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弘揚我縣優秀傳統文化,是曆史賦予的責任,也是傳承文化根脈、共築文化自信的時代命題。2020年6月13日為文化遺産日,按照國家文物局要求,展開以“讓文化遺産活起來”為主題的宣傳活動。鎮巴縣博物館從即日起,以傳統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曲藝、傳統禮儀與節慶等國家級、省級、市縣級重點民間文化遺産項目,采用文學作品形式進行介紹,向公衆呈現我縣豐厚的民間文化遺産資源和優秀的民間藝人風采,宣傳展示我縣民間文化保護成果。
傳統禮儀與節慶
娶親散記
文/郝明森
表哥的兒子小狗子臘月初十舉行婚禮,要我提前回去。
想當初,小狗子光着屁股牽着他奶奶衣角蹒跚地來我家串門。我家的地上幾乎天天留下他一片片地圖般的作品。他知道我們家給小孩子準備好吃的東西放在哪裡。想吃的時候,自己動手去拿,吃多了,就地拉一堆臭烘烘的東西,我氣得直瞪眼,母親連忙說:“細娃兒呢!你當年也不是一樣?”說完找來鐵鍁打掃戰場。時間流得好快啊,感覺才幾天兒的事,轉眼孩子就該娶媳婦了。因為有了他們,把我們從血氣方剛的青年擠進了中年人群。
我的老家在大巴山深處,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條件,鄉村因其古老,依然是青瓦土坯房,栅欄牛舍、籬笆菜園,在婚俗上自是保留了不少傳統的東西。
中國古代把婚禮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古稱“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後世的婚禮大緻沿襲了古代六禮的過程,但随着時代變遷,去繁就簡,演變至今,便成了“說親,定親,迎親,成親”。而現在城裡的自由戀愛的年輕人連“說親”也省了。
鄉村的婚禮活動需進行三至四天。第一天稱之為“歇客”,這天,親朋好友、周邊鄰裡所有幫忙人早早來到主家,支客司根據商定的分工,書寫分好工的“執事單”張貼後,招攏所有人員,以禮儀詞形式明确各項任務、職責,緊張而有序地籌辦婚禮。
第二天是 “正酒”迎親。清晨,我在支客司的吆喝聲中起了床,小狗子今天打扮得格外周正,頭發梳得油光光的,緊緊貼着頭皮,看得出來人逢喜事精神爽,他的臉上除了興奮沒有一點倦色,滿臉堆着笑,來回不停地給衆人散煙。匆匆吃過早餐,我很榮幸加入迎親隊伍裡面,等待支客司發号施令辦交待事宜。這個程序很複雜的,鄉裡的支客司都是能說會道的,出口成章的詞兒都是四言八句,每個過程和環節都有禮儀詞,一般婚俗中主要有《迎親隊伍辦交接詞》、緻《雲台鼓樂班詞》(當地有名的唢呐樂班)、緻《交接紅爺詞》(媒人)、緻《押禮先生詞》(迎親隊伍負責人),主要内容夯實各自職責,确保一路平安,和諧文明,完成迎娶任務。
迎親隊伍上路了,前面由兩面大鑼開路,各由兩人擡着,打“九槌鑼”:緊三下,慢三下,中間不緊不慢敲三下。唢呐班子緊随其後,再後面是花轎、新郎、押禮先生、媒人、迎親人員、搬運禮物之人。長長的迎親隊伍浩浩蕩蕩。那些吹唢呐者在山梁上吹得特别起勁,敲鑼的把鑼敲得特别響,響徹方圓幾裡之外,煞是熱鬧。
我們來到女方大門外時,女方支客司持請柬迎了出來:
“車馬紛紛臨蓬門,
受盡一路風沙塵。
一束草字作拜達,
呈請玉趾快登門。”
押禮先生連忙拱手上前回答:
“車馬紛紛臨宮門,
預報敢不奉令行,
金字翰墨賜雅愛,
先作拜敬再登門。”
在鼓樂齊鳴交替中,女方支客司堵在門口,與男方押禮先生一問一答緻完“三迎三請禮”,女方的送親人把我們迎到堂屋就坐。
我們剛坐下,一杯滾燙的茶水還沒來得及喝一口,押禮先生在女方支客司引領下到堂屋神龛前行參神投柬禮,作為禮節,我們也跟随其後,在叩拜後緻《參神詞》,然後向女方主人投報柬并緻詞,女方主人對答禮儀詞,押禮先生再向支客司緻《報柬詞》、支客司答詞回應後,男方在女方堂屋擺彩禮,向衆人一一展示,押禮先生首先緻《擺禮詞》,随後向女方支客司交點禮物,送上禮物清單。接下來的環節是女方支客司緻《贊禮詞》,不外乎是贊揚禮物齊備,質量好,女方主人答《謝禮詞》多言兩家結親,何必隆禮,卻之不恭,有違禮義之類。
擺禮結束,支客司招呼迎親隊伍入席,緻《接風緻酒詞》,緻酒過程中,每巡酒支客司、押禮先生、女方主人,禮詞互緻互答,酒過六巡,才能作罷。
吃過午飯,女方在堂屋舉行禀親交禮(陪嫁物品)儀式,支客司與押禮先生互相緻詞,并召來男方搬運嫁妝的人,對女方所有物品一一清點交接。
小狗子來到新娘子門口,幾個孩子故意在門口堵着為難他一番,意為“讨喜”,直到一一遞過紅包才把門打開。小狗子一臉喜悅,傻乎乎注視着端坐在沙發上的新娘,然後邁着極為不标準的正步走上前去,單腿跪地請求新娘跟他回家過日子,要好好疼她愛她。新娘子也頑皮,周圍的人跟着起哄,故意讓小狗子把要好好疼她愛她的話大聲再說一遍才接過鮮花。
按照當地的規矩,出門之前,新郎要給新娘穿鞋子,鞋子在婚禮中還充當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秦巴山區不管是農村或鄉下,把婚鞋稱作喜鞋,鞋面布都用紅色,質料有布有緞,鞋頭或繡花或不繡花。
現在新娘多時興穿皮鞋、皮靴,也多要穿紅鞋,象征着喜慶吉祥。迎親之時新郎給新娘穿上事先挑好的鞋子,意味着讓新娘随他相愛走過一生。新郎準備為新娘穿鞋時,就是找不見鞋子,結果是新娘子的表姐藏起來了,小狗子找了半天也沒找見,急得滿頭大汗,不停地向表姐求情,又給了一個紅包才把鞋交給他。新娘子表姐突然問小狗子:“你以前穿過嗎?”樂暈頭的新郎不假思索回答道:“穿過。”結果逗得滿屋人哄堂大笑,新娘子也機靈,立刻把腳抽回來問道:“你給誰穿過?”新郎急出一頭汗,半響才明白話的意思,連忙說:“我天天給自己穿。”
新娘子的母親滿臉淚水走近床前,此刻的女兒更是悲從中來,淚如雨下,拉住娘的手,不願放開,未曾開口,已是熱淚直流:
“一哭我的媽,養我這麼多,
二十來歲許配人家。
二哭我的爹,陪嫁要爹給,
樣啥還要爹爹舍得……”
娘這時也是老淚縱橫,
将自己的女兒的頭抱在懷裡,哭唱道:
“娘的乖乖令媛女,聽娘細細訓導你。
生你養你娘辛苦,三載哺乳對誰提。
盤吃盤穿爹娘累,這些情由誰知底。
白日怕兒受饑餓,夜晚怕兒受寒氣。
兒到婆家要謹記,翁姑訓教記心底。
敬重丈夫要和睦,協同到老永不離……”
哭嫁歌在鑼鼓唢呐鞭炮聲中格外悠悠凄婉,讓人聽了忍不住受之感染而潸然淚下。支客司再三催促,母女倆止住哭聲,新娘子在陣陣鼓樂聲中該啟程了,她的弟弟從閨房内将已梳妝好、頭搭蓋頭的姐姐倒退着背出。進入堂屋,背上的新娘同家神、祖宗告别。然後背者倒退至門檻内,轉身在門内将新娘放在門外,由門外等候的接親娘子和為新娘撐開紅傘的婦人,攙扶着新娘,雙腳不能着地。
這也是大巴山多年留下的傳統習俗,女子出嫁出門前,不能帶走娘家的一絲塵土,這是一條任何人都不能違背的流傳了多少代基本規矩。床上穿的新鞋,由人背着,當然不會帶走家中的一絲塵土。小狗子早已在門口等着,新娘子剛出門就接住了,把她抱到轎子上。等所有人上路後,押禮先生與媒人連忙返回,取女方父母為女兒賞賜的“衣飯碗”。
“衣飯碗”,是女方父母為出嫁女兒賞賜的兩個細瓷碗,内裝大米,用紅紙封口,上貼雙喜,在女方支客司向男方禀親交禮結束時,特意留下的。在迎親隊伍出發後,須押禮先生同媒人返回,按照一定的禮儀程序領取,俗稱“取衣飯碗”。此禮儀從古及今在秦巴山區民間流行。若押禮先生等人不懂禮儀,不取衣飯碗,跟着迎親隊伍走,便被人傳為笑柄。
取衣飯碗的議程是很有趣的,押禮先生同媒人走進堂屋,面向神龛前放置衣飯碗的桌案,兩人轉身對面作一拱手揖,說道:
“主家堂中設神位,
衣飯碗兒擺一對。
乾造衣飯是榮華,
坤造衣飯是富貴。
三個拱手到神龛,
參謝神靈賜恩惠。”
轉身向神龛或放置衣飯碗的桌案作三個拱手揖,接着說道:
“三個拱手退後行,
留下吉利主家順。
衣飯碗兒我接走,
一對新人奔乾坤。”
然後,兩人慢步上前,接取衣飯碗後,面對面作一拱手揖,轉身面向神龛或放置衣飯碗的桌案倒退三步,再作三個拱手揖後,繼續說道:
“不覺退到大門檻,
支客司來不簡單,
左手拿根長煙杆,
右手拿匹柳葉煙,
上知陝來下知川,
左知雲貴右知甘。
娶親來到某某府,
招待應酬很周全。”
轉身将衣飯碗舉起,向女方主人辭行、緻謝:
“今日迎親要回還,
多有打攪和擾煩。
愚等是些紅腳杆,
不懂禮節請包涵。
一步退出大門外,
安全順利往回還。
辭謝神靈和主家,
天成佳偶到百年。
貴府尊親,遠傳美名;
男榮女貴,厚受子孫。
封贈衣祿,至真至誠,
親人得福,永享康甯。”
然後,兩人轉身攜衣飯碗追趕迎親隊伍。
迎親隊伍浩浩蕩蕩,鑼鼓喧天,唢呐陣陣,獨具民間特色的迎親隊伍一字長蛇般在山澗走走停停,掌握着時間,從新媳婦家逶逶迤迤向新郎家遊去。
來到村頭,便看到許多等待的人在大聲吆喝:“來羅!來羅!”大家紛紛往新郎家跑去。
幾個挂着鼻涕的小孩,則扒在轎子邊,企圖看清新娘的模樣。此時鞭炮齊鳴,鼓樂齊奏,新娘在接親娘子的牽引下走向新郎的小院。片刻,拜堂儀式開始,由支客司主持,表誦《夫妻交拜典禮詞》和《拜堂周禮詞》。巴山婚禮均為四拜,謂好事成雙。接着是新郎新娘搶洞房,規矩是誰跑在最前面以後誰當家,下來嫁妝進屋,被尊稱為“巴鋪”娘子的大表姐帶着一婦女進來鋪床,邊向床上撒花生邊吟唱:
“鋪床鋪床,一對鴛鴦。
先生公子,後生姑娘。
兩頭一窩,五子登科。
四角一按,文武狀元。
一把核桃一把棗,
撒得兒女滿屋跑。”
鋪好床,抱起自己的孫子孫女在床上翻滾,吓得孩子哇哇大叫。
一切儀式結束,終于盼到開席。鄉裡喜宴的講究也不少,都是鬧哄哄地搶着坐席,第一輪快結束時,身後就站的人在等着,俗稱“抽桌席”,實際上也就是搶喜氣。我是迎親人,享有很高的待遇,留有上好的專席,但席上規矩多,座次上很講究,男席女席各占一桌,按照輩份和年齡大依次而坐。支客司到桌前向女方送親人緻《接風敬酒詞》,喜宴很豐盛,菜品數量為雙數,八個涼菜、八個熱菜,八個蒸菜,其中必有象征大吉大利的雞、象征年年有餘的魚、象征紅紅火火的西紅柿、象征團團圓圓的四喜丸子、象征白頭偕老、百年合好的八寶飯等。
而喜宴上的敬酒更是體現了地道的酒文化。新郎新娘要依次到客席向各位客人散煙敬酒,新郎要親手為客人斟滿酒,并雙手為客人端起,且好事成雙,每喝必是雙數。支客司随之緻詞,席間女方有人緻《表酒禮詞》,常雙方互表互對,煞為熱鬧。
男方派出陣容龐大的陪酒團,以示對女方的重視。喝酒的名目也繁多,似乎擔心娘家人喝不足。雖說“喜酒不醉人”,幾輪下去,娘家來的幾個男賓已是東倒西歪了,新娘子的大伯倒還算清醒,沒忘記我表哥的小名,端着酒杯搖搖晃晃地喊着表哥的小名給他敬酒,逗得衆人哈哈大笑,吓得表哥躲藏在屋裡不敢出來,在同路女送親人的勸阻下,返回酒桌揪住我不放了:“來!兄——兄弟——,我們整一杯!”我連忙站起身給他碰杯,沒想到他坐空了凳子,一屁股坐在地上……
第三天早上,支客司聚攏表哥的直系親屬和家門中人,逐一向新娘介紹。新娘開口稱呼,新婚夫婦雙雙下拜叩頭。受拜者要給新娘紅包。舊時,新娘要将自己親手做的鞋、襪、手帕之類擺在堂屋,作為回贈受拜人的禮物,受拜人在此也可以看新娘的針線活手藝。
過去,衡量一個新媳婦能幹不能幹、手巧不巧,主要看她的針線活,即女紅。所以,新娘在臨出嫁前的相當一段時間,閉門不出,在家中做針線、繡嫁妝,其中包括做贈送親友們的鞋襪之類。現在在大巴山深處,依然如此。不過,随着社會的發展,現在這些禮物不少人為了省事,已多從商店購買。此俗也稱作“認親”。新娘初到婆家需要經人介紹認識家門的人。經過認親,家門人即視新娘為家族所接納的成員。拜客同謝客儀式同時進行。拜客結束,在支客司主持下,男方酬謝媒人及所有幫忙者,贈送其一定的禮物。
此儀式結束之後,為泡茶儀式。泡茶為女方送親主賓主持,參加者為男方家長、家門人和送親人。所有人清茶一杯,新娘将娘家陪送的幹果、茶食之類的吃貨一一擺出,供參加者享用。女方主賓向男方家長交待女子情況,言明女子不妥之處讓男方多多體諒。并共同商定女子回門等相關事宜。此程序結束時,男方要給送親人逐一“打發”,給小孩發紅包,給大人一截布,或一床床單作為禮品。
參加完表哥家的婚禮,真好象是體驗了一次民俗風情遊,别有一番情趣。 看到他們的今天,我想起了我的昨天。記得那時,我愛人嫌大操大辦費事費力,于是建議不舉行複雜的儀式,飯店擺上幾桌,通知親朋好友一起吃頓飯,然後出去旅遊一下就行了。
好象那時期,隻有結婚是生活中的唯一,工作事業一律抛在腦後。大事完畢後,本想旅行,但此時的我們已毫無精力與體力,一切的情趣都被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葬送,但現在想起來并不後悔。
附:傳統婚俗禮儀圖片
說媒
相親
看人戶
娶同意
報庚書
置陪嫁
迎親
上花轎
擡嫁妝
拜堂
鬧洞房
泡茶
回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