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90後大學生遇上柏楊豆幹

90後大學生遇上柏楊豆幹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7 01:17:17

90後大學生遇上柏楊豆幹(90後大學生遇上柏楊豆幹)1

位于柏楊壩鎮永興路15号的劉祥群老人家在制作豆幹 雷婵媛 攝(資料圖)

長江日報(官方微信ID:whcjrb)全媒體訊(記者王東方 通訊員劉歡)一群湖北大學的90後學生,一個恩施特色的非遺項目,小鮮肉與柏楊豆幹是如何遇上的?大學生們赴恩施拍攝4天,他們又經曆了哪些故事?這部名為《尋迹 柏楊豆幹》的微電影,參加湖北省高教學會舉行的成果交流評比,獲得專家一緻好評。近日,長江日報記者來到湖北大學,采訪了這群大學生。

大學生組團赴利川拍微電影

“以前說起利川,就會想到《龍船調》,現在再談利川印象,我能說出柏楊豆幹、利川燈歌等一大批非遺項目。”微電影主創人員、湖大新聞傳播學院2015級研究生劉歡感歎,這些非遺項目各具特色,值得大家關注。

8月24日,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社會實踐團隊赴恩施利川拍攝微電影,傳承保護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産。記者了解到,該團隊共有三男三女六名學生,他們有的負責前期劇本,有的負責拍攝和現場調度,有的負責後勤道具。

劉歡告訴記者,團隊六人分成兩隊,一隊拍攝柏楊豆幹,一隊拍攝利川燈歌。“拍攝期間,我們廣泛走訪利川當地民間藝人、民俗專家,參觀傳統技藝生産過程,用鏡頭記錄當地非遺的生存現狀。”

他們了解到,利川在春秋戰國時期為巴國腹地,後又為土司轄地,相對封閉的地域環境,使當地保留着許多奇特的習俗。據統計,該地現有非遺61項,其中國家級2項,省級6項。“我們團隊的盧安琪是利川人,對當地情況十分了解,她是我們最貼心的向導。”

6小時跟拍柏楊豆幹制作全過程

在拍攝之前,團隊做了大量的資料搜集工作。微電影劇本創作者盧安琪說,相較于民間文藝,當地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保護面臨更多挑戰。“柏楊豆幹因産于利川市柏楊壩鎮柏楊村而得名,是當地特有美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所以我們把拍攝柏楊豆幹的制作工藝作為微電影的主要内容。”

盧安琪回憶,柏楊豆幹需要手工制作,當地的手工藝人們淩晨4點鐘起床做豆幹。“我們了解到78歲的羅老太,已經做了50多年的豆幹,是當地公認手藝最為精湛的非遺傳承人。我們就在她家附近租了一間賓館,提前寫好分鏡頭腳本,第二天淩晨4點,拎着攝像機趕往羅老太家。”

“從黃豆的磨漿、濾漿、煮漿、遊漿,再到豆花的包紮、壓榨、剝離、烘烤,羅老太駕輕就熟。到了上午9點多,她的孫媳婦将烘烤好的豆幹擺放在錐形竹架上售賣,每天25斤黃豆制作成的豆幹供不應求。”盧安琪說,團隊花了6小時,完整記錄了柏楊豆幹制作過程。

據悉,當地百多戶人家生産售賣豆幹,鮮有青年人參與其中。“手工制作成本太高,無法進行大規模生産,這限制了傳統技藝進一步的發展。”柏楊豆幹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柏楊沈記好吃婆豆幹創始人沈金忠感歎,“這群年輕人用微電影的形式,展現柏楊豆幹的制作過程,讓更多的人了解柏楊豆幹,是非常有意義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非遺傳承人”

4天的拍攝中,讓大學生們印象最深的是利川人民的熱情淳樸。“我們拍攝柏楊豆幹時需要一些群衆演員,當地人很樂意配合,還給我們提供場地。”劉歡說,視頻裡有一個女孩穿着民族服裝站在河邊的場景,為了拍那個場景,柏楊鎮上的土家族小女孩薛妮桠跟着拍攝團隊走了好幾裡山路。

長江日報記者在湖北大學劉歡的宿舍觀看了微電影《尋迹 柏楊豆幹》,這群90後大學生認真地用每一個鏡頭、景别,将恩施柏楊豆幹的制作過程詳細展現。劉歡說:“希望利用所學的知識,讓大衆認識到非遺離我們并不遠,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非遺傳承人。”

利川市非遺保護中心工作人員、民俗專家孫繪介紹,政府對于柏楊豆幹,采取生産性保護。“作為傳統手工藝,豆幹生産耗時耗力利潤微薄,但是能夠充分利用農村閑置勞動力,七八十歲的老人以及讀小學的娃娃都能參與其中,并從中獲得一定的收入。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柏楊豆幹,了解非遺,保護傳統文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