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榨的油好還是壓榨的油好?大家一直都說冷榨,冷榨,其實國标并沒有這方面的标準,隻是行業内的說法,一般認為60-80度的壓榨溫度就是冷榨,如果“炒料”是高溫,壓榨過程中的低溫,這算冷榨還是熱榨?,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冷榨的油好還是壓榨的油好?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大家一直都說冷榨,冷榨,其實國标并沒有這方面的标準,隻是行業内的說法,一般認為60-80度的壓榨溫度就是冷榨,如果“炒料”是高溫,壓榨過程中的低溫,這算冷榨還是熱榨?
壓榨法對原料中的含水量要求是比較高的,要低于一定水平才能榨出油,含水量太高榨出的是“漿”,不會或不容易出油
另外,原料含水率合格,如果不經過任何處理,直接榨油也是比較困難的,因為種子中蛋白質與脂肪結合的比較緊,壓榨難以使他們分離,也就很難出油
因此,榨油前需要對原料進行預處理,也就是“炒料”,讓蛋白質在高溫下變性,然後與脂肪分離;炒料過程也是産生特殊油香的原因,現在的壓榨設備可以做到不“炒料”直接壓榨,實際上就是在壓榨過程中達到炒料的溫度
大家常常認為的都是壓榨時溫度低是冷榨,壓榨溫度高就是壓榨;如果原料是已經“預炒”過的,壓榨溫度維持在80度左右就可以,如果沒有預炒過,榨油機就在承擔這個任務了,這時的工作溫度可以達到200度以上,這個其實影響并不大
影響大的是原料的質量,如果原料比較差,出來的油會有各種超标問題,需要多個流程去處理,這裡才應該要重點關心的,這裡才算是比較深入的門道吧,也就是“精煉”過程
在精煉過程中還有更高的溫度,大家看下一段
2、精煉是什麼?
①很多人把“精煉”、“氫化”和“反式脂肪酸”混為一談
精煉和氫化是完全不同的過程;反式脂肪酸和二者有關聯,且關聯程度有差異
精煉可以理解為去除雜質、降低有害指标至合格水平的過程,氫化是給油加“氫”,也就是提高油(通常是植物油)的飽和度,這可以讓植物油在常溫下變成固态(因為飽和脂肪酸的熔點更高,動物油常溫下是固态就是因為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同時油的穩定性更好(即更耐保存),同時更香。
植物油在高溫 催化劑的作用下,分子結構會發生不可控制的改變,順式脂肪酸就可能會變成反式脂肪酸;精煉過程中比較高溫的是“脫臭”環節,這裡如果控制不好會産生反式脂肪酸,但是産生的量很少,精煉産生反式脂肪酸的過程也主要是在這個環節;“氫化”過程中不僅高溫,還有催化劑,會産生比較高的反式脂肪酸,在7-70%之間,工藝水平不同産生的量不同
這也是很多人把反式脂肪酸和上面兩個過程混為一談的重要原因。一般來說精煉植物油,反式脂肪酸是不會超标的,但是氫化植物油就不好說了,還是盡量少食用。
g16s6F">②精煉主要過程是什麼?
精煉大緻分為:脫膠、脫酸、脫色、脫臭和脫蠟,浸出法生産的植物油還要脫溶劑,合起來也就是俗稱“六脫”,根據原料品質不同,需要使用的過程有一定差異
脫膠:去除植物膠等雜質,提高賣相,讓油更耐保存,也可提高後面精煉效率。
脫酸:主要是降低酸價,酸價是植物油質量的重要指标,主要跟原料新鮮度和保存條件是否合适有關,如果原料足夠好,酸價通常是不超标的,也就不需要脫酸。
脫色:去除貨降低顔色,讓油看起來顔色不那麼深,這也大家都認為顔色淡的油更好有關
脫臭:去除或降低異味,有很多油有它自然的味道,但是大家不喜歡,比如大豆油的豆腥味兒,脫臭就可以去除,還有在其他處理過程中産生的異味也可以同時去除。這個過程通常達到220-250度甚至更高。
脫蠟:去除或降低植物蠟含量
看了精煉過程中的溫度,是不是感覺,前面壓榨溫度不溫度的也沒啥關系了?
③大家通常說小時候的油很香,現在的油不香,這是為什麼?
先說說“油香”來自哪裡?
油香大部分來自于“炒料”過程中發生的“美拉德反應”,就像同樣是面粉做的饅頭,貼着鍋邊被烤焦(糊)的饅頭有特殊的香味,而不貼近的卻沒有,就是這個原因,很多人沒做過饅頭,也大概可理解為烤面包具有蒸的饅頭所不具有的特殊香味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芝麻油很香,如果芝麻不炒,直接榨油的話基本沒有香油味兒
上面說了那麼多,其實沒有說到現在油不香的原因,現在食用油大部分都是采用“浸出法”工藝生産的,根本沒有炒料過程,香味本來就少;
另外由于生産過程需要“精煉”,精煉中有一道工藝叫做“脫臭”,這道工藝的目的是去除油中各種味道,基本過程是在大約220-250度的溫度下加熱油,讓“有味道”的小分子物質揮發掉,味道自然就淡了甚至沒有了,如果經過了這麼高的溫度處理,冷榨不冷榨的好像也沒啥關系了吧?
其中即使有“油香”,也在這道處理過程中被去掉了
3、有必要過于追求冷榨嗎?個人認為大可不必
食用油煙點一般在200度上下,一般推薦食用油烹饪溫度不高于180度,在這個溫度之下,對營養破壞很小,油炸溫度就比較高了,盡量少油炸和少吃油炸食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