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看透人情冷暖人生感悟

看透人情冷暖人生感悟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4 19:28:19

01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道“故鄉原風景”。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古詩《行行重行行》裡,道出了千百年來,人們對于故鄉的眷戀和不舍。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魯迅先生在短篇小說《故鄉》中的一段獨白,則将人們對于故鄉的複雜情感寫得淋漓盡緻。

年少時,總如同小和尚念經,對于“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類旅途抒懷的思鄉之情不甚了了,及至人到中年,經曆了出門求學、外出闖蕩的種種艱辛,才恍然讀懂了魯迅先生的《故鄉》,才無比清晰地感受到:故鄉,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看透人情冷暖人生感悟(人到中年當你落魄時)1

02

“兒時的故鄉”,是一生中抹不去的美麗記憶。

十六歲那年,我考上了中師,學校在離家三個小時車程的市區。那個酷熱的九月開學季,爸爸帶着我乘坐長途汽車去學校報到,那是我真正意義上第一次離開家鄉。

頭一次坐長途汽車,暈車很厲害,當故鄉的風景被遠遠地甩在了身後,上學的喜悅竟然被離鄉的莫名悲傷所掩蓋。暈車的痛苦,加上心情的郁悶,以至于吐着吐着居然哭出了聲。

報名、繳費、把領來的床單被褥鋪好在指定的寝室,爸爸就要回家了。我和同一所初中考出來的同學去送行,看着他們的身影漸漸消失在人群中,我們不禁又留下了眼淚,“想回家”的情緒泛濫開來,我們誰也不多說什麼,隻顧淚水流淌,再故作堅強地擦幹。

在第一個學期裡,我們和來自其他地方的同學由不熟悉,漸漸熟絡起來,一個最重要的話題,就是談論各自的故鄉。

如同魯迅先生筆下的閏土和月夜捕“猹”,每個人都自己的童年夥伴,和在故鄉的田野上,永遠都抹不去的美好記憶:和發小一起放牛砍柴、一起下河打水仗、摸魚蝦,一起走夜路打着手電筒從學校上完晚自習再回家,等等。

從前覺得最是尋常的小事,成為外出求學的人們,最珍貴的記憶珍寶。每每睡不着的時候,每每周末隻剩下幾個因路途遙遠不能回家的時候,大家便圍坐在一起,暢聊起有關故鄉的點點滴滴。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歡笑、那些淚水,都化作了一股溫暖和感動,帶給人無窮無盡的力量,讓人在異地他鄉,又重新找到一種依靠和支撐,得以鼓勵情緒陷于崩潰邊緣的自己,繼續昂首闊步前行。

看透人情冷暖人生感悟(人到中年當你落魄時)2

03

人到中年,才發現,“故鄉”已經物是人非。

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二十年後的“我”再次回到故鄉,是一次充滿了悲涼與失望的經曆。在開篇,他就描寫了闊别家鄉多年再次回去時的心境: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此時,作者發出的感慨:“啊!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這是不是像極了那些在外打拼多年的人,在一次次夢回故鄉之後,真真切切地再踏回到故鄉的土地上,滿心的喜悅,卻被滿眼的荒涼、蕭索擊得粉碎。

兒時記憶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似乎也随着時間的流逝,變成了顫顫巍巍的老人,早已經風華不再。記憶裡那樣清澈碧綠的河水、藍天、白雲、田野,如今隻剩下“毫無生機”的頹唐與落敗。

時間似乎在這裡進行了掃蕩,帶走了曾經美好的一切;時間似乎又遺忘了這裡,那些我們期待改變的落後還是一成不變的。

而最讓人感到惶恐不安的,是記憶中那些美好的人,已經和我們處于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了。

如同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年閏土,一聲“老爺”,喊得他“透心涼”,當年那個機靈聰明、親密無間的玩伴,已然被社會的熔爐,雕琢成了帶有鮮明印記的不同階層。縱然“我”有心念舊情,“我”和閏土之間卻已經橫亘着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了。

看透人情冷暖人生感悟(人到中年當你落魄時)3

04

離開故鄉,有不舍,也有決絕。

此時,我們不得不接受一個殘酷的現實:故鄉,已經回不去了。

如同魯迅先生筆下的《故鄉》,老家的房子被賣掉了,鄰居們認定“我”放了道台,成為了有錢有勢的人,自然是看不起從前的街坊鄰居了。順應母親的意思去看望一番親戚本家,但待不了一兩天,終究還是要走的。

“我”與故鄉,什麼時候能再次“相見”,或者還會不會再“相見”,在字裡行間,已經有了“不言自明”的答案了。他這樣寫道:

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隻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這一幕,如今再細細讀來,已經不會隻是徒然地流眼淚了。

故鄉啊,我們深情眷戀的故鄉,到了不得不說說“再見”的時候,縱然有千般不舍,終歸還是要決絕地告别:不是背叛和抛棄,而是帶着溫暖和感動出發,成就更好的人生。

如此,我們就能明白了:

為什麼很多人,因為父母健在,不得不每年回故鄉一兩次,但甯可住在賓館,也不願住在父母家或親戚家?

為什麼很多人,想要讓在城裡長大的兒女不要忘記了父母的來處,總會在假期裡,特意帶他們回去感受故鄉的生活,卻在嘗試了幾次之後,選擇不了了之?

當如今的故鄉,已經無法承載人們心中對于故鄉的期待時,選擇決絕地離開,選擇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才是對養育過自己的故鄉,最好的交待。

看透人情冷暖人生感悟(人到中年當你落魄時)4

05

魂歸故鄉,是與故鄉最後的“團聚”。

如今,在魯迅先生的家鄉,有一座“紹興魯迅紀念館”,以其故居為依托,陳列布展,從他青少年時期在家鄉的印記,到他走出故鄉、以文字揮斥方遒的青年和中年時期的事迹,都有迹可循。

人們銘記他的事迹,他也用另一種方式,得以與故鄉“團聚”。

在傳統文化的觀念裡,人們無不熱切地期待“衣錦還鄉、榮歸故裡”,人們不忘“念祖歸宗、慎終追遠。”

故鄉,始終是人們心頭的一粒朱砂痣,從未忘卻,遙遙牽挂。總想讓更好的自己,撫平那淡淡的哀愁、綿綿的憂傷,以自己最滿意的狀态,實現與它的重逢和團聚。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