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争,是同唐朝争奪統治權的内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内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發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唐代經曆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成為了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經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達至鼎盛。安史之亂發生後,對唐朝的發展産生了重大的影響。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亂爆發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節度使之士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十五萬士兵,号稱二十萬,在範陽起兵。天寶十五年占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重點人物
* 安祿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貴族,因功受唐王朝賞封賜姓“安”; * 安慶緒:安祿山之子。
* 史思明 * 史朝義:史思明之子。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陳玄禮郭子儀 李光弼 許遠 張巡 顔杲卿 魯靈 張介然
安史之亂的經過
(一)範陽叛變—— 楊國忠與安祿山不和,安祿山恐楊國忠對己不利,遂以讨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叛變,安祿山一路南下,不足兩月,已攻陷洛陽,自立為燕帝,國号燕。
(二)肅宗即位—— 安祿山破潼關,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長安。玄宗倉惶入蜀,行至馬嵬驿,軍士嘩變,楊貴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是為肅宗。
(三)祿山被殺—— 不久,安祿山被長子安慶緒所殺。郭子儀得回纥之助,收複長安和洛陽。
(四)思明叛變—— 史思明降唐,受封為範陽節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滅,究洩,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稱帝—— 郭子儀、李光弼進擊安慶緒,包圍邺郡,史思明帶兵援助安慶緒,合并其兵,回範陽,稱大燕皇帝。
(六)平定亂事—— 史思明與李光弼相持年餘後被養子史朝義所殺。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義。史朝義部下田承嗣、李懷仙降唐,史朝義被殺,安史之亂遂告平定。
很多人認為安史之亂的危害一般,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判斷點就是,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并沒有立即滅亡,而仍然存在了150年。但是這150年跟大唐盛世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藩鎮割據,宦官作亂,可以說是民不聊生。所以,在一些人的,腦海中,似乎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就不存在了。然而,在唐朝前前後後接近300年的曆史中,安史之亂其實隻發生在唐朝的中期,所以說唐朝的前150年是輝煌的,而後150年是不堪回首的150年。
安史之亂是我國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亂”系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55~762年)結束,前後達七年之久。這次曆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