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一位橙友發帖說,我嫂嫂是甯波浙東針織廠女工出身,大我10歲,今年83歲了!她從一家紡織公司退休後自學英語約20年。
她先寫中文日記,再查英漢字典翻譯成英文,朗誦十遍後把中英文日記抄到練習本上保存起來,竟然有56本!她的執着和毅力令我敬佩!
李奶奶年輕時和甯波浙東針織廠車間同事合影(後排左一)
橙友姓毛,73歲。
毛大伯嫂子姓李,83歲,甯波人,之前在甯波浙東針織廠工作,在廠裡做針織服裝的檢驗員,他哥哥從事水電工作,當時也在甯波工作,兩人經介紹認識,1965年前後結婚。
毛大伯哥哥比他大13歲,哥哥結婚時,毛大伯當年還在讀小學六年級,“嫂子就像我大姐一樣,從小就疼我。”
毛大伯說,後來哥哥和嫂子先後調到杭州工作,嫂子還是從事針織方面的工作,一直做到退休,她做事情很專一,退休後又開始學英語,堅持這麼多年,不容易。
毛大伯哥哥家在慶春路附近,家裡布置的很溫馨,最近一年,李奶奶老伴身體不太好,都住在醫院,孩子們給李奶奶請了位阿姨照顧她。
昨天下午,李奶奶睡了一小會,起來坐在沙發旁,她說自己學英語,其實就像其他老年人學跳舞、打麻将一樣,都是老年生活的興趣愛好。
李奶奶臉上總挂着笑容,看上去很慈祥,說起英語,李奶奶又有些不好意思,她說可能是來杭州才慢慢開始接觸英語,慢慢讓她對英語有了興趣。
1983年,李奶奶從甯波來到杭州,在杭州一家從事針織進出口公司工作,剛開始做的是針織跟單工作,之後負責針織外貿。
“我高一還沒讀完,其實不懂英語,也就是來杭州之後,因為做針織外貿工作,才真正接觸英語,但工作上基本靠翻譯。”
當年李奶奶和同事在樓外樓門口合影
1996年,李奶奶退休,之後在兒子的針織公司上班,2002年,李奶奶在武林路上老年大學報名學英語。
“那時班上20多個人一起學,從簡單的發音開始,接着開始學單詞,記不住就多說,學了一年多,學了四套教材。”
我問李奶奶,後來你還繼續學?
李奶奶說,英語學一年也學不好,我就開始在家學,想起來學就學,半小時也行,一個小時也行,時間久了就成了習慣。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李奶奶學英語的單詞本越來越多,從一本本的“生詞本”開始記,後來就本子上就成了一句句話,再到如今的一段段話。
她翻出來的每一句話,并不是從教材上抄寫,而是自己想到的日常用語或臨時想到的句子。
比如“今天是我們60周年的國慶節”,又或者是“為什麼這些天我身體不舒服,大概是天氣變化原因。”
“現在算是自學吧,之前是記一個單詞,後來就把想說的一句話用中文寫下來,然後就把這句話拆解成一個個單詞,單詞不會的就去查漢英語字典,再把這些對應的單詞翻譯成一句英語。”
如今,李奶奶每隔幾天會寫日記,三五句話或三四百字記錄下自己的心情,或者看到的、感興趣的話題,然後看看這些中文中的漢字或詞語,将這些翻譯成英語,再在草稿紙上翻譯,之後将翻譯好的寫在本子上。
如今她寫的日記跟生活中很相關。
其中一則日記是這樣寫的——
這幾天我的運氣不好,接連發生很多事情,首先我的健康碼變成黃色,我根本沒有出去,後來做了核酸變成了綠色……這幾天病不斷發生,心裡也煩,但又沒辦法,隻能慢慢克服,但願早日恢複。
每次李奶奶寫一段日記後,她就開始慢慢翻譯,先把不會翻譯的中文詞語标記出來,接着查字典。
“我也不懂語法,語法對我來說有點難了,但這些單詞我都能找到,努力翻譯成一段英文,能做到這樣就很好了。”
我問李奶奶,小區鄰居或老同事知道你學英語嗎?有沒有在别的場合說過英語?
李奶奶捂嘴笑了,就是愛好而已,很少有機會說。
不過前年,有一次李奶奶去醫院做針灸,碰到一個外國人,李奶奶第一次開口和外國人打招呼,問對方是哪裡人?來這邊做什麼工作。
“很開心的,其實早些年我也出過國,人家超市裡寫的是英文,我還是知道一點點的,比如商品價格,超市名字等。”
從2009年開始,李奶奶就這樣重複寫的單詞、句子以及日記的中英文,到現在已經記錄了56本。
“翻譯的對不對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了快樂,對我來說既有效地打發了時間,也學到了一定知識,這樣就很好。”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董呂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