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我的科研心路與實踐

我的科研心路與實踐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1-02 04:36:21

我的科研心路與實踐(我的科研夢盡在那片深藍)1

陳樹果在實驗室。

毛 雷攝

見到陳樹果的時候,他正站在海岸邊,一面指導着周圍的學生,一面進行無人機測試。

“我們的工作是為海洋‘做體檢’。”把無人機遙控器交給學生,這位年輕的副教授介紹,“想開發、利用、研究海洋,首先得認識它,了解各項‘體檢指标’。我國近海海洋大氣環境很複雜,雖然這幾年中國自主海洋水色衛星遙感技術發展很快,但是數據怎麼處理才能更準确,又該怎麼确定誤差和進行修正,這些都是我們緻力于解決的問題。”

37歲的陳樹果是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也是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的兼職研究員。他鑽研海洋光學遙感十餘載,由他率隊開發的海洋光學衛星在軌替代定标算法,正服務于我國自主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号C星和海洋一号D星的業務化定标系統。近年來,陳樹果負責的“海洋水體與大氣同步觀測系統建設技術開發”項目,實現了對水體與大氣光學參數等長期、連續、穩定的觀測,後續将應用于海洋一号系列衛星及新一代水色觀測衛星的海洋遙感産品檢驗。

給海洋光學衛星定标,讓數據更全面精确

陳樹果和海洋光學遙感的結緣始于2009年。那一年,他考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信息探測與處理專業攻讀研究生,第一次見到了大海。

“鐵了心想搞學術。”陳樹果的學術熱情,從剛入學起就從未動搖過。他博士畢業後繼續留在母校,圍繞海洋光學基礎理論和創新應用進行鑽研。

“陽光照到水面上,部分被反射,部分進入水體被吸收,還有一部分會散射。海洋水色遙感就是通過接收這些散射的能量,分析光譜特征,反推水體的光學成分構成。”陳樹果解釋,“這些探測數據,對我國海洋權益維護、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災害預報都有重要作用。”

對海洋進行遙感觀測,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方式是發射海洋衛星。從2002年首顆海洋水色試驗衛星海洋一号A星發射至今,我國的海洋衛星發展走過20年,中國自主海洋衛星光學遙感器也在向着完全自主的“最後一公裡”邁進。

定标,是指把衛星觀測數據換算為真實輻射量的過程。“如果說衛星觀測是杆‘秤’,那麼定标就是給這杆秤加上‘準星’的過程,能讓衛星數據更精确。”陳樹果說,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在定标算法上有待改進,也缺少必要的定标基礎設施。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陳樹果沉下心來,鑽研攻關。閱讀文獻、發表論文、率隊進行現場觀測和實驗……“我們對不同類型的水體大氣環境進行了20多個航次的海洋光學綜合實驗。”陳樹果說,大量的一手數據給後續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邊進行理論推演,尋找最佳算法,一邊通過對大量數據的綜合分析,确定定标場的選址。在海洋一号C星發射的前一個月,陳樹果率隊開發完成了中國自主海洋水色衛星的在軌替代定标算法。

多年現場觀測,搖晃的甲闆是第二實驗室

海洋光學與水色遙感是以現場測量為基礎的學科,為獲取全面的海洋光學現場觀測數據,多年來,陳樹果工作于觀測一線,将搖晃的甲闆當成了第二實驗室,把論文寫在了海洋上。

對陳樹果來說,大海是個脾氣捉摸不定的“老朋友”。盡管已經打了10多年交道,比旁人更加了解它,但每次将觀測儀器放入水體進行測量時,陳樹果仍然既期待又不安,“海上觀測不僅有惡劣的海況,還伴有水下的各種未知因素。時刻在變化才是海洋的本質。”

出海觀測,一個航次大約20天。由于科研任務繁重,陳樹果曾在多個航次中每天睡眠不到4個小時。截至目前,陳樹果累計出海時間達300天以上,其中最長一次在西太平洋海域連續作業74天。“哪一個海洋人沒做好做足吃苦的準備呢?”陳樹果說。

熱愛獻給大海,大海也還陳樹果累累碩果。2020年,陳樹果開始負責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海洋水體與大氣同步觀測系統建設技術開發”項目。該項目将沿我國海岸線建立8個具有長期連續海洋水體與大氣光學性質監測能力的檢驗系統,能在無人值守的條件下,實現對水體與大氣光學參數等長期、連續、穩定的觀測。

從中國自主海洋水色衛星的定标算法,到海洋水體與大氣同步觀測系統的建設,陳樹果逐夢深藍的步伐從未停歇。

腳踏實地,真正做些原創性的工作

2019年冬天,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舉行揭牌儀式,正式入駐三亞崖州灣科技城。2020年5月,陳樹果從黃海畔來到了南海邊。

“我們要建海洋水色衛星的定标場,南海海水更清潔,近岸水體大氣的複雜性沒那麼高。”加入三亞海洋研究院後,陳樹果牽頭建設了海洋水色遙感定标實驗室,不僅能有效支撐我國自主海洋水色衛星系統替代定标場的維護,還能服務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海洋光學儀器的定标,保障測量的數據準确性。

如今,陳樹果的學生分布在青島、三亞兩地,還有一部分高年級學生在北京的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實習。“我們每次線上開組會都‘縱跨’南北,有人在學校上課,有人在實驗室科研,有人在中心實習。”陳樹果笑着說,“邊學邊想邊實踐,産學研融合嘛。”

海洋是一座巨大的資源寶庫,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大戰略任務。20多年前,中國還沒有自己的海洋衛星,想了解我國近海水體大氣情況需要從國外購買數據;如今,一批批科學家共同努力,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中國海洋衛星已進入組網觀測時代,不僅形成對全球海域連續高頻次觀測覆蓋能力,數據也已與國際先進産品具有相同精度。“認認真真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對國家最大的貢獻。”陳樹果說。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