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施耐庵筆下的武松是什麼樣的

施耐庵筆下的武松是什麼樣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4 20:24:52

施耐庵筆下的武松是什麼樣的(施耐庵為什麼不給武松起個比)1

經典名著《水浒傳》中,一百單八将人人有外号是該部作品一大特色,作者施耐庵為什麼沒有給武松起一個更加響當當的外号,而是起了一個顯得平淡無奇的“行者”?

當下有種說法,認為是施耐庵先生對武松持敷衍态度,因而沒給他起一個更高大上的綽号。我不認可這種說法。且看我的獨家觀點。

《水浒傳》中對宋江、武松、林沖、魯智深、李逵等十幾位性格鮮明的梁山英雄的成功人物塑造,是這部小說具有強大藝術生命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水浒英雄數武松”,在讀者心目中也是有共識。從作品中可以看出,《水浒傳》的作者施耐庵先生對武松這個人物是格外重視和偏愛的,小說裡用了十幾回的篇幅,不惜重墨,将一個山東大漢塑造成了武藝高超、疾惡如仇、行俠仗義、有血有肉、形象豐滿的英雄人物,令後來人千古傳唱。因此說“施耐庵詞窮了敷衍武松”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與此相反,我的獨家觀點是:恰恰因為施耐庵太喜歡甚至是偏愛武松這個人物了,才沒有随随便便給他安上一個外号。

在整部小說中,對武松帶有綽号性質的稱呼先後出現過“行者”、“打虎英雄”、“武二”、”武二郎”等,受到公認的、被用的最多的是“行者”這一綽号,但是,與其他人物的外号有所不同的是,其他人物的外号大都是施耐庵直接給安到頭上去的,而武松的“行者”卻是通過自己之口叫出來的。大緻情節是,武松因複仇在鴛鴦樓殺了張都監一家,亡命途中“撞”入張青、孫二娘的“黑店”,張青、孫二娘幫其逃脫官府緝拿,為掩人耳目,讓武松穿上一套頭陀的行頭,裝扮成一個行者逃亡,小說原著裡是這樣說的:武松換好行頭後,照過鏡子說“我照了自也好笑,不知何故做了行者”。武松的“行者”這個綽号就是出自這裡。

行者,《辭源》上釋義為“佛寺中服雜役而未剃發出家者的通稱”,又指“行腳乞食的僧人,梵語亦稱頭陀”,通俗講是指出家而未經過剃度的佛教徒,聯系武松這個人物形象,其“行者”綽号以“雲遊四方乞食的行腳僧”更為妥帖。延續我的獨家觀點,我認為施耐庵先生對武松的人物塑造和給武松授以“行者”綽号,是有意而為之,是故意這麼設計和安排的。理由如下:

其一,是出于把武松塑造成一個武藝高強的英雄好漢形象的需要。武松高強的武藝從哪裡來的?小說裡沒有明說,但隐隐約約透露出武松曾在少林寺習過武,其間還受到武術大師周侗指點傳授武功。武松師從何人、如何出道的?對此施耐庵雖然沒有明确交待,但也隐約暗示了武松與佛寺有關的一條暗線,“行者”這一綽号正與此伏筆相暗合。

其二,既沒有把武松寫成佛家弟子,又要塑造武松行俠仗義、愛打抱不平的俠義形象,用未經過正式剃度的佛家弟子這種含義來定位武松的人物品格、用帶發修行的行者(頭陀)這種綽号授予武松,其實是一種比較高明的安排。在《水浒傳》小說原文裡,“張青、孫二娘看了,兩個喝采道:‘卻不是前生注定!’”。施耐庵先生借張青、孫二娘之口,說武松做一個“行者”就是前生注定的。

其三,施耐庵太喜歡武松這個人物了,不想讓他的結局太悲慘,特意給武松安排一個最後在杭州六合寺出家、頤養天年、享年八十歲封清忠祖師得以善終的美好結局,也算是整部《水浒傳》108位梁山好漢中功德最圓滿的一個了。施耐庵在《水浒傳》中安排六合寺作為武松這位名震天下的打虎英雄最後的歸宿,是有其深刻寓意的,正應了佛理所說“從哪裡、回哪裡去”——武松終于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行者”。

其實“行者”這個綽号沒有什麼不好的,既帶有苦行江湖的豪俠之氣,又帶有追求生命大義的品格特征,很契合作者對武松的人物塑造需要,相比而言,總比那些赤發鬼、喪門神、母大蟲等外号多一些經典色彩吧。

獨家原創觀點,不滿意歡迎拍磚,滿意請點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