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20:42:05

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1

必 背 詩 詞

01 行路難(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鑒賞品析

1.主題概述。

詩作通過對詩人跌宕起伏的感情變化的描寫,反映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悶、憤慨和不平,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執着追求的精神。

2.詩中引用了哪些曆史典故?有什麼作用?

詩中借用了姜尚垂釣在碧溪,伊尹夢舟過日邊等典故,寄寓了詩人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樣為統治者重用,建立偉業的願望。

3.《行路難(其一)》以浪漫的筆法抒寫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對此,你是怎麼理解的?

首先,在結構上,本詩采用跳躍式的結構,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變化複雜。其次,本詩開篇就以誇張的手法領起,極寫宴會的豐盛;“欲渡黃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滿山”一句巧用比興手法,以“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同時,作者還巧用典故,引用姜尚、伊尹、宗悫等曆史人物的典故,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悲憤與苦悶,同時又執着理想的情感。最後,詩人樂觀進取的人生态度和對理想不懈追求的堅定信念是本詩的主旋律,這是本詩浪漫筆法的重要體現。

默寫考點

1.詩中通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兩句的動作細節刻畫,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内心的苦悶、抑郁。

2.詩中形象生動地描寫“行路難”的句子是:欲渡黃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滿山。

3.詩中體現李白積極進取精神,抒發遠大志向的句子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2

02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3

鑒賞品析

1.主題概述。

這首詩既表達了詩人對自己被貶谪、遭棄置的無限辛酸和憤懑不平,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

2.“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這句運用了什麼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用典(聞笛賦、爛柯人)。寫自己歸來的感觸:老友已逝,隻有無盡的懷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無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3.詩人被貶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懷想往事,展望将來,心緒難平中又有剛健昂揚之氣。這種複雜的情緒是通過哪些意象表現出來的?結合具體詩句加以分析。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句中,詩人以“沉舟”和“病樹”來比喻久遭貶谪的自己,而“千帆”“萬木”比喻在詩人被貶他鄉後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貴們。這兩句本是感歎身世的憤激之語,但在客觀上生動形象地揭示了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蘊含着深刻的哲理,表現出積極進取的人生态度。

默寫考點

1.詩中飽含詩人無限的辛酸和憤怒的句子是: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2.詩中蘊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舊事物的句子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4

03 水 調 歌 頭

[宋]蘇轼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鑒賞品析

1.主題概述。

這首詞借中秋賞月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懷念,抒發了自己政治失意的苦悶,表達了詞人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曠達的胸襟。

2.“高處不勝寒”有怎樣深刻的含義?

這句詞不僅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還包括不願回朝廷做官,厭惡朝中的黨派相争、鈎心鬥角;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單冷清;禁不住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态炎涼等含義。

3.這首詞句句扣住“月”來寫,情感多次起伏變化,在抑揚之間反複轉換,有很強的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讀,結合具體詞句。梳理作者的情感的變化軌迹,說說其中表達了他對人生怎樣的思考。

這首詞開篇飲酒賞月,“明月幾時有”的發問,表現出了作者對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今夕是何年” 的發問,作者想象月宮今夕的情景,“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回答含蓄地流露出作者在現實中苦悶難遣,欲求解脫的情緒。“何似在人間”則表現出作者積極樂觀的心态。“照無眠”“何事長向别時圓”是作者在借月表達對親人的懷念之情,其中暗含不能和親人團聚的惆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點明這是人生和自然的規律,表達了詞人樂觀、曠達、豪邁的胸襟。末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又表達了詞人對親人的美好祝願,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詞人把對兄弟的情感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樂觀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生态度。

默寫考點

1.詞中通過寫明月來表達對天下人美好祝願,抒發離人心願的句子是: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2.詞中“此事古難全”中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3.從曆史的角度看,台灣和祖國的分離隻是暫時的,這正如蘇轼在《水調歌頭》中所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我們堅信兩岸終将統一,台灣一定能回歸祖國。

4.詞的下阕開頭描寫月光流轉的名句是: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5

課 外 誦 讀

04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鑒賞品析

1.結合全詩,說說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①懷念家鄉,思念親人,夾雜着生離死别的焦慮;②憂國憂民,不滿現狀,渴望社會安定。

2.“月是故鄉明”蘊含着詩人怎樣的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詩人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是最明亮的;明明是自己的心理感受,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置疑。這種以幻作真的寫法并不使人覺得不合情理,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微妙的心理,突出其對故鄉濃濃的思念之情。

默寫考點

1.詩中似是概括叙述,實為觸景生情,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的句子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2.詩中運用對仗,抒發懷念家鄉之情的千古名句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3.詩中概括叙述兄弟分散,沉痛抒發手足情的句子是: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4.詩中概述動亂後果,抒發痛惜之情的句子是: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6

05 長沙過賈誼宅

[唐]劉長卿

三年谪宦此栖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鑒賞品析

1.本詩颔聯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試作簡析。

颔聯通過對“人去後”“日斜時”的“秋草”“寒林”這些景物的描寫,渲染了長沙賈誼故宅的蕭條、冷清、寂寥的氛圍,烘托了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為下文抒發感慨做鋪墊。

2.詩作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詩借古傷今,借賈誼被貶長沙之事,表達了自己無罪被貶的悲憤和痛苦,對不合理的社會現實進行了強烈的控訴。

默寫考點

1.詩中寫詩人獨自尋覓在斜陽之下的荒草寒林間,四野無人,渲染出一片蕭條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圖的句子是: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2.詩中描寫宅前徘徊,暮色更濃,秋色更深,抒發放逐天涯的哀惋歎喟的句子是: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06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唐]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鑒賞品析

1.賞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首聯寫自己被貶的原因,不卑不亢,磊落坦蕩。“朝奏”而“夕貶”可見獲罪之快,“九重天”可知君心難測,“路八千”體現出路途遙遠。

2.頸聯借景抒情,是千古傳唱的名句,請簡要分析一下它好在哪裡。

詩人把情感寄托在眼前的景物上,渲染了悲壯的氣氛,表現出崇高的犧牲精神。一句四顧,一句瞻前,不獨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家何在”中,有詩人的血淚;“馬不前”裡,流露出“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的無窮感慨。蒼涼的景色,雄闊的境界,悲慘的現實,誠摯的感情,共同釀造出醇似美酒的一聯,千古傳唱。

默寫考點

1.詩中詩人陳述自己因直言進谏而“朝奏夕貶”的句子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2.詩中表達了詩人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但還是愈老彌堅,使人見到他的剛正不阿的氣概的句子是: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殘年!

3.詩中借物寓情,情景完美統一的句子是: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7

07 商山早行

[唐]溫庭筠

晨起動征铎,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驿牆。

因思杜陵夢,凫雁滿回塘。

鑒賞品析

1.“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橋霜”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請做簡析。

晨起早行,故鄉漸遠,其中的艱難與愁苦可想而知。但詩人的感情是含蓄的,他暫且不去想旅途之苦,轉而關注眼前的景物,用精煉的詞語、繪畫一樣的技法,捕捉到最真實的感受。純然寫景,不說辛苦愁思,而意味自在其中。

2.從全詩看,尾聯在内容和結構上的作用是什麼?

内容上,表達思鄉之情,反映了詩人留戀故鄉的真摯感情,詩人才離開家鄉不久,便在夜裡夢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其中凫雁來回遊動,自得其樂,而自己卻在離家遠行的路上;結構上,與首聯中的“客行悲故鄉”相照應。

默寫考點

1.詩中點明“早行”的典型情景,引起旅行者感情共鳴的句子是:晨起動征铎,客行悲故鄉。

2.詩中把早行情景寫得曆曆在目,稱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是: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橋霜。

3.詩中描繪詩人剛上路所見的景物的句子是: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驿牆。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8

08 鹹陽城東樓

[唐]許渾

一上高城萬裡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鑒賞品析

1.“一上高城萬裡愁”中的“愁”字有什麼作用?

愁,思鄉,懷古。一個“愁”字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以“愁”開篇,其後交代“愁”的緣由,引起下文。

2.簡要賞析頸聯的表達效果。

頸聯寫城樓下近景,虛實結合。強調過去的深宮禁苑,現今隻是綠蕪遍地,黃葉滿林,唯有鳥蟬不識興亡,依然如故。今昔對比,滄桑的世事把詩人的愁怨從“萬裡”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默寫考點

1.曆史的演進,王朝的更替,世事的變化滄桑,把詩人的愁怨從“萬裡”推向“千古”的句子是: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2.現在常用于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的緊張氣氛的千古名句是: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9

09 無題

[唐]李商隐

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鑒賞品析

1.“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千古名句,請簡單賞析。

這一聯以淺顯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雙關(諧音),寫對愛情的至死不渝,語言搖曳多姿,精彩感人。

2.尾聯中的兩個典故分别表達了什麼意思?

“蓬山”是神話中海上的仙山,這裡借指所思女子住處;“青鳥”是神話中為西王母傳信的神鳥,這裡指信使。第一個典故表明兩人見面很難,第二個典故則是期待雙方互通音訊。

默寫考點

1.詩中贊美獻身事業、奉獻不止的精神的句子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2.詩中寄托作者仕途苦悶的心情,以極其沉痛的心情寫傷别的句子是: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3.詩中寫男女離别後的擔心,含有兩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的句子是: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10

10 行香子

[北宋]秦觀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圍牆,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莺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鑒賞品析

1.這首詞以什麼順序展開景物描寫?詞人筆下的景物具有哪些特點?

以詞人的遊覽順序展開景物描寫。詞人筆下的景物具有色彩明麗、生機勃發的特點。

2.這首詞的白描手法曆來為人所稱道,請簡要分析。

這首詞通篇用語流轉自然,給人以明快之感。上阕結句寫花,下阕結句寫莺、燕、蝶,畫面一動一靜,互相呼應,使全篇結構勻稱,回環往複,意趣盎然。詩人用白描的手法、淺近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醉人的田園春景。

默寫考點

1.詞中描寫詞人乘着溫和的春風,興趣正濃地信步漫遊村莊,欣賞着春天的風光,表現詞人喜愛農村景色的句子是:倚東風,豪興徜徉。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11

11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鑒賞品析

1.這首詞中詞人通篇言“愁”,你是如何理解詞人的各種“愁”的?

詞中的“愁”,有詞人無病呻吟之閑愁,有詞人憂國憂民之憂愁,還有詞人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之哀愁。

2.下阕以“卻道‘天涼好個秋’”結尾,有何作用?

“卻道‘天涼好個秋’”生動地表現了詞人遍嘗辛酸之後無可言說的複雜況味。結尾這句形式輕佻灑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詞人之“愁”的深沉博大。

默寫考點

1.詞中表現了作者曆盡世事艱難,滿腔愁苦卻無從說起的複雜況味的句子是: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12

八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13

必 背 詩 詞

01 野 望

[唐]王績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鑒賞品析

1.主題概述。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着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之感。

2.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聯系作者的生平,說說你對詩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這首詩中間兩聯主要寫景,描繪了詩人薄暮時分于東臯所見的田園風光。夕陽餘晖暈染下,每一棵樹,每一座山,都呈現着濃濃的秋意;放牧的人趕着牛返回,獵人騎着馬帶着獵獲的禽鳥歸來。

詩歌首聯“徙倚”二字,點明作者徘徊無依的孤獨心境。颔聯和頸聯寫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園景物,但因作者心緒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層憂郁、孤獨和清冷的色彩。尾聯抒發感情,田園生活的靜谧和安閑沖淡不了詩人的憂郁,他感覺自己并不能融入這詩一般的田園山水,隻好從先賢那裡尋找慰藉。詩人的彷徨、孤獨和苦悶,可能是因為仕途的不得志,感覺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詩酒。

默寫考點

1.點明時間地點和事件,并表現詩人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的句子: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運用對偶手法描寫傍晚時分,遙望山野,滿目濃濃秋意的對偶句(寫景句):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動寫靜,襯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詳與甯靜,也寫出了放牧和打獵的人各自随願而歸的句子是: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4.王績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懷傷,在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表現詩人身處亂世,前途無望,孤獨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14

02 黃 鶴 樓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鑒賞品析

1.主題概述。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登上黃鶴樓時的所見所感,抒發了詩人吊古懷鄉之情。

2.此詩是怎樣将神話傳說與眼前景物融為一體的?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黃鶴樓》前兩聯,均是先寫神話傳說,再寫眼前景物,虛中有實,撫今追昔,寫出詩人對世事變化難以預料的感慨。以神話傳說起筆,則增添了黃鶴樓的神異色彩,大大豐富了詩歌的内容。首聯從神話傳說落筆,起筆高遠,回到現實情境,又仿佛黃鶴從天而降一樣,神秘莫測。颔聯先寫黃鶴之杳然不見,在遠望天際,尋覓黃鶴蹤影之時,順勢轉換為對天際白雲的描繪,轉換自然,毫無痕迹。從句中兩個“空”字,可以體會到詩人吊古傷今,無限怅惘的情感。

3.全詩以“愁”字收篇,有什麼作用?

全詩以一“愁”字作結,點出了全篇的主旨。準确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意境相照應,從而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了纏綿的鄉愁

默寫考點

1.唐代詩人崔颢在《黃鶴樓》中記述神話傳說,抒發詩人對于歲月流逝,世事滄桑的感慨的句子: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2.崔颢用對偶的描寫在黃鶴樓上所見之景的句子: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

3.崔颢在《黃鶴樓》一詩中情景交融,抒發了遊子悲苦的思鄉之情的詩句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4.唐代詩人崔颢在《黃鶴樓》中直抒胸臆,表現鄉愁的詩句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與馬緻遠《天淨沙·秋思》中“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15

03 使 至 塞 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鑒賞品析

1.主題概述。

詩作叙述了詩人出使塞上的艱苦行程,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達了詩人由于被排擠而産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淨化、升華後産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2.說說“征蓬出漢塞,歸燕入胡天”的含義,這兩句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蓬草成熟後枝葉幹枯,根離大地,随風飄卷,詩人去國離鄉,感情總是複雜萬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難奔、有國難投的情勢,還是像本詩中所寫的因為負有使命。大約詩人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漢司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樣的威風、氣派。詩人以“蓬”“雁”自比,這兩句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怅,暗寫自己内心的激憤和抑郁。與首句的“單車”相應。萬裡行程隻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3.《使至塞上》的頸聯被譽為“獨絕千古”,清人黃培芳認為其妙處在于“‘直’‘圓’二字極錘煉,亦極自然”。你怎麼理解這一說法?你覺得這兩句詩好在哪裡?

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繪畫一樣的構圖,空間闊大,層次豐富;其次,它有繪畫一樣講究的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寥寥幾筆,就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極強,仿佛抽象派的作品;最後,這兩句在色彩上也很鮮明,落日、大漠、黃河、烽煙,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直”“圓”二字的“錘煉”之處就在于構成壯美的畫面,富有視覺感;其自然之處,在于符合塞外現實的情境。“烽煙”多用狼煙,有輕直、聚集的特點,是“孤煙”,不會相互糾纏,故在無風的時候,能夠“直”沖雲天;蒼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沒入地平線,顯得又大又圓,這也符合我們日常觀察落日的視覺感受。“自然”之處還在于,這兩句詩所寫的獨特景象,是長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剛進入塞外很自然地就會捕捉到的。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16

默寫考點

1.《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的詩句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采用對比手法,點明時間,表現詩人失意情緒和飄零之感的詩句是: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2.不僅顯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緒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是: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3.王維在《使至塞上》一詩中,以比喻表達詩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語句是: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4.王維在《使至塞上》一詩中,通過寫景來交代行蹤,暗示詩人因為受到排擠而内心激憤、抑郁之情的詩句是: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5.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兩句即景設喻,以物自比,以比喻表達詩人惆怅、抑郁心情。

6.由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可以使人聯想到範仲淹《漁家傲》中同是寫邊塞景象的句子“長煙落日孤城閉”。

7.王維在《使至塞上》一詩中,描繪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的詩句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8.《使至塞上》以傳神之筆勾畫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渾壯美景象,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9.《使至塞上》表現了邊塞将士緊張的戰鬥生活,也暗示出戰事頻繁的句子是: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17

04 渡荊門送别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鑒賞品析

1.主題概述。

此詩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對故鄉無限眷戀的真摯感情。

2.細讀詩作,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所寫的景色,注意寫景視角的轉換,體會詩人心境的變化。

詩人乘舟東下,随着船隻的移動,兩岸的景色像畫卷一樣展開、變換。颔聯以移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地過渡到平原,山巒從作者的視野中一點點地消失;江水向着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山嶺本是靜止的事物,卻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這裡作者化靜為動,使景物富于動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湧,卻仿佛流入遼遠無際的荒原,顯得視野遼闊,境界高遠。頸聯則以靜止的視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兩幅圖畫。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圖,寫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飛下的天鏡,寫出江水的澄淨明澈。第二幅是天邊雲霞圖,寫黃昏時的景象,雲霞飄飛,如同海市蜃樓一般變幻多姿。這兩聯的景物,或天高地遠,氣象闊大,或風物靈動,景色優美,正是作者喜悅開朗心境的展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現出作者遠遊異鄉、闖蕩世界的興奮心情。但随着離鄉越來越遠,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就越來越濃,最後一聯則轉入思鄉之情的抒發。

默寫考點

1.李白在《渡荊門送别》一詩中,點明出發地.目的地的語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2.李白在《渡荊門送别》一詩中,化靜為動,表現雄渾開闊的意境的詩句是:山随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3.李白在《渡荊門送别》一詩中,表達了奇特大膽的想象這一特點的詩句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4.李白在《渡荊門送别》中,借故鄉之水的深情厚誼,表達對故鄉思念之情的語句是: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5.《渡荊門送别》比喻描寫楚地江水澄澈水霧彌漫(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或用比喻描寫水中月、天上雲的美麗景象)的句子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18

05 錢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鑒賞品析

1.主題概述。

詩作通過對西湖早春明媚風光的描繪,抒發了作者早春遊湖的喜悅和對西湖風景的喜愛之情。

2.賞析颔聯中“争”“啄”兩個字的妙處。

這兩個動詞極富表現力,細緻傳神地刻畫出了一幅早莺争着飛向朝陽暖樹,新燕啄泥銜草的動态場景,生動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機。

3.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錢塘湖春行》寫的是初春景色,詩中哪些詞語透露出這一點?

《錢塘湖春行》一詩圍繞初春來寫,描繪了西湖明媚的春光。很多詞語都能看出初春景象來,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說,“幾處”說明早莺尚少;“争暖樹”說明是乍暖還寒時候,早莺争奪向陽的樹木;“誰家新燕”說明燕子始回,尚未築巢。“亂花漸欲迷人眼”說明花兒還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淺草才能沒馬蹄”說明芳草才生,尚未長高。

默寫考點

1.抓住早春特點,從仰視角度描寫禽鳥(動物)的優美詩句是: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2.抓住早春特點,從俯視角度描寫花草(植物)的優美詩句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3.表達詩人為早春勝景所吸引流連忘返的一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4.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動來傳達春天來臨的信息并表達自己喜悅之情的句子是:幾處早莺争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5.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描繪春花初綻,春草吐綠的詩句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6.(通過花草來體現西湖早春生機勃勃)運用拟人,化靜為動的詩句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7.寫出詩人觀景的處所,寫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19

06 飲酒(其五)

[東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20

鑒賞品析

1.主題概述。

詩作描寫詩人辭官歸田後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明詩人避開塵世的喧嚣後,在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中獲得了自由和恬靜的心境。

2.詩作中“心遠”一詞應當如何理解?

該詞統攝全詩,不僅對前三句進行了總結性的說明,而且開辟了後面幾句詩的境界,正因為“心遠”,無世間事物纏身,所以詩人能夠在東籬下悠然采菊,于閑暇中望山,欣賞群鳥在夕陽中還巢的美麗景色。大自然的和諧,倦鳥還林的情景,給詩人以感觸。詩人能夠陶醉其中,是因為他的心靈超脫塵俗,融于自然。

3.關于陶淵明《飲酒(其五)》,蘇東坡這樣評述:“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你怎麼理解蘇東坡的這段話?說說你的想法。

蘇轼認為,陶淵明在東籬采菊,無意間一擡頭,南山映入眼簾,一個“見”字寫出了一種無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與全詩營造的閑遠散淡的氛圍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見”,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為之,破壞了詩歌自然而然、渾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說“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

默寫考點

1.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中表明詩人決意擺脫塵世的幹擾,過閑适恬靜的生活的詩句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2.表達了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詩句: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3.陶淵明《飲酒(其五)》中表現了怡然自得,恬淡閑适,熱愛自然,曠達胸襟的詩句是:采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

4.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中表明作者本想說明白,卻又不可言傳的詩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飲酒(其五)》中與“可意會,不可言傳” (表現心與物遇,進入物我兩忘境界)意境相似的句子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表現自己俯仰之間悠然自得,與自然融為一體(反映詩人陶淵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現他悠遊自在的隐居生活)的詩句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7.表明詩人擺脫塵世的幹擾,過閑适恬靜的生活的詩句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8.富含哲理,寫出人生際遇實際隻是人的一種感受的句子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9.描繪傍晚時分山中美麗景色的詩句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21

07 春 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鑒賞品析

1.主題概述。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在陽春三月所看到的淪陷中的長安城的破敗景象,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思親的思想感情。

2.試賞析千古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前句寫花,寫所見,是感傷國事;後句寫鳥,寫所聞,是感傷家事。花鳥本是賞心悅目、無限美好的事物,詩人卻觀花落淚,聞鳥驚心,以樂景襯哀情,突出了詩人憂國思家之情的深沉。

3.詩作主要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繪景(山河、草、木、花、鳥),但景中有情(破、深、濺淚、驚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時、恨别);後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斷“家書”、搔“白頭”),情中有景。詩中的景物有聲有色,構成了有縱深感的多維藝術空間。這空間是詩人的主觀意識和客觀景物融合的具體表現,是精神内容和物質形式的統一。

默寫考點

1.寫出望中之所見,表現長安春日滿目凄涼、傳達出詩人憂國傷時之情的語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承上啟下,表明詩人作者移情于物,感時傷别、見明麗之景誘發内心傷感(或運用拟人抒發傷感之情)的語句: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3.寫戰火連綿,久盼家音,抒發千古以來戰争中人們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4. 詩人刻畫自身形象,抒發憂國念家悲愁的語句的: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5.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開、鳥鳴無疑引發了詩人的優國和思親之情:感時花施淚,恨别鳥驚心。

6.杜甫在《春望》一詩中寫國都淪陷,山河依舊,春天來臨卻雜草叢生且表現長安春日滿目凄涼,傳達出詩人憂國傷時之情的詩句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7.杜甫在《春望》一詩中悲哀國破家亡,傷感離亂之痛,表現他愛國,念家的美好情操,詩中能夠表現他憂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8.在《春望》中,春天的花開鳥鳴反而使詩人杜甫生出憂國和思親之情,即所謂“感時花施淚,恨别鳥驚心”。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22

08 雁門太守行

[唐]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鑒賞品析

1.主題概述。

這首詩歌用濃豔斑駁的色彩極力描繪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準确而又生動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萬變的戰争風雲。

2.李賀作詩,工于設色,陸遊就曾說他的詩“五色炫耀,光奪眼目,使人不敢熟視”。結合《雁門太守行》中表現色彩的詞語,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作者呈現的畫面。

敵軍滾滾而來,黑壓壓一片,猶如烏雲翻騰,幾乎要摧毀城牆;我軍嚴陣以待,陽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閃爍。肅殺的秋色中,響亮的角聲震天動地;寒夜裡,邊塞将士的鮮血凝成暗紫色。帶着半卷的紅旗,援軍趕赴易水;天寒霜重,鼓聲也像是被寒氣所逼,郁悶低沉。

3.結合本詩具體說說作者是如何借助想象給事物塗上各種新奇濃重的色彩的。

一般說來,描寫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不宜使用色彩濃豔的詞語,而李賀的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如黑色、金色、胭脂色和紫色等,不僅鮮明,而且濃豔,它們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斓的畫面。詩人就像一個高明的畫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而不隻是勾勒輪廓。

默寫考點

1.詩中寫戰雲籠罩,使人透不過氣來,而戰士整裝待發,士氣還很旺盛的詩句是: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2.詩中描寫白天戒備森嚴,無比威嚴的詩句是: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3.詩中運用比喻,誇張手法,渲染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和城内将士披堅執銳,嚴陣以待的情形: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4.抒發誓死報國忠心的詩句是: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5.“角色滿天秋色裡,塞上胭脂凝夜紫”把激戰中的邊塞風光寫得很壯美。

6.“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顯然是潛師夜襲,一場苦戰。“易水”二字使人聯想起戰國時刺客荊轲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23

09 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将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鑒賞品析

1.主題概述。

這首詠史詩借對赤壁之戰的評述,抒發了詩人對曆史的感慨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表現了詩人對人生命運的深刻感悟,還曲折地表現了詩人報國無門的郁悶。

2.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自身才華、命運的哪些認識?

作者借對三國史事的遐想,慨歎曆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空有抱負卻生不逢時、無從施展的無奈。

3.“以小見大”是《赤壁》這首詩主要的寫作特點,詩中是如何具體表現出來的?

詩人由一支小小的、沉埋于泥沙中的“折戟”想到了曆史往事,想到了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赤壁之戰及當時風雲人物,可謂想象力豐富,含蓄而别緻。

“銅雀春深鎖二喬”一句尤其精妙,詩人沒有正面直言假使“東風不與周郎便”之後吳國滅亡的局面,而是以“二喬”的命運來暗示戰争的結局,以小見大。這種寫法很能發人深省,既有情味,又有韻味。

默寫考點

1.借古物興感慨的詩句是: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将磨洗認前朝。

2.運用議論手法詩中隐含作者獨特的見解,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生不逢時的情緒以小見大,借二喬的命運反映赤壁之戰重大影響的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對赤壁之戰的曆史結局進行評判的句子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4.杜牧在《赤壁》中寫設想中的東吳敗亡,不從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着筆,僅以二喬命運代表東吳命運的詩句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5.杜牧在《赤壁》中借物興感,評論赤壁之戰勝負的詩句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6.杜牧的《赤壁》一詩中,蘊含機遇造人的哲理的詩句(作者誇大東風的作用,借古諷今,告誡統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僥幸)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7.《赤壁》中表現杜牧一反傳統的看法,抒發奇想,引發讀者的聯想和想像的兩句詩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24

10 漁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鑒賞品析

1.主題概述。

這首詞記述了夢中的景象及與天帝的問答,暗含對社會現實的不滿與失望,表達了詞人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2.這首詞表現了作者對自身才華、命運的哪些認識?

作者借夢境中與天帝的對話,表達了對自己空有一身文學才華卻屢遭喪亂,甚至連個人的安定幸福都無法保障的不滿。

3.如何理解詞的最後一句“蓬舟吹取三山去”?

這一句反映出詞人對社會現實的失望。她在社會現實中得不到施展才華的機會,又沒有安定的生活環境,所以隻能把希望寄托于缥缈的仙境,夢想有機會乘風而起,到那沒有紛争、遠離塵世的地方去。

默寫考點

1.詞中展現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并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的句子: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2.詞人在天帝面前傾訴自己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紮的苦悶不滿的句子: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3.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仿佛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态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隻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4.李清照在《漁家傲》中,“我報路長嗟日暮”一句用路途遙遠而時光易逝來比喻理想難以實現,寫出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感受。

5.李清照的《漁家傲》中“ 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達了詞人決心像大鵬一樣乘風高飛,樂觀地尋求幸福的理想與願望,也是本詩的主旨句。

6.詞中運用屈原《離騷》詩句典故,詞中意境壯闊、想象豐富、充滿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的句子是: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25

課 外 誦 讀

11 庭中有奇樹

《古詩十九首》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折其榮,将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緻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别經時。

鑒賞品析

1.從全詩看“此物何足貴?但感别經時”有什麼作用?

卒章顯志,點名詩旨;升華情感,令人回味。

2.體味這首詩的寫作手法。

全詩因人感物,由物寫人,抒寫情思,通篇不離“奇樹”,篇幅雖短,卻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默寫考點

1.《庭中有奇樹》中描寫葉綠花盛的春日佳景的語句是: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2.《庭中有奇樹》中以花寄情,揭示了詩歌的主旨,表現對遠行人的思念的詩句是:攀條折其榮,将以遺所思。

3.《庭中有奇樹》中抒寫女子執花在手無法相贈的愁苦的語句是:馨香盈懷袖,路遠莫緻之。

4.《庭中有奇樹》中表達主人公無可奈何、自我寬慰,點明全詩主題的句子是:此物何足貴?但感别經時。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26

12 龜雖壽

[漢]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裡;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鑒賞品析

1.詩的開篇寫“神龜”“騰蛇”有什麼作用?

詩人以“神龜”“騰蛇”為喻,說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觀規律。

2.賞析“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兩句筆力遒勁,蘊含着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表現了曹操老當益壯的進取精神以及統一天下的抱負和雄心。現常用來表示一個人雖然年紀大,卻胸懷大志,意欲有所作為,因而能夠激起有識之士的感慨和共鳴。

默寫考點

1.作者用比喻的方法,以神龜和騰蛇為喻,極言人的壽命有限,慨歎生命苦短的詩句(運用比喻表明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2.曹操的《龜雖壽》:最能體現詩人慷慨激昂,壯懷激烈的情感(用比喻的手法表達詩人年老而壯志猶存)的詩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3.《龜雖壽》一詩中,表現詩人雖近暮年,仍然老當益壯,雄心不減的詩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4.作者認為隻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順其自然,始終保持樂觀的精神,就能延年益壽,不是完全聽憑上天安排的詩句: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27

13 贈從弟(其二)

[東漢]劉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鑒賞品析

1.詩作颔聯連用兩個“一何”,各突出了風聲和松枝的什麼特點?

第一個“一何”突出了谷中風的迅疾兇猛;第二個“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2.這是一首詠物詩,标題卻是“贈從弟”,有何用意?

本詩貌似詠物,實為言志,贊揚松柏挺立風中而不倒,曆經嚴寒而不凋的頑強生命力,表現詩人堅貞自守的品格,也有對堂弟的勸勉之意。

默寫考點

1.劉桢的《贈從弟》中以山風的猛烈反襯松枝的剛勁的詩句(描寫風狂的反複句)是: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2.與陳毅詩中寫道:“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似的句子是: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3.《贈從弟》劉桢:詩中集中贊頌松柏能夠挺立風中而不倒,經嚴寒而不凋的詩句是: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4.詩中展示松柏意态從容、堅貞志節的詩句: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5.《贈從弟》中贊美松柏經嚴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勵從弟在惡劣環境中要正氣凜然的詩句是(主旨句):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6.《贈從弟》中一問一答揭示松柏耐寒不凋、堅貞不變的本性的詩句是: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28

14 梁甫行

[三國魏]曹植

八方各異氣,千裡殊風雨。

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鑒賞品析

1.詩作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的情感?

詩歌主要運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寫了邊海人民的貧困生活,反映了邊海農村殘破荒涼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2.“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這兩句在是各種有什麼作用?

這兩句環境描寫襯托出邊海人民生活環境的荒蠻以及他們的恐懼與凄楚,承接前文的描寫,進一步抒發了感慨,深化了主題。

默寫考點

1.《梁甫行》一詩中突出邊海人民生存環境的惡劣的句子是:八方各異氣,千裡殊風雨。

2.《梁甫行》中描述海邊的人民在荒野草叢林木中生活,表現自己對下層人民的同情的句子: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

3.《梁甫行》寫出了邊海人民衣不遮體、粗俗艱苦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4.《梁甫行》中通過狐狸、兔子的側面描寫,反襯出邊海人們生活環境的荒蠻以及邊海人們的恐懼與凄楚的句子: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29

15 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30

鑒賞品析

1.這首詞的上下阕各寫了什麼内容?

上阕因今思昔,追憶難忘的歡聚,感歎流光易逝;下阕寫落花、歸雁,抒發傷春懷人之情。

2.賞析“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無可奈何花落去”是傷春,“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傷别。該句景物與人事聯系在一起,景中寓情,賦中有比,含蓄地抒發了傷别懷舊之情。

默寫考點

1.晏殊的《浣溪沙》中,詞人由景觸情,由自然規律的變遷更替,透露出對美好景物及難以忘懷情事的流連,流露出對光陰流逝的無限惆怅的句子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2.詩中着重寫今日的感傷、被譽為“千古奇偶”的詩句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3.說明季節的變換,年華的交替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的詩句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4.抒發惜春傷時之情并給人以哲理性啟迪的名句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5.晏殊《浣溪沙》詞上片“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兩句構成“新”“舊”的對比,下片構成“來”“去”對比的詞句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6.追憶難忘歡聚,感歎流光易逝的句子是: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

7.表現詩人沉思形象的句子:小園香徑獨徘徊。

8.時光流逝,不能倒流,人們無力挽回,經常用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兩句詩表示慨歎。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31

16 采桑子

[宋]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隐隐笙歌處處随。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鑒賞品析

1.這首詞上阕出現了哪些意象?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

出現了輕舟、短棹、綠水、芳草、長堤等意象。描繪了一幅湖水綿延,芳草滿堤,清麗活潑的春日西湖美景圖。

2.詞的下阕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描寫西湖春色?抒發了詞人什麼感情?

動靜結合的手法。一、二句寫風平浪靜,把水面比作明淨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緩慢移動寫出了“靜”;三、四句寫漣漪微起,驚動了沙洲上的水鳥,水鳥掠過堤岸飛去,寫出了“動”,而西湖愈顯幽靜。動靜相襯,寫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發了詞人流連山水的愉快心情。

默寫考點

1.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描繪西湖清麗、恬靜、淡遠的春景的句子是: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隐隐笙歌處處随。

2.詞中寫船動驚禽,劃破了湖面的平靜,為這一趟悠閑之旅平添了一個興奮點的句子是: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3.把水面比作明淨平滑的琉璃,寫出風平浪靜的句子是:無風水面琉璃滑。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32

17 相見歡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裡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鑒賞品析

1.這首詞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表現了詞人渴望早日收複中原,還于舊都的強烈願望,同時也是對朝廷苟且偷安,不圖恢複的憤慨和抗議。

2.賞析詞的下阕。

一個“亂”字,概括了中原淪喪的現實;一個“散”字,揭露出統治階級無心抗敵的心理。“幾時收”的發問,既是痛切的質疑,也是無望的感歎。最後一句是點睛之筆,詞人乞求西風把自己的淚吹過大江,吹到已成為戰争前線的揚州,充滿無限悲慨。

默寫考點

1.象征南宋的國勢日漸衰微,并為全詞奠定蒼涼感傷的情感基調的句子是:萬裡夕陽垂地大江流。

2.回憶中原淪陷,士族南逃往事,抒發了國土恐難收複的擔憂、無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中原亂,簪櫻散,幾時收?

3.朱敦儒的《相見歡》表現了作者渴望早日恢複中原,還于舊都的強烈願望,同時也是對朝廷苟安旦夕,不圖恢複的憤慨和抗議的詩句是: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33

18 如夢令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

鑒賞品析

1.試賞析“驚起一灘鷗鹭”中“驚”字的妙處?

“驚”字既暗寫船行速度之快,又生動地寫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鷗鹭被吓得驚慌失措的情态。

2.這首詞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這首小詞僅用三十餘字就講述了一個如此曲折的“故事”,洋溢着生活的氣息和歡快的旋律,表現了詞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歡暢心情和清雅逸趣。

默寫考點

1.《如夢令》中景色迷人,樂不思“宿”的句子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2.李清照的《如夢令》:追憶郊遊地點、時間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歸路的詩句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3.翠綠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紅的荷花,給人以涼爽幽靜,清香撲鼻的感覺,詩人楊萬裡贊其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而詞人李清照卻在《如夢令》中嗟歎: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4.寫回舟迷路的句子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

七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34

必 背 詩 詞

01 觀 滄 海

[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鑒賞品析

1.主題概述。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通過勾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意氣昂揚的豪邁感情和開闊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2.品析“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一句。

此句是寫觀滄海時所見的全景。海水蕩漾,是動态;山島聳立,是靜态。這兩句相互映襯,動靜結合,顯示出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兩句詩在寫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試分析。

這兩句寫的是虛景,詩人借助豐富的想象,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更加宏偉的境界。寥寥十六字将天連水,水連天,浩浩蕩蕩、無邊無際的滄海之景描繪得蔚為壯觀。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合理的誇張,展現了一個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不僅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與遠大的政治抱負。

默寫考點

1.《觀滄海》中,最能表達作者博大胸襟(遠大抱負)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2.《觀滄海》一詩中,描寫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樹木從生,百草豐茂。

3.《觀滄海》一詩中寫大海水波動蕩,山島高聳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4.《觀滄海》一詩中對景物作總寫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5.《觀滄海》一詩中詳細寫詩人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樹木從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6.《觀滄海》一詩中描寫詩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7.《觀滄海》一詩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描寫,但是也有兩句詩是叙事的,這兩句詩是: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35

02 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鑒賞品析

1.主題概述。

詩作中詩人選取了楊花、子規、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編織出一個朦胧的夢境,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聽說友人被貶時的惆怅與同情,并給予友人關切與安慰。

2.品析“楊花落盡子規啼”一句。

這句是景物描寫,楊花飄落、子規啼鳴,點明時令。景物獨取漂泊不定的楊花和叫着“不如歸去”的子規,既含有飄零之感、離别之恨,切合當時情事,又融情于景,表現出詩人對好友的關切和同情。

3.請賞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

這兩句詩緊承上文,集中抒發了詩人對好友被貶的同情和挂念。詩人發揮想象,把明月想象成寄托“愁心”的載體,将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明月成為自己的化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起到邊遠荒涼的地方去,生動形象地表達出詩人真摯而強烈的感情。

默寫考點

1.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标遙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達對友人不幸遭貶的深切同情與關懷的名句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詩中借景抒情蘊含飄零之感.離别之恨.遷谪之遠的詩句是: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标過五溪。

3.詩中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離愁的詩句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随風直到夜郎西。

4.詩中寫景兼點時令,含有漂泊之感、離别之恨的句子:楊花落盡子規啼,而“ 聞道龍标過五溪”一句寫聞訊,暗含悲痛之意,表現旅途艱難。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36

03 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鑒賞品析

1.主題概述。

本詩寫舟行江中的所見所感。詩人通過描寫長江雄奇壯闊的風景,抒發了旅途之中的思鄉之情。

2.從煉字的角度賞析“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這兩句煉字講究,意境開闊。“平”“闊”“正”“懸”四個字用的極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态勢。春潮湧漲,江水浩渺,風帆鼓吹,船上人的視野也因此開闊,詩的意境也由此顯得恢弘壯大。

3.請賞析“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當殘夜還未消退的時候,一輪紅日已經從海上升起;舊年還未逝去,江面上已經顯露出春意。這兩句中,詩人把“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蘊含着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不僅寫景逼真、叙事真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舊事物終将被新事物取代。這兩句詩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

默寫考點

1.王灣在《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描繪漲潮時水面寬闊,帆船順風而行的句子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2.《次北固山下》一詩中,表現時序變遷,新舊交替這一自然規律的詩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3.《次北固山下》一詩中遊子思鄉情深的詩句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次北固山下》蘊含新事物必将代替舊事物,未來必定更加美好的哲理句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37

04 天淨沙·秋思

[元]馬緻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鑒賞品析

1.主題概述。

這首小令寓情于景,通過描繪一幅蒼茫蕭瑟的夕照秋景圖,表現了遊子長期漂泊異鄉的凄苦、惆怅之情。

2.這首小令前三句寫了哪些景物?你認為這樣寫有何好處?

前三句共寫了藤、樹、鴉、小橋、流水、人家、道、風、馬這九種景物,景物名稱之前冠以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它們帶上了鮮明的個性。一系列名詞組合又使本來互不相幹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這些景物,極力渲染了悲涼的氣氛,烘托出一個長期漂泊異鄉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3.《天淨沙·秋思》中作者是如何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在寫景時運用白描的手法,不尚華麗,務求樸實,将九個意象構成一幅蒼涼寂寥的秋景圖,表現出濃烈的思鄉之情,盡管全篇作者不着一個“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這樣蕭瑟蒼涼的暮景中顯露無疑。

默寫考點

1.《天淨沙·秋思》中寫農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2.馬緻遠在《天淨沙·秋思》中渲染蕭條、冷落、凄涼氣氛的寫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

3.馬緻遠在《天淨沙·秋思》中寫遊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這首小令的主旨句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38

課 外 誦 讀

05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鑒賞品析

1.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全詩表達了詩人對故鄉依依惜别和對友人的思念之情。

2.全詩五個地名連用有什麼作用?

五個地名連用,造成空間迅速轉換之感,讓人感覺到行船之快,既傳達出詩人江行的獨特體驗,又抒發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

默寫考點

1.《峨眉山月歌》一詩中,明寫月映清江美景,暗點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點明遠遊時令,叙寫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的一句是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中表現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詩句是: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峨眉山月歌》一詩中,點明遠遊路線,抒發依依惜别之情的兩句是: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39

06 江南逢李龜年

[唐]杜甫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鑒賞品析

1.“尋常”“幾度”在詩中有什麼作用?

這兩個詞語體現了詩人與樂師李龜年當初正值人生盛時,同處權貴之家的經曆,表達了詩人對開元盛世的無限懷念。

2.賞析“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的表現手法及作用。

“落花時節”喻國運衰微,人生落魄,盛時不再。這兩句詩用江南美景反襯離亂世事和沉淪身世,表達了詩人對繁華時代的無限懷念和對國運衰微的現實的無限感慨,以及對自己身世飄零的深切感傷。

默寫考點

1.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一詩中,常被用來表達久别重逢,幸會難得的心情的兩句是: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2.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一詩中,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言過去之盛,為下文做鋪墊的兩句是: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3.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一詩中,表達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4.流露詩人無限滄桑之感的詩句是: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40

07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唐]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鑒賞品析

1.“強欲登高去”中的“強”有什麼表達效果?

劈頭一個“強”字,是不願為之而又不得不為之的心态體現,表現了詩人在戰亂中的凄清景況。

2.“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這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兩句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寄托了詩人對飽經戰争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

默寫考點

1.寫自己對飽受戰争憂患的人民等同情,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等渴望的詩句是: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2.表現出強烈的無可奈何的情緒,也寫旅況的凄涼蕭瑟,無酒可飲,更無菊可賞,暗寓着題中“行軍”的特定環境的句子: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41

08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鑒賞品析

1.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怎樣的環境?

前兩句寫夜晚登城遠望,但見大漠似雪,月華如霜,邊城夜色,凄神寒骨。這樣的甯靜如果不被打破,也許詩人可以沉浸其中,體味大漠那亘古的蒼茫。

2.從全詩看,前三句與第四句是什麼關系?

從全詩看,前兩句寫的是景色,第三局寫的是蘆笛聲,末句抒發心中所感,寫的是思鄉之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做烘托和鋪墊。

默寫考點

1.《夜上受降城聞笛》中表現邊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夜上受降城聞笛》表現征人滿懷愁緒,凝望故鄉,思念家鄉的詩句是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42

09 秋詞(其一)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43

鑒賞品析

1.詩人認為“秋日勝春朝”的理由是什麼?

秋天天高雲淡,爽朗明快,在詩人看來更易獲得靈感和激情,使人産生積極奮發、昂揚向上的精神氣概。這一說法蘊含着詩人積極樂觀的思想感情。

2.賞析“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詩人展現了一幅晴空中鶴飛沖天的動人圖景,表現了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豁達情懷,體現了面對困難百折不撓的鬥争精神。

默寫考點

1.詩中能夠表現詩人昂揚奮發的創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2.詩中體現詩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獨創新視角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3.詩中運用鮮明的對比來表現作者觀點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4.詩中描寫秋天美景的詩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5.詩中熱情歌頌秋天的句子:我言秋日勝春朝。

6.白居易有詩雲:“大抵四時心總苦,就中斷腸是秋天。”極言秋之悲涼,本詩中與之情調相反的句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7.詩中能夠表現作者推陳出新,賦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44

10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鑒賞品析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表達了詩人渴望和妻子團聚的心情以及離别的痛苦。

2.賞析“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兩句詩既寫出空間的殊異,又寫出時間的變遷,還從空間、時間的變化中寫出了人的悲歡離合,豐富地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默寫考點

1.想象将來與親友團聚.剪燭夜話的詩句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2.表達詩人思念朋友,渴望團聚的詩句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3.設想未來相逢景象,表達深沉離情的句子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4.盼望有朝一日與友人相聚的歡快場景的語句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5.超越時空,想象日後重逢時的情景的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6.詩中蘊含宦途失意、羁旅他鄉,思鄉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涼蕭瑟的景色之中的詩句是: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45

11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宋]陸遊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鑒賞品析

1.“夜闌卧聽風吹雨”中的“風吹雨”一語雙關,請指出其兩層含義?

“風吹雨”既指眼前風雨肆虐的現實環境,又含有象征意義,象征南宋王朝風雨飄搖的處境。

2.詩人是如何将“風雨大作”與“衛國戰争”聯系起來的?

“風雨”和“戰争”二者之間本來并無必然的聯系,但因為實現祖國統一是陸遊夢寐以求的強烈願望,所以一場突然而起的暴風雨觸動了他的情思,那窗外呼嘯的風聲,噼啪的雨聲,在夢境中化為戰場上鐵騎奔突之聲,若不是詩人曾在戰場搏殺過,若不是詩人懷有強烈的愛國熱忱,是不可能寫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詩句的。

默寫考點

1.陸遊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直接表達了自己雖然年老體弱,但仍想守衛邊疆,報效祖國的心願的詩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2.陸遊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觸景生情,把現實與夢想自然地聯系起來以抒發強烈感情等是: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人夢來。

3.《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寫詩人睡夢中仿佛正在戰場上激烈拼殺的句子: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4.《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表明作者身閑志不閑,壯志不移的語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5.《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由現實轉入夢境,表現作者對朝廷統治者的統治隐隐擔憂和收複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的詩句是: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6.《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寫詩人雖年老體衰,仍願守衛邊疆保家衛國的句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七到八到九年級的古詩詞(七八九年級上冊古詩詞全解)46

12 潼關

[清]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鑒賞品析

1.詩的前兩句寫出了潼關怎樣的特點?

孤高突起、寂寥遼遠。

2.詩人借吟詠潼關,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這首是體現了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渴望沖決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

默寫考點

1.表現作者渴望沖決落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等句子是: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