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皇帝繼位之時,江山并不穩固,南方有以吳三桂為首的諸藩自治;東南鄭氏台灣高舉大明旗幟,時不時組織反清複明行動;西部準噶爾汗國實力強大,侵略性極強;而内部也不安穩,争權奪利結黨營私等等。
清軍入關占據大明江山後,畢竟滿人太少,多少還得倚靠漢人共治天下,從漢八旗等就看得出來;但是朝堂之上依舊以滿人為主;但是在康熙早期平定天下之時,這三個漢人功不可沒,但是誰才是康熙真正的心腹呢?
1、姚啟聖
姚啟聖屬漢八旗中的鑲紅旗,因在剿滅靖南王耿精忠立下赫赫戰功,被康熙皇帝下诏嘉獎,晉升福建總督。
在公元1678年到1682年期間,姚啟聖總攬攻打台灣事宜
1678年,連破鄭錦營寨,斬殺其部将鄭英、劉正玺等十餘人并乘勝攻克收複長泰縣,因戰功被進封正一品。
1679年,姚啟聖偕赉塔、楊捷及巡撫吳興祚協力追殲,大敗鄭錦軍隊,先後招降官吏400餘名、士兵14000餘人。
1680年,姚啟聖與赉塔及總兵趙得壽、黃大來等分兵七路合擊,破敵19寨。另派遣軍隊渡海,攻下金門、廈門,招降朱天貴、楊彪等,進封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1682年,姚啟聖因攻克海澄、金門、廈門之功,被授予世襲騎都尉,加一雲騎尉。當時鄭經已死,其子鄭克塽襲位,稱延平王,表示願意對清稱臣進貢。姚啟聖上奏,康熙不許,命水師提督施琅攻取台灣。第二年,施琅攻克台灣,姚啟聖還兵福州。
在1683年,姚啟聖還兵福州不久背部舊疾複發,很快病故,終年六十。朝廷商議姚啟聖修造船舶、軍械仍虧欠四萬七千帑金,應予追繳。康熙皇帝感念姚啟聖生前勞苦,免于追繳。
2、周培公
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策動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在耿精忠、王輔臣先後發動叛變後,吳三桂曾試圖應援、打通與耿、王的聯絡,使叛亂地區聯成一片,迅速壓縮對清軍的包圍圈;如果此舉成功,則對滿清是極大的威脅。
但是王輔臣能力極強,擁兵自重,以骁勇善戰聞名,清将都有點怕他,不敢輕易進兵,他也沒把清兵放在眼裡,免對清軍圍困毫無懼色,目空一切。
後來周培公以一己之力說服王輔臣投降;平定王輔臣陝甘叛亂,不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脅,而且剪除了吳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對參戰的漢将分别論功行賞,委以重任,多方鼓勵和獎賞,使他們忠心耿耿為朝廷效力。
周培公對獎賞隻有一個要求:母親孫氏以父死殉節,望皇上能為母請旌。後來周培公被康熙皇帝升任為山東登萊道,并對周培公母親孫氏予以嘉封。
1676年,朝廷诰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其父封贈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康熙皇帝還親自禦筆為孫氏撰寫祭文,規定了祭祀規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參政吳毓珍辦理。後來周培公辭官回家。
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領噶爾丹率衆反清。賦閑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時關注朝廷政事,希望複起,聞訊後連忙趕寫平叛“條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帝采納,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負責戍邊。後死于任上。
3、李光地
李光地在十三歲時全家遭遇山賊,後奮力脫險,歸家後志于勤學。在康熙三年的時候,李光地鄉試中舉;康熙九年,他于庚戌科會試中成績出衆,高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選為庶常館庶吉士。正式踏上仕途。
在平定三藩的過程中,李光地因戰功官至永州總兵,後升任内閣學士;并舉薦施琅收複台灣。
但是李光地的宦途卻是坎坷的,因漢人身份,多次浮沉;但是後期康熙對李光地頗為重用,終于在康熙四十四年的時候,吏部接到康熙谕旨:“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優,着升為文淵閣大學士。”這樣,年過花甲的李光地正式登上了相位。
在康熙和李光地晚年時,康熙甚至都和李光地探讨立嗣問題,還邀請了李光地參加千叟宴;而且李光地多次請求辭職,康熙都不許;康熙五十三年,李光地再次請求休緻,康熙暫準給假兩年,讓其處理完家中事宜即返京辦事;李光地陛辭之時,康熙賜其“谟明弼諧”匾額 。
康熙五十五年,李光地因疝疾速發,卒于任所,享年77歲。皇帝派遣恒親王允祺前往吊唁,賞賜千兩金,谥号“文貞”。雍正初年,加贈太子太傅,祀賢良祠。
綜上可以看的出來,無論是姚啟聖還是周培公,受重用和信任的程度都遠遠比不上李光地,李光地死後谥号“文貞”,加贈太子太傅,祀賢良祠,這是何等的榮光?可以說,在清朝前期和中期之時,漢人中也唯有李光地有如此成就了。
黑白曆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