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怎麼念經?
非常明确:經書念100遍肯定沒用,必須念足1億遍,才會有用。
大宋舉《西遊記》中唐僧的例子來說說。
唐僧在取經之前,已是大唐境内有名的高僧,被皇帝唐太宗選中給大家講經。
可是,按大宋考據,這麼厲害的一位高僧,念了14年心經,最終也沒有掌握。最後,他還是靠着西天取經的功德,而由如來佛直接提升為佛,才算懂了心經。
可見,念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要以為念了100遍、1000遍就有用了。必須知道,念100遍、1000遍是沒用的,必須念足1億遍,才會有用。
現在根據大宋的考據,來看看念經對唐僧這位高僧大德,到底有沒有起作用。
唐僧剛開始西去取經的第一年,就得到了“心經”。
書中第19回“浮屠山玄奘受心經”,唐僧師徒來到浮屠山,碰到烏巢禅師,禅師把心經傳授給唐僧。
在口授經文之前,禅師對唐僧說:“若遇魔障之處,但念此經,自無傷害。”
唐僧記着這個話,平時一直在念經。
可是,下一回,第20回,在“黃風怪阻路”這一難前,唐僧一邊念着心經,一邊卻被虎先鋒擒走了。
此時的唐僧,心裡有沒有在想:怎麼念心經沒用?
接下去,到了第32回,在“平頂山逢魔”之前,唐僧看到高山阻路,心裡有些緊張,對徒弟們說:“徒弟們仔細。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擋。”
這時孫悟空提醒他:“師父,出家人莫說在家話。你記得那烏巢和尚的《心經》雲‘心無挂礙;無挂礙,方無恐怖,遠離颠倒夢想’之言?但隻是:掃除心上垢,洗淨耳邊塵。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你莫生憂慮,但有老孫,就是塌下天來,可保無事。怕甚麼虎狼!”
唐僧聽了,竟無言以對。此時,難道他不相信心經的力量了?
再接下去,到了第43回,在“黑水河沉沒”之前,唐僧忽聞水聲震耳,不禁大驚失色,叫道:“徒弟呀,又是那裡水聲?”
悟空聽了,不禁笑道:“你這老師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們一同四衆,偏你聽見甚麼水聲。你把那《多心經》又忘了也!”
唐僧回道:“《多心經》乃浮屠山烏巢禅師口授,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個字。我當時耳傳,至今常念,你知我忘了那句兒?”
悟空就說:“老師父,你忘了‘無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舌不嘗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此謂之祛褪六賊。你如今為求經,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齋吃,動舌;喜香甜,嗅鼻;聞聲音,驚耳;睹事物,凝眸。招來這六賊紛紛,怎生得西天見佛!”
這番話,說得唐僧很是羞愧,隻好王顧左右而言他。
再接下去,就到了第85回,“隐霧山落難”之前,唐僧見高山阻路,又緊張起來:“休言無事,我見那山峰挺立,遠遠的有些兇氣,暴雲飛出,漸覺驚惶,滿身麻木,神思不安。”
悟空不禁又笑了:“你把烏巢禅師的《多心經》早已忘了?”
唐僧說記得,悟空說那你一定是忘了四句頌子。唐僧問哪四句。悟空就告訴他: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隻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三藏聞言,心下頓悟:“徒弟,我豈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經萬典,也隻是修心。”
悟空說:“不消說了,……但要一片志誠,雷音隻在眼下。似你這般恐懼驚惶,神思不安,大道遠矣,雷音亦遠矣。且莫胡疑,随我去。”
在這裡,仿佛唐僧是徒弟,悟空才是師父。你看這經念的。
又接下去,到了第93回,“百腳山落難”之前,唐僧看到又一座高山,心神不安。悟空就安慰他說這裡離靈山近,不會再有什麼妖怪了。
唐僧說:“徒弟,雖然佛地不遠,但前日那寺僧說,到天竺國都下有二千裡,還不知是有多少路哩。”
悟空說:“師父,你好是又把烏巢禅師《心經》忘記了也!”
唐僧說:“《般若心經》是我随身衣缽,自那烏巢禅師教後,那一日不念,那一時得忘。颠倒也念得來,怎會忘得!”
悟空說:“師父隻是念得,不曾求那師父解得。”
唐僧說:“猴頭,怎又說我不曾解得!你解得麼?”
悟空說:“我解得,我解得。”
然後,兩人再也不說話了。
好久,唐僧對八戒和沙僧解釋說:“悟能、悟淨,休要亂說。悟空解得是無言語文字,乃是真解。”
唐僧作為大唐的高僧,西去路上,念了14年的心經,到最後都沒有從中悟道,我們普通人,怎麼會以為,經書念100遍、1000遍就有用了呢?肯定沒用的。
但這不是說,念經書是沒用的。念經書是一定有用的,隻是,念100遍、1000遍是沒用的,必須念足1億遍,才會有用。
從讀完大宋此文開始,記下自己念經書的次數,記住:不到1億遍,肯定不會起作用,念到第1億遍,一定起作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