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當作敬辭,是從美和善良的本義引申而來的,用于贊美與對方有關的人。以“令”來敬稱的稱謂都比較容易理解,比如“令尊”是敬稱對方的父親,“令慈”是敬稱對方的母親,“令兄”是敬稱對方的兄長,“令弟”是敬稱對方的弟弟,“令郎”是敬稱對方的兒子,“令愛”是敬稱對方的女兒,等等。隻有敬稱對方母親的“令堂”一詞十分費解。那麼,“令堂”為什麼用來尊稱對方的母親呢?這要從古代中國的建築樣式說起。
古時候的房屋,面南背北,内部分為三個部分:堂,室,房。最前面是堂,“堂”不住人,是家族舉行祭祀或者接待賓客等禮儀活動的處所。“堂”建在一個高台上面,台前有台階,或為三階,或更多階。之所以建在台上,是為了防潮的緣故。“登堂”一詞,就是指必須登上台階才能進到堂内。
“堂”後面(也就是北面)的建築,正中的一間叫“室”,因此,所謂“登堂入室”,就是指登上“堂”,然後穿過“堂”,才能進入後面的正室。“室”的兩側叫“房”,東邊的叫“東房”,西邊的叫“西房”。正中的“室”為主人所居,兩側的“房”則為晚輩所居。
“堂”高大軒敞,又是祭祀的重要之地,後來引申用來泛指房屋的正廳,因此古人就把一家之主的父母尊稱為“高堂”。舉行祭祀之禮的時候,一家的主婦也就是母親通常活動于東房的北部,因此用“北堂”來指代母親。
《儀禮·士昏禮》中規定:“婦洗在北堂。”“洗”是盥洗用的器皿,主婦盥洗都在北堂,因此北堂又稱“北洗”,有小門和台階通向北邊的戶外。《詩經·國風·伯兮》中有“焉得谖草?言樹之背”的詩句,意思是說:去哪裡弄到一支萱草,把它種在後院的背陰處。
“谖草”即萱草,又稱忘憂草,其實就是黃花菜。古人認為萱草可以使人忘憂,遊子出門遠行的時候,常常要在母親所居的北堂的台階下種上幾株萱草,以免母親惦念遊子,同時也讓母親忘記憂愁,因此就将母親的居處稱為“萱堂”。唐代詩人聶夷中有一首著名的詩《遊子行》:“萱草生堂階,遊子行天涯。慈親倚門望,不見萱草花。”
這就是将對方的母親尊稱為“令堂”的來曆。“北堂”或“萱堂”用來作為對自己母親的代稱;“令堂”則隻能尊稱對方的母親,如果稱自己的母親為“令堂”,就會讓人笑掉大牙!
古代詩文中常常出現“椿萱”一詞,比如唐代詩人牟融的《送徐浩》一詩中寫道:“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滿頭。”“椿”是一種多年生落葉喬木,莊子在《逍遙遊》中說:“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可見它有多麼長壽。因此古人就把它拿來比喻父親,盼望父親像大椿一樣長壽。後來為一切男性長輩祝壽,都尊稱對方為“椿壽”。
“椿萱”合稱就代指父母,父母都健在稱為“椿萱并茂”,“堂上椿萱雪滿頭”的詩句就是形容父母都老了,頭發都白了。
《100個漢語詞彙中的古代風俗史》,許晖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4月
撰文:許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