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這四件事千萬要注意

這四件事千萬要注意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17:57:30

日常生活中常會遇到:剛買的雞蛋很髒, 泡發的木耳泡多了,晚飯剩下很多海鮮~~等等許多問題,那麼我們該如何處理呢?如果處理不當,再好的食物也變 “毒物”,可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洗過的雞蛋

這四件事千萬要注意(這些事别再幹了)1

雞蛋買回家後,有人覺得太髒,會把雞蛋清洗一下再放進冰箱。當心!就是這個不經意的動作,竟讓雞蛋變成了 “毒雞蛋”。吃下這樣的雞蛋,會讓你的腸胃不适,嚴重的還會引發食物中毒!

新鮮雞蛋的表面有一層薄膜,它能起到抵擋細菌的作用,但清洗雞蛋的時候很容易被洗掉,細菌就會從雞蛋表面的小孔傾入,時間長就變質産生毒素。

其實保持雞蛋新鮮很簡單,用保鮮膜把雞蛋包起來放進冰箱,在雞蛋表面塗上一層植物油,或是把雞蛋放在紅豆、黃豆、谷糠等雜糧中,都可以讓雞蛋保鮮一個月以上。

泡太久的黑木耳

這四件事千萬要注意(這些事别再幹了)2

黑木耳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人們餐桌上的常菜,但黑木耳處理不當也會變成餐桌上的殺手。曾有新聞報道,一名男子因為吃了浸泡 3 天的黑木耳而髒器衰竭。現在正值夏季,木耳泡在水中更容易黴變,大家一定要控制泡發時間哦。

那麼,黑木耳泡多久最合适呢?夏季黑木耳用涼水浸泡兩個小時,使木耳呈現半透明狀态最好,冬季溫水泡 3 個小時為宜,浸泡前,用少許食鹽和食醋把木耳搓洗幹淨,不僅能去除表面污垢,還能保持木耳的鮮脆。

如果不小心浸泡了太多木耳,不想浪費,可以把多出的木耳放進冰箱冷藏,但是要在 24 小時内食用,否則也會變質産生毒素。

腐爛的生姜

這四件事千萬要注意(這些事别再幹了)3

老話說 “爛姜不爛味兒 “,真的是這樣嗎?事實可不像老話說的那樣。

專家研究表明,腐爛的生姜裡有” 黃樟素 “,這是一種毒性很強的有機物,可使肝細胞變性,即使攝入量不多,也足以使肝細胞受到非常嚴重的損害,還可能誘發食道癌,長白毛、變軟的腐爛生姜就不要再吃啦。

潮濕的夏季,想長時間保存生姜也不難,用錫紙緊緊包裹住生姜放在陰涼處,把洗淨、晾幹的生姜埋進鹽罐裡,或者用鹽水把生姜泡 1 小時,曬幹後放入冰箱冷藏,都可以保持生姜的鮮嫩。

未煮透的豆漿

這四件事千萬要注意(這些事别再幹了)4

豆漿是男女老少皆宜的養生佳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但也蘊含一種叫做 “皂素” 的有毒物質,它會刺激人的胃腸粘膜,導緻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還可能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危害生命。

皂素在豆漿加熱到 80 度左右時就會冒泡産生 “假沸” 的效果,您千萬别以為這時豆漿就能喝了,為了使豆漿中的皂素完全分解,在豆漿冒泡後,還應該再煮 5 分鐘,使其完全沸騰。

另外,黃豆、四季豆、扁豆、芸豆這些豆類和生豆漿一樣含有皂素,也必須在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否則可能會在食用 1-5 小時内發生惡心、腹痛、嘔吐、頭暈等中毒反應。

隔夜的海鮮

這四件事千萬要注意(這些事别再幹了)5

大部分人都知道,生海鮮和處理不當的海鮮中,含有大量有害細菌和寄生蟲卵,容易帶來腸胃問題,嚴重的話還會引起食物中毒,而隔夜海鮮的危害同樣不可小視, 炎熱的夏天尤其要多加注意。

海産品體内的某些細菌在高溫下并不能完全殺除掉,隔夜冷卻之後,細菌會自然再生或者重新複活,還會産生蛋白質降解物,食用會損傷腸胃和肝、腎功能。

長斑的紅薯

這四件事千萬要注意(這些事别再幹了)6

放久了受潮的紅薯受到黑斑病菌的影響,表面會長出黑褐色的斑點,這樣的紅薯味苦、發硬,對肝髒有害,高溫蒸煮也不能破壞裡頭的毒素,就不能吃了。

把紅薯的表皮曬幹後放在地勢高、幹燥、不漏水的地方,可以防止變質。紅薯被水淹濕後盡快吃掉不要久放,碰破了皮的紅薯也不能放太久。

未成熟的西紅柿

這四件事千萬要注意(這些事别再幹了)7

西紅柿是最常見家常菜,越是常見越不能掉以輕心,碰到沒有成熟的青色西紅柿千萬不要吃,因為西紅柿裡本身也有一種叫做茄堿的毒素,完全成熟時含量低,未成熟時含量高可能導緻中毒。

未成熟的西紅柿口感苦澀,如果不小心吃了一點,可喝些濃茶、淡鹽水或糖水解毒,如果出現了惡心、嘔吐的中毒反應,就要趕快就醫。

發芽的土豆

這四件事千萬要注意(這些事别再幹了)8

土豆裡有種東西叫龍葵素,是一種毒性物質,正常的土豆中含量極少,不會對人體帶來傷害,但土豆放太久長芽後,芽孔周圍會有大量有毒龍葵素,這時候吃容易中毒。

土豆喜涼,放在溫度過高的地方會長芽、腐爛,溫度過低又會凍傷害,放在陰涼通風處最好。土豆還不能和紅薯放在一起,不然土豆會長芽,紅薯則會僵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