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門/十/哲/德/行/之/首/
孔門賢才
孔子一生門人弟子無數,跟随他學習而精通六藝的就有七十七人。這些學生當中,要數“孔門十哲”最為有名。
孔子在評價其弟子時,根據弟子的不同特點,将他們分成四科:德行科、言語科、政事科和文學科。
這四科一共1有十個人,被稱為“孔門十哲”。
位于孔門十哲之首的便是弟子顔回,他是孔子一生最得意的學生。
然而,天妒英才,顔回隻活了三十幾歲就英年早逝了。
孔子在顔回死後,扼腕痛惜,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孔子認為上天奪走了顔回的生命,簡直是對自己最大的懲罰。
孔子對顔回總是贊不絕口,還心甘情願地做他的管家呢!
這個顔回到底有多厲害?看看孔子對他的評價你就知道了。
勤奮好學的精神,和孔子的誨人不倦異曲同工
顔回畫像
顔回,字子淵。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歲。他家境貧寒,就連自己死去後,家裡都沒能給他一個像樣的棺椁。
據司馬遷的《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顔回二十九歲的時候,頭發就全白了,四十不到就離開了人世。
魯哀公和季康子等人問及孔子:弟子誰最好學?顔回都是孔子首肯。孔子對顔回的喜愛和贊許可謂一往而深。
顔回這個人,非常勤奮好學。他雖然認為自己比較愚笨,但是從來沒有間斷過對孔子所授之學的研究和實踐。
在《論語·顔淵第十二》中這樣記錄: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
顔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大意為:
- 顔回向孔子請教“仁”的道理,孔子說:“約束自己的行為使其按照禮儀去行事就是仁了。一旦做到使自己的行為合乎禮儀,那麼天下就歸于仁了。成仁在于自己,難道要仰仗别人嗎?”
- 顔回說:“請問具體該怎麼做。”孔子說:“不合乎禮儀的不要看,不合乎禮儀的不要聽,不合乎禮儀的不要說,不合乎禮儀的不要做。”
- 顔回說:“我雖然愚鈍,但是按照老師教的去做就是了。”
從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顔回勤學善問,而且對于孔子的教誨奉為圭臬。
孔子對于顔回的學習态度相當的肯定。對于他的教誨從不懈怠的,隻有顔回一個人能做到。
在顔回死後,孔子還時常痛惜說:“顔回啊,我經常看到他在進步,卻從來看不到他退步。”
看來孔子喜歡顔回,一方面是因為他勤奮,另一方面則是顔回把孔子的理論付諸了行動,并且領悟最深,效果也是最好。
怡然自得的性情,和孔子的處世之道如出一轍
天津市文廟(孔廟)大成殿中的四配像(思子、顔子)
他一生窮困潦倒,但思想上卻極為開明樂觀。雖然生活簡陋,卻也怡然自得。
在《論語·雍也第六》中這樣記錄:
子曰:“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大意為:孔子說:“顔回啊,真是賢人啊!一碗飯,一杯水,居住在簡陋的住所,别人不堪忍受的困苦,也不能改變顔回興緻,仍能怡然自得。真是賢人啊!”
孔子非常欣賞顔回這種遊離于桃源之外,雲淡風輕的處世态度。
作為德行科之首,顔回不在乎“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隻在乎如何“約我以禮”。
他這種處事哲學得到了孔子的積極肯定。用孔子的話說就是:“用你時,就去做,不用你時,就保持沉默。隻有我和你才有這樣的處事态度啊!”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一書中寫到,孔子的儒家哲學所體現的處世之道是“忠恕之道”。
忠,就是對自己選擇做到事業堅持到底;恕,就是對于無益于自己的事物選擇寬恕之心。
簡言之,就是于己忠誠,于人寬宏。
孔子曾多次被困于陳國,而他卻不為所動,毫無畏懼。這種處世的态度正是忠恕之道的最好诠釋。
顔回之所以能做到怡然自得,是因為他對孔子的教誨心領神會。
他和孔子這對師徒,就好像當年禅宗五祖弘忍與六祖惠能之間心照不宣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當惠能寫下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試問如此領悟,又有哪位師傅能不視為珍寶呢?
不忘初心的堅定,和孔子的内聖外王不謀而合
複聖公園,是紀念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首的顔回而專門設立。位于緊鄰曲阜的甯陽縣城。
孔子對顔回的評價,幾乎達到了高屋建瓴的程度。在《論語》中,孔子不隻一次地稱贊顔回,而且每次都面露悅色。
特别是這句評價,傾注了孔子對顔回的百般認可與憐愛: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之言而已矣。”
大意為:孔子說:“顔回的行為能長時間的不背離“仁”,而其他的學生也就能堅持一天或者一月的時間為仁而已。”
作為德行科的首儒,顔回可以說真正做到了“仁”。
顔回的仁,體現在他“克己複禮”上,體現在他“退而省其私”,更體現在他對孔子學說的堅定不移。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被困于陳蔡之際,分别與跟随他的弟子子路、子貢以及顔回談話。
孔子問了他們相同的問題:
“《詩經》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卻徘徊在曠野上’。難道是我們的學說有什麼不對嗎?我們為什麼落到如此境地呢?”
- 子路回答說:“可能是我們的德行不夠吧,可能是我們的智謀不足吧。”
- 子貢回答說:“老師您的學說太博大了,所以沒有一個國家能容下老師。老師為什麼不降低一下自己的要求呢?”
- 顔回回答說:“老師您的學說博大至極,沒有哪個國家能容得下您。即使這樣,您還堅持推行自己的學說,不被認可又有什麼關系呢?如果一個人不能專心緻志鑽研自己的學說,那是恥辱。而對于已經鑽研好的學說不予以接受,那是當政者的恥辱。您即使不被接受,恰恰彰顯了您的君子本色啊!”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孔子假意懷疑自己的學說,從而試探學生的想法。
子路選擇懷疑自己,子貢選擇委曲求全,隻有顔回的回答讓孔子刮目相看。
顔回肯定了孔子的治學之道,同時也積極地回應老師,君子就應該堅定不移地研究自己的學說。
孔子和顔回,可謂是志同道合,又可謂是忘年知己也。
孔子最後欣慰地贊歎道:“真是顔氏的後代啊!如果你擁有萬貫家私,我甘願給你做管家。”
在他人眼裡聖賢無比的老師,竟然願意為弟子去做管家,說明孔子對顔回不隻有贊賞和肯定,更多的是信任和器重。
也許,孔子之所以這麼愛惜這個學生,是因為在顔回的身上能看到“未來”的樣子吧。
山東曲阜顔廟複聖殿顔回塑像
顔回一生雖然沒有著書立傳,但卻和孔子的精神追求高度的契合,這也是後世尊稱他為“複聖”的原因吧。
一直以來,孔子都把顔回作為學生的榜樣,不止一次的表揚和稱贊顔回。
而且顔回還将一生所學都緻力于“仁”,規範自己的言行,修養自身的德行,給我們幾千年後的莘莘學子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我們應該學習顔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的态度,“克己複禮”獨善其身的行為,從而成為一個“于己忠誠,于人寬宏。”的德才兼備之人。
作者簡介:
心若兮,當當《若兮書話》專欄作者,一個追逐夢想的二胎寶媽。希望通過文字傳遞溫暖,跟喜歡閱讀的朋友一起成長!歡迎關注,交流互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