孩子一個你很努力的背影。作為母親,請一定維護孩子心目中父親的形象,這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首先,孩子早期在心中建立了父親的英雄形象,這樣即使後期父親的形象失敗了,也不會影響已經建立的形象,因為失敗的英雄也是英雄。哪怕隻是能夠幫媽媽擰開瓶蓋,能夠在黑暗中把燈修好,也是英雄。其次,如果孩子長大後發現媽媽隻是在辛苦維護着爸爸的形象,一定會更加敬佩你,感動于你的不容易。
如果孩子心中始終沒有父親的英雄形象,那他們長大後可能會尋找他人代替,甚至可能會誇大或扭曲父母對自己的好或壞。
陪伴與玩耍
媽媽對孩子的陪伴,往往是四目相對的,會讓孩子面朝自己抱在懷中,這是為了提供安全,也是一種接納和安撫,讓彼此覺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父親常常喜歡讓孩子的後背靠在自己懷裡,給孩子提供向外探索的機會,為他們感受到危險和挫折感。因為在很久以前,父親和兒子一同打獵,就會和他們眼朝同一獵物,鍛煉他們的生存能力,讓他們在受傷中成長。所以,很多時候,“爸爸”本身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挫折。
爸爸和孩子的玩耍方式也跟媽媽與孩子的玩耍方式很不一樣。比如我拿着兩個毛絨玩具和嘉禾玩過家家的遊戲,爸爸回來接班後,我還沒有離開沙發,就看到爸爸和嘉禾一人一個玩具,然後爸爸告訴嘉禾:“來,我們打一架吧!”我當時就在想,我一輩子都不會想到可以這樣來玩毛絨玩具。這就是男性給孩子帶來的能力,作為女性可能很難彌補。
現在很多孩子都缺乏向外探索和耐挫的能力,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缺少了父親的陪伴與玩耍。一方面是來源于父親有為家庭提供物質條件的壓力,另一方面是因為媽媽阻隔了父親的功能。
比如,孩子在往前爬,馬上就要到媽媽懷裡了,爸爸會一下把他拖回原點讓他再來一次;孩子剛剛完成一件作品,或者成績有提高,媽媽正在欣賞和誇獎,爸爸會很不應景的提出更高的要求······爸爸一出現,馬上雞飛狗跳,打破母慈子孝的溫馨畫面。
再比如,爸爸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把孩子高高舉起。這時候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幅畫面——淡定的父親、驚恐的母親和尖叫的孩子。父親淡定是因為對自己的肌肉力量很有信心,确保自己一定能夠接住孩子;母親的驚恐是因為她害怕孩子受傷,這源于母親照顧和提供安全的本能;而孩子尖叫是因為既害怕又興奮,高抛讓他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看世界的角度,就像他剛會翻身、會坐、會爬時一樣,另一方面,他發現當他在高處時,父母的差别這麼大,而他竟然可以處于高于父親的位置。
但是很多媽媽卻會在這個時候跳出來,不允許爸爸再抛舉孩子,剝奪了爸爸展示力量的機會,也剝奪了孩子享受的機會。
所以,作為媽媽,一定要耐受住自己的不适,哪怕孩子和爸爸玩了一會就哭着來找媽媽,還要重新再哄還不如直接自己帶,也一定要允許爸爸和孩子玩,還要多給他們創造這樣的機會。作為爸爸,就放開手跟孩子玩耍吧,也許衣食住行上母親可以代勞,但孩子的品質和能力培養上,你是不可替代的。父親的托舉功能還體現在關鍵時候能夠把孩子托舉起來,但這種關鍵時刻的幫助一定要有前期的積累。如果你從來沒有照顧過孩子,卻在這種時候跳出來挑毛病,那一定是不被接受的。不要等錯過了孩子的成長,才遺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