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腦極體
在消費主導型社會中,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也難免被各式各樣的消費行為所占據。
鮑德裡亞在《消費社會》中提出,商品的符号價值推動着人們在消費中對自身、對社會的想象性認同。而春節作為華人社會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早已成為一個團聚、吉祥、喜慶的符号,通過買買買來表現對過節的誠意,不為過吧?多少平時舍不得買、不敢多吃的東西,在春節似乎都有了合理犒勞自己和家人的理由,比如略顯昂貴的水果車厘子,這兩年就成了春節拜訪的“硬通貨”。
而2022的虎年春節,很多人不得不“就地過年”,加上許多地區的疫情反複,帶火了線上消費、娛樂,而本地周邊遊、電影逛街等線下活動則略顯冷淡。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又給這個冬季帶來了不一般的消費熱情。而女性作為春節消費的主導力量,出現了許多值得觀察的變化。
一方面,春節中以家庭為單位的生活物資消費體量巨大,而女性往往在家庭消費活動中占主導地位,擁有獨立決策的話語權,這使得女性選擇在春節營銷中顯得尤為重要。
同時,線上消費占比增多,而女性消費決策容易受社交網絡及媒體影響,這種消費習慣疊加春節勢能,成為新消費品牌的必争之地。當然女性作為媒介消費的主要受衆群,也更容易被傳媒誘導,從而陷入追求物質享樂和精神消費的陷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春節作為合家團圓的情感寄托,其消費也十分注重心理上的滿足和愉悅感,中國式寬容的第一條就是,“大過年的”,為了一個其樂融融合家歡的春節,一切沖突矛盾不滿都得回頭再說。
而追求産品和服務的愉悅感,也是女性消費的特征之一,女性通常在購買決策中扮演的情感性角色(expressive roles)。
這個春節,我們不妨通過人類學家帕特裡克·喬丹(Patrick Jordan)提出的“四種愉悅(The Four Pleasures)”框架,從生理愉悅(Physio-pleasure)、社會愉悅(Sociopleasure)、心理愉悅(Psycho-pleasure)、意識愉悅(Ideo-pleasure)四個維度,去認識女性節日消費的種種變化。
生理愉悅:從“代理人”到“主導人”
生理愉悅不難理解,是吃喝玩樂帶來的感官享受和愉悅。中國人眼中的年味,總是離不開那平時吃不到的零食、年夜飯才有的豐盛,房屋裝扮一新的視覺享受……采購年貨,是鐵打不動的春節黃金流程。
那麼,女性在春節的“生理愉悅”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以往,女性往往是春節盛宴的操持者,也是全家口腹之欲的“代理人”。很多女性做好一大桌年夜飯,卻往往吃得最晚,甚至按照“傳統習俗”不讓上桌。2021年《脫口秀大會S4》中何廣智的段子,“我奶奶喜歡楊笠,我吓壞了,以為奶奶要上桌吃飯了”,正是因為這一畫面足夠廣泛,才能引發共鳴和哄堂笑聲。
而女性的話語權和個體意識越來越強,也讓春節的餐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預制品食物的流行,将許多女性從廚房勞動中解放了出來,可以更輕松地享受春節假期。今年我就給大桌年夜飯安排了廣東盆菜,減輕女性長輩和朋友的負擔。
很多“就地過年”的年輕人,也得以通過預制品感受一把大廚的體驗,毫無難度地做出一份佛跳牆、金湯花膠、清蒸黃魚、蒜香仔排……即使無法回家,依然能在年夜飯餐桌吃上工藝複雜的“硬菜”,也是一種安慰了。
前不久淘寶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産品加工研究所、第三方食品認證機構恒生發布的《2022年淘寶年夜飯報告》中也提到,今年預制菜銷量再次上漲,同比去年增長超100%,成為年夜飯最火菜式之一。
據中國農科院加工所預制食品科研人員的推測,預制菜市場每年以20%的增速發展,預計到明年能達到5000億。
既然不用費勁做飯了,那女性過年還買食品嗎?都買些什麼?這裡可以告訴大家,不僅買了,而且買得更多。
因為疫情走親訪友少了,但社交活動依然不會徹底取消,無論社交還是在家,休閑零食打發時間就成了必備。女性作為休閑食品的主流消費者,今年春節貢獻了更大的消費力。原因之一,就來自于線上線下結合的消費習慣,降低了女性的體力門檻。
以往如果沒有男性同行,女性很難自己從超市/商店搬回較重的水果、奶酒、零食禮盒等産品。而今年,大量超市企業持續加碼O2O、社區到家業務,讓女性得以獨立完成此類商品的購買。數據顯示,15-34歲年輕女性是引導時尚食品消費的主流群體。而線上線下融合,讓女性的體力劣勢被消解,消費力自然進一步釋放了出來。
不難發現,食品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持續發展和不斷賦能,讓女性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選擇,也讓春節的口腹之欲變得有所不同。
社交愉悅:從隐形到在場
社交愉悅(Socio-Pleasure)指的是一種與他人互動的愉悅性,在良好的人際關系互動下産生。而互動産生的前提,是有充足的休閑時間。
曆史上,女性長期被束縛在家庭勞動當中,幾乎沒有休閑時間,更沒有多餘的時間與機會去社交。而現代春節當中,有一大批社交活動在向女性襲來。受限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線下場所減少,大量社交活動在線上展開,網絡聯機遊戲、在線劇本殺、交友軟件等中,女性用戶的聲量都在變大,貢獻出強勁的消費能力。
比如這個春節假期,一款主打18 的乙女戀愛手遊《時空中的繪旅人》,就憑借全新春季資料片而火了一把,精緻的卡面、甜甜的劇情、多種類型的男性角色,都讓不少女性玩家又氪又肝。
而在一些常規MMORPG遊戲中,女性遊戲玩家的規模也在不斷上漲。受到“打破刻闆印象”的觀念影響,女性玩家也在春節聯機時嘗試着發出自己的聲音,展現出“女性操作也很強”“競技遊戲菜是原罪”的自信。
從隐形到在場,更多女性在春節假期的社交中得到愉悅,而對女性用戶的重視,也将帶動線上社交産品的新一輪成長。
心理愉悅:尋找新的激勵
心理愉悅(Psycho-Pleasure),包括由産品本身或使用過程中所激發的情感反應。比如遊戲中得分帶來的滿足感,節日禮物帶來的正面情緒。既然是心理愉悅,那麼就會受到文化和社會的影響。
而經過了2021年“女性覺醒元年”的熏陶,女性雖然仍然難以逃離媒體傳統話語體系的影響,但這個節日對自我滿足的審視與标準重建已經開始。
我們知道,傳統社會中對女性身體的強調,使得女性消費文化中充滿了競争性、功用性美麗以及媚俗,“美女”幾乎成了女性的心理“原型”(archetype)。在春節,服裝、美容、彩妝等美麗消費多少帶着競争和媚俗的心态。
比如在某分享平台上,搜索“新年戰袍”,很多女性為了“驚豔全場”,不僅提前一個月就把大年初一到初七的“戰袍”買好了,而且大多選擇的是并不适合冬天穿着的“純欲風”“性感風”。燙頭、新衣、美甲、美瞳、燙睫毛,也成為了新的女性過年“五件套”。
對美麗的追求無可厚非,而我們也看到很多女性開始反思這種被規訓的美。有人提出,“新年戰袍”低價低質,往往隻能穿一次,還不如買一雙踩小人的紅襪子;也有網友認為這些消費都是“粉紅稅”,是被商家創造出的消費。
而數據顯示,女性在服飾彩妝上的消費确實已經開始出現下降。
更多女性不再因外貌而焦慮、攀比、自卑,在過年擁有了真正的“穿衣自由”。
當外界對外貌的審視不再帶來内心的滿足感,女性們在新年都如何自得其樂呢?
春節期間最大的消費熱情,應該來自于前不久開幕的北京冬奧會,激發了大衆參與到國家體育盛事中的榮譽感和自豪感。2月4日開幕式當晚,各國代表隊的羽絨服就成為爆款,許多款式都被瞬間買到下架;演出中出現的“鴿子燈”,也憑借萌萌的外形讓一衆女觀衆們心動不已,将壓力給到了義烏(小商品市場),紛紛喊話“搞快點”。
而冬奧帶火的“頂流”,就要吉祥物“冰墩墩”莫屬了。披着一層“冰殼”膠衣的毛絨冰墩墩,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在線上搶購、線下排隊購買。有女性消費者表示,以前隻能看着朋友排隊搶購玲娜貝兒,現在自己終于也可以為冰墩墩排隊了。
冬奧同款、“一墩難求”的背後,是情感型消費、追求心理愉悅的爆發。而從反思男性凝視、外貌焦慮,到擁抱體育盛會、精神消費,女性對内心愉悅的追求,來自于越來越進步、多元、自我的性别觀念。
思想愉悅:意識形态的變遷
思想也會來令人愉悅嗎?思想愉悅(Ideo-Pleasure)也被翻譯成意識形态愉悅,這種快樂來自于人們欣賞某個産品的美學、品質,或該産品能在何種程度上改善生活和保護環境。某種意義上來說,思想愉悅跟人的價值觀和信仰有關,更接近自我實現。
春節既是阖家團聚的日子,也是不同價值觀碰撞、交融的時刻。在這個背景下,女性所代表的價值、對錯依然能夠感受到愉悅嗎?
可以發現,網絡成為女性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影響了她們的消費習慣與日常觀念。而2021年,女性主義是當之無愧的年度關鍵詞。
在數字閱讀平台QQ閱讀的“年度出版好書”榜單中,《成為波伏瓦》《女性主義有什麼用?》等女性主義讀物上榜,《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作為最受關注圖書之一,出現在2021年的豆瓣年度書單,官方推薦詞是:“每一個在閱讀中求索的午夜時分,書籍如同太陽,攜來光與暖意,開啟遼闊而熾熱的生命體驗,我們從這裡出發,抵達對語言與表達更新的想象。”
女性主義作品的走紅,反映出整個社會,尤其是女性群體,重新認知性别困境、探索未來發展方向的渴盼。
春節也如同一扇窗口,讓我們密集地看到了女性在消費領域的改變,不斷打破刻闆印象。
印象一: 女性不關注錢。
一直以來,女性似乎都被隔離在财産和經濟之外,提到對錢的渴望就是“拜金”“潛規則”。而今年春節,很多女性都表現出了對錢的重視。大家肯定都看過這樣的表情包,很多年輕的女性網友紛紛把頭像換成賣萌搞怪的金錢豹,來表達對暴富和金錢的渴望。女性以個體的身份參與到買房、買車、保險、投資理财等經濟活動中,已經蔚然成勢。
2月6日晚,中國女足時隔16年再次捧起亞洲杯冠軍之後,除了引發全民點贊和祝賀之外,一個響亮的聲音是,黃健翔以及諸多網友都直接提出,“給女足增發獎金”。蒙牛、支付寶等品牌商也很快就拿出了千萬級獎勵計劃。
印象二:女性消費不理性。
女性沖動消費,一直被視作品牌溢價的源泉。但女性真的不理智嗎?今年春節,女性消費者對性價比的追求,可能會打破這一印象。就拿服務“所有女生”的某網紅直播間來說,也曾因為“不是全網最低價”而引發争議,主播和官網誰更便宜去誰那裡買。即使在帶動沖動購物情緒的夜晚直播間,很多女性的理智也一直在線。
印象三:男女消費興趣泾渭分明。
男人不能化妝,女人不愛3C數碼,是一種常見的刻闆偏見。而春節智能家電作為年貨和伴手禮的消費不斷增長,掃地機、洗地機等智能家電,将很多女性從繁雜的家務中解脫出來。
在中國女足奪冠之後,多看女超、女甲聯賽,購買女足相關周邊、代言商品的呼聲,也得到了極大聲量的支持。近年來,女性體育消費一直在蓬勃增長。網易嚴選的消費報告顯示,橢圓機和劃船機的女性購買者數量也超過了男性。而随着女足精神、女性力量、女性經濟能力的相互作用,女性體育必将迎來更大的商業價值。
虎年春節,女性用消費勾勒出了一種價值多元、自信強大、科技無處不在的生活圖景。這不是“強行大團圓”的粉飾,而是真金白銀編織的未來。
女性力量與社會意識的持續進步,就藏在每一個日子、每一筆賬單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